谷立志 鲁荣辉
近年来,吉林省四平市聚焦特殊群体,回应群众关切,紧盯“机制、人员、阵地、项目、服务”五项建设,探索新思路、实践新举措,着力打造工作机制“制度化、联动化”,关爱队伍“网格化、专业化”,阵地建设“规范化、标准化”,活动项目“品牌化、多元化”,关爱服务“社会化、常态化”的“十化模式”,把握儿童关爱保护的关键,通过多点发力、立体运作,全面推进儿童关爱保护工程建设。
工作机制“制度化、联动化”
工作开展制度化。按照“政府主导、民政牵头、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原则,建立了市留守和困境儿童关爱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健全联席会议制度,凝聚部门合力,做到信息数据共享、议事渠道畅通、部门责任明确。在落实上实现了部门协同、政策协同、资源协同;工作上实现了同轴共转、同频共振、同向发力;联动上形成了纵向连到市、区、镇(街)、村(居),横向连到相关部门的关爱工作机制,从制度上确保关爱保护措施落实到位。
政策保障联动化。建立部门职能保护机制,发挥政策合力和联动效应,让政策保障,无缝连接。民政部门将符合条件的儿童及时纳入孤儿、特困人员救助供养、最低生活保障、临时救助等社会救助保障范围;教育部门完善控辍保学部门协调机制,落实免费义务教育和教育资助政策;公安、司法等部门完善法律援助和司法救助机制,加大维权知识的普及宣传,预防和打击侵害儿童人身权利的违法犯罪行为;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发挥自身优势,广泛开展适合留守儿童、困境儿童特点和需求的关爱、帮扶、维权服务。
关爱队伍“网格化、专业化”
关爱队伍网格化。全市从有爱心、有能力、有责任感的党员干部、网格员、大学生村官、村小学教师中选配21名乡镇(街道)督导员,191名村(居)儿童主任,建成“市有机构、区有专人、乡镇有督导员、村(社)有儿童主任”的四级儿童关爱保护队伍。鼓励本社区的“五老”人员发挥自己的经验优势、情感优势和威望优势,就近就熟进行关爱保护。
队伍建设专业化。针对儿童需求多样性、复杂性的特性,加快建立一支专业素质高、服务能力强的专业人才队伍。为解决社工组织少、力量薄弱、承接政府购买服务项目能力不足等问题,四平市利用市社会组织服务中心,培育孵化了22个社会组织,助推全市儿童关爱保护工作向本土化、专业化、职业化发展。同时,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组织培训和指导儿童工作志愿者实施多元化、个性化精准关爱服务,开展农村留守儿童、困境儿童监护指导、心理疏导、行为矫治、社会融入和家庭关系调适等专业服务。
阵地建设“规范化、标准化”
保护机构规范化。在机构改革中,市民政局成立了市儿童关爱保护中心,负责全市儿童福利工作,确保各项政策落到实处。在市救助管理站挂牌成立未成年人保护中心,及时接收、救助无人监护或监护人丧失监护能力的困境儿童,做好临时监护工作。县(区)依托福利机构建立保护中心,乡镇(街道)、村(居)试点建设“儿童之家”,形成了“市有示范、县区有中心、乡镇有站、村(社)有家”的四级儿童关爱保护机构。投入资金165万元,对市儿童福利院升级改造。未保中心进一步转型升级,建设儿童心理咨询、法律援助工作站。
阵地建设标准化。按照“五有”的标准(有统一名称、固定场所、必要设施设备、专人管理、基本制度),通过新建、改建、资源整合等方式,推进“儿童之家”建设,努力把“儿童之家”打造成关爱保护儿童的前沿阵地。协调教育、妇联等单位,利用学校、妇女之家、农家书屋、活动中心进行共建。通过合作方式,利用医院、学校、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幼儿园等社会资源加挂牌子,联建儿童关爱基地,已建设了包含兴趣培养、相伴读书、亲情陪伴、义诊治疗4种类型的爱心基地并挂上统一标识。通过签订协议的方式,与餐饮、服装、影院等单位设立“爱心商家”关爱基地,凭“幸福儿童卡”,儿童可随时享受爱心商家的减免优惠。
活动项目“品牌化、多元化”
活动载体品牌化。按照“基层塑亮点、部门创特色、全市搞推广”的模式,深入开展“一部门一品牌”活动。民政部门的“奉献爱心·呵护成长”关爱项目,公安部门的“平安小区”“护苗行动”工程,教育部门的“学校二课堂”关爱项目,司法部门的“法律援助”项目,共青团的“12355”未保热线、“七彩儿童之家”工程,妇联的“爱心妈妈”关爱项目等,已成为儿童关爱保护的品牌项目,在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保护权益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服务内容多元化。在实施关爱服务工作中,创新服务理念、拓宽服务范围、拉伸服务链条、提升服务内涵,规范活动要求,实行项目化运行和管理。针对儿童的特点和需求,有针对性地确立服务项目。如:爱心午餐行动、假期传统文化夏令营、事实孤儿亲情陪伴、残疾儿童家政服务项目等。通过开展一系列精准化服务项目,采取一对一、一对多、多对一的形式对困境儿童进行结对帮扶,实现了“亲情有依、困难有帮、成长有助”的目标。
关爱服务“社会化、常态化”
志愿服务社会化。构建社会参与机制,搭建社会参与平台,链接社会力量和资源,加大工作宣传,让社会爱心、社会力量、社会资源充分涌流,为儿童关爱救助提供强大助力。党建引领慈善工作规范、高质量发展,成立慈善群党委,形成包含25个社工组织、公益慈善组织和志愿服务团队共计5700余人组成的社会服务队伍,深入城乡社区开展爱心救助、结对帮扶志愿服务活动。建立四平微信慈善群,吸纳社会爱心人士500人入群。
活动开展常态化。为做好关爱服务工作,依托全国“三留守”人员信息管理系统,对全市范围内留守儿童、困境儿童、事实无人抚养儿童信息进行全面摸底排查、建档造册,一人一档案,一季一更新,实现常态管理。通过信息分析研判,实现精准帮扶,为有关部门和社会力量参与关爱保护工作提供支持。通过树立典型、示范带动,评选“突出贡献奖”“最佳爱心组织”“最美爱心个人”,对业绩实、贡献大、反响好的组织和个人进行表彰,激发社会各界对公益事业的参与热情。发挥联席会议作用,把各成员单位的资源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关爱保护的工作优势,在“联”与“动”上不断深化“对口式”“接力式”“协同式”服务。(作者系吉林省四平市民政局副局长、四平市民政局社会事务科科长)
编辑:李福滨 socialworkweekly.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