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CIAL WORK WEEKLY
你不是唯一 跌撞中成长!

抗疫“满分县”背后:这家民间机构做对了什么

作者:胡复儒

马里兰大学社会治理创新专业硕士

▲▲▲

抗疫“满分县”与背后的乡村再造实验

编者按

抗疫“常态化”的背景下,社会创新界进入“疫情后的可持续发展生态构建”阶段,引发人们对于政府社会治理能力、各行业生存能力、人与自然相处能力、新社会与旧传统的兼容能力以及社会危机的修复能力的思考,社创界开始总结疫情期间各地的社会力量行动和公民行动,思考政社如何良性协作,社区如何治理,探讨基于“全球责任、民族复兴和可持续发展”价值观的社创思路。

这原本是一篇刊发在《中国社会管理创新》上的论文,通过大别山阅读空间对英山县的话语生态和公益环境的“再造”以及在疫情中的快速有效反应,探讨新的社会治理格局下政社良性协同互动、系统搭建、资源整合以及社会组织自身的治理和作用发挥。其理论、思路、方式方法、成果经验和社会意义应该被社创界广泛关注和研究。原标题《以教育重建社会,社会组织力支撑政府治理和民间自救》全文近9000字,为方便阅读,《社会创新家》做了适当压缩。

提要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加强社区治理体系建设,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发挥社会组织作用,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新的社会治理格局强调“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大别山阅读空间近年来的实践正是社会组织协同政府治理的典型。

他们以“再造故乡”为宗旨,聚集离乡知识精英和财富精英促进原生地的现代文明演进,探索蕲黄乡绅自治传统的现代性转化,五年来植根于大别山地区,从事教育文化公益新乡村建设事业,与当地政府良性互动,与企业界科学界等人士形成良性社群。

2019新冠疫情爆发时,大别山阅读空间率先示范,展现了强大的社会组织力,在物资物流、心理干预、医疗救护、特殊人群、事实报道、村村通民用物资政府维控等分类上,与政府深入协作,官民形成良性互动。当地自发性自组织涌现,独立承担诸多协调工作;政府公信力也因此得到全面提升,成为“政社协作”的典型案例,并在网络上广泛传播。该组织在方法路径上下沉社区,前置端口,社群治理开辟公开意见市场,运用专业人士从事专业岗位,是本次疫情中社区治理、社群治理的典型。为化解基层矛盾,收集有益建设性意见提供了参考样本。

时代之殇:

城镇化浪潮下逐渐消亡的中国乡村

龙应台说:“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这是子女走向更广阔天地与追求传统天伦之乐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这种矛盾在城镇化浪潮下的中国农村地区则更为尖锐,严肃,也更饱含血泪。大部分农村出身的孩子,无论能否挤上独木桥接受高等教育,最后的归宿都只有一条:诀别故乡,一生流浪。

然而对他们来说,比身后回不去的故乡更可悲的是身前充满歧视与不公的世界。由于资源分配的不公,农村孩子不仅输在了起跑线上,家庭背景造成的认知局限性可能会伴随他们一生。因为资源匮乏,年轻一代不得不远离故乡,因为青壮年远离故乡,乡村建设成为空谈,于是中国乡村的颓败因为这个解不开的死循环成了一种大势。

“回不去的故乡,留不下的城市”似乎注定要成为两至三代农村青年终其一生都无法避开的尴尬境地。于此同时,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农村空心化,也必然反噬城市化进程。

破解乡村发展困境的曙光:

人才回流和再造故乡

在这样的大势之下,许多身怀桑梓之情的公民个体挺身而出,不仅仅是试图留住田园牧歌,更是以现代性改造教育、卫生、现代农业社区治理等诸多方面。这种模式参照了台湾重建之路,这也是“新乡村建设”与之前任何农村建设本质的不同。

以“再造故乡”为宗旨的大别山阅读空间就聚集了这样一批愿意逆大势而为的有志青年和企业家知识分子,对故乡的现代文明进程发言。“再造故乡”这一设想要追溯到2009年。

2009年 ,在外地上大学的邓世杰回县教育局实习,其间参与整理《英山人才录》,给记录在册的名人打电话,发现能接通的电话寥寥,地址更是语焉不详。他觉得,这些英山培养出去的优秀人才离开了英山,似乎就和这个地方无关了。后来在媒体工作的他,一直带着“人才回流、文明再造”的思路调查中国农村社会,观察社会治理演进的样本。在研究乡绅自治传统的范忠信教授指导下,基于大量调研的理论建构的基础上,总结了一个“再造故乡”模型,核心是“乡绅自治传统的现代性转化”,也称“离乡知识精英、财富精英对原生地的现代性改造”。在大别山地区,离乡知识精英回乡参与社会治理的基础有三:一是文教传统兴盛数百年的蕲黄地区学优而仕的现象;二是汉文化区域“乡绅自治”的悠久传统;三是移动互联网和交通、通讯的不断改善,形成了治理的便捷性。

在城镇化波及全世界的浪潮下,农村空心化成为必然,这样的矛盾和冲突不只是大别山区面临的问题,不只是中国面临的问题,这是全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共同困境。农村资源环境的破坏,劳动力结构的失衡,候鸟夫妻家庭伦理传统纽带的隔断,城乡结合部的游荡卷发少年都是这一问题的具体体现。过去十几年的历史经验已经表明传统的自上而下的治理模式无法打破农村发展中“资源匮乏-人员外流-资源更加匮乏-人员进一步外流”的怪圈,而由民间组织整合民间力量配合政府的基层治理创新是目前探索出的最有效的出路。

大别山阅读空间作为在这一尝试中脱颖而出的成功范例,其经验可以被推广复用到全中国乡村地区。

因断桥而聚:

一场可载入史册的乡贤会

2015年夏,一群二十岁的青年朗诵那篇脍炙人口的《“再造故乡”宣言》的视频震惊网络,引发大别山区域在外人士的注目,彼时人们还不知道他们究竟要做什么。

2015年初,因几位传媒和法律界乡贤聚会建了一个微信群,邓世杰想着把这些人聚集在一起。最开始的想法只是为在外地打拼的英山人提供一个交流的精神家园,取名为“英山人+”,并没有做实体的想法,渐渐地,这个线上互动社群含括了律师、企业家、教授、厅处级官员、事业单位以及金融科技等领域高精尖人才。但是这几年的连续洪灾加速了“再造故乡”想法落地的进程。

那一年的端午节,英山发生了严重的洪灾,全县多处桥梁被冲毁。“英山人+”旗下的各地老乡自发回乡救灾,时为大二学生的付露组织了一场座谈会,40多位企业家参与。这是第一次,本地区企业家们畅所欲言,对故乡政府事务发言,局长们伏案记录,座谈会将结束时县长推门而入,坦言虚心求教。这种由民间组织举办的智库性会议第一次引发效应:尊重人才。后来在县人才工作会议上,县领导表态,英山大学生非常多,希望把大学生联盟等事情做起来。于是,他们尝试组建 “大别山青年联盟(英山一中校友联谊会)”,整合在外求学的英山籍本科生及硕士生。

一个月后,英山走出去的企业家万涛、学者范忠信、律师郭朝辉、媒体人段功伟、创立“英山人新一代商会”,组织离乡的英山人支持和参与家乡建设制度化常态化,提出了“建设英山必须招才引智”,并组建了“大别山阅读空间”(后称“空间”)。同年11月,大别山阅读空间线下图书馆创建,被西部阳光基金会评价为农村公益馆中条件最好的图书馆之一。

2016年夏,洪水依旧牵动了在外十几万老乡的心,在众多被洪水损毁的桥梁中,石镇窑湾二组大桥成为全民抗洪工作的样板,该村优秀青年诗人余昆发表《故乡的桥那是高高在上的神》,以2010年的旧体诗赋和视频引发关注,后台很多专家留言称愿意免费为其设计大桥。全县干部大会上,县长深情朗读了这文章。

7月16日,余昆、邓世杰回乡发起社会协作,调动政府资源,社会资源重建大桥。这一天,县领导,部门领导,乡镇领导,桥梁设计专家,村组干部,企业家,村民坐在一起开会,克服了水利挑战,资金困难以及民意不集中等问题。这也是回流人才再造故乡的第一次实际尝试,为后来的机构发展奠定了基础。

随后四年,工作在三个方面展开:第一是招商引资,把资金和工厂带回乡村,主要由离乡在外的财富精英完成;第二是作为平台中介,把外面的机会、信息带回乡村,实现乡村发展的自我赋能;第三是成为一个县域文化中心,带动县域观念水位和居民意识风气的提升。

没有任何行政背景的社会力量要参与宏大的政策话语制定问题,在本地一些人看起来不免可笑自大,然而数次调查详尽,建议办法均具备可操作性的建言献策改变了这种偏见,柯平、萧放、王溥、范忠信和王雄等教授深度参与。他们总结出,空间能够参与政策制定的核心路径在于本地化、专业化和持续化。“本地化”指的是,本项目打通了离乡知识精英回乡渠道和参与形式,使得本地走出去的清北毕业生以及在高校或名企工作的优秀人才能够成为理事及主要捐赠人,直接为乡村建设群策群力;“专业化”指的是,项目借助于一些同行机构(如亲近母语、益微青年)的专业课程,培养骨干团队,使之能够为受众带去专业服务;“持续化”指的是执行团队的持续化,长久的公益事业必须依托代际传承,实现“传帮带”。

空间,商会,联盟针对不同人群,举办不同项目,互相配合,构建人才培养闭环路径

“以教育重建社会”是再造故乡的关键

对比了西南中国和中部塌陷地区农村的生活经验,构想借鉴台湾地区的经验,把教育重建作为再造故乡的突破口。在社会创新观察者周斌看来,邓世杰是一个比较典型当代知识青年:生长于农村,在城市求学工作,接受了公民教育,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有着参与社会公共事务和改造社会的意愿和能力。这些特质也都融入了机构运作的每一个细节。一个依托互联网技术的“市民广场”慢慢被建构起来,机构的每一次会议都尽量遵循“罗伯特议事规则”,实践民主精神。

该机构设计的能力成长体系

团队认为,一个人的成长有三个层次:足够的知识储备和适应社会的能力让一个人能够体面地生存;审美力和处理亲密关系等生活能力让一个人能在自我的范围内获得幸福;而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能使一个人成长为合格的现代公民,成长为一个完整的人。大别山阅读空间在英山地区推广的教育是一场赋予各年龄段受众自救能力的公益活动。“自救”这个倡议不仅仅是因为城乡发展不均导致农村人口在市场经济中的竞争力不足,更是因为人类固有的缺陷削弱了人类获得幸福的能力,也导致了各种各样的社会问题。因此,人类可以以教育为突破口,完成自我救赎这一人生目标,每个人的自我救赎其实也就是整个文明生态的重塑。

大别山阅读空间组织机构图

于是名为“大别山阅读空间”的公益图书馆也发挥着公共空间的作用。五年来,依托着空间、商会和大学生联盟,有十多家机构、数百名志愿者走进英山,许多的项目落地英山。其中针对孩子们的科创课、手工课以及针对中小学生的冬夏令营着力培养孩子们的想象力,思考力、好奇心和审美力等,为未来的多样化和个性化发展激发更多的可能性;各地青年人走进黄冈各地开展的游学活动和社会实践则在培养社会所需软硬技能的同时,促进青年们在认识世界中更好地认识自我;针对中小学教师的阅读培训,及针对妈妈群体的妈妈学堂主要帮助这两个群体提高业务能力的同时也促进自我成长。这是一个宏大的几乎覆盖了所有群体的能力和心智成长体系。他们教会受众的也不是某一项技能,而是自我更新和迭代的终身学习能力。

但是他们这些探索,到目前为止还 “没有影响到他最想影响的那批孩子——出身最底层的孩子”。项目受众以及机构里有责任担当且有成就的大学生,多数还是来自这个小县城“较为体面”的人家。

在灾难中凸显社会自组织的担当和作用:

完善机构体系,提供专业治理

2015~2020年,大别山阅读空间对于故乡的建设主要集中在教育领域。2020年新冠疫情爆发,空间开始大范围涉足公共卫生领域。1月23日,他们组建了nCoV Relief科学防疫志愿中心,迅速招募了360余名大学生和企业人士,最后形成五百多人的集团化志愿体系。此举日后被国际公益学院、北师大中国风险治理研究中心等作为重点案例研究。

新冠疫情救援四阶段研判

开展的服务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板块:

第一是医疗救助组。该小组着力满足发热人群的问诊需求。1月23日,志愿中心召集了16名医生、组建了三个居家隔离医学观察社群,覆盖环武汉地区各类疑似病患900多人。问诊量增大后,30多位清华协和医学院非湖北籍在读研究生,依靠英山籍同学的链接也参与其中,这体现了国内类似救助平台的缺乏以及该组织作为大别山志愿者驿站的号召力。

第二个是物资物流组。疫情期间医疗物资在医疗挤兑后陷入短缺,于是,1月27日,志愿中心组建了物资系统群,集中了华东、华南等老乡商会的资源。1月30日,组建了需求系统群,覆盖了当地医疗系统。2月4日,该志愿中心在原物资组的基础上又申请组建了一个政府联合办公组。通过分工协作,既扩大了捐赠来源,体现专业精神,又体现行政主体责任,激发滞留老乡的积极性创造力。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几百批物资先后顺利通过关口,输送到前线,英山医疗物资匮乏的问题得到了缓解。

第三是心理干预组。该组提供的心理干预工作在黄冈范围内是率先尝试。该组自1月30日启动工作。该工作小组有三个工作特征,首先是借力,搭平台邀请了外地力量。本地没有高水平专家,于是他们就请了2个留美心理医生做督导;第二个特征是领导干预,多数医院领导、指挥部干部认识不到心理干预工作的必要性。最后找到书记、县长直接干预,他们的工作才得以全面展开;第三个特征是复制推广,隔壁县志愿者申请加入,全套的教材、辅导理念都被复制用于培训,范围覆盖到麻城市。

第四是特殊人群组。于2月4号组建。疫情大量爆发后,针对武汉医院无法接收普通病人,出现了一些人买不上药、病痛得不到关注甚至生命安全无法保障等问题,尤其是肝病、心脏病以及五保户、器官移植等特殊病人群体,死亡率增高,转诊需求增多。在行政力量尚未顾及时,志愿中心针对该现象启动了人道主义救援,在没有全面服务网络的情况下搜集到了几十位白血病及需要器官移植的病人信息,并通过政社协作打通了交通管制,争取到了指挥部配车,使这一群体得到帮扶。邻县浠水县一名患者也通过跨县求援得到了救助。

第五是村村通组。“村村通”群最初主要是普及科学防疫知识,协调道路封锁,并反馈不良行为给政府的指挥部。随着2月12日防疫管控升级,偏远农村出现物资储备匮乏现象。于是工作组重心转到民用物资供给上来。采取以下民生物资对接流程:由互联网企业研发品类齐全的表单,采购志愿者只需在家下单,超市内部配货无需配送,有专门的物流志愿者从超市外接到村里,村里按单分货,无聚集,由此实现了城区超市和村民之间物资的直接对流,并保障了物流员的安全,减少了交叉感染。

第六是事实核查组。其主要包含三方面工作:第一,在2月3日~8日之间代理发布了疑似病例等信息,减少社会恐慌,维护社会稳定。第二,在整个抗疫期间,该组介入网络信息甄别核查工作,开展信息核查工具讲座,开办媒介素养训练班。同时以日形成高效的内部反馈沟通机制。第三,事实报道,多篇文章多种视角报道了世界抗疫行动和一线救援的真实情况。

搭建政社沟通桥梁,探索社区治理新模式——“满分县”的传说与真相

在理事会团队贤达的站台下,空间和当地政府保持着多年较好的关系,且能够敏锐洞察到政府可能还没有关注到的民间需求并采取行动。这种模式为社区治理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突破口。这一模式也是此次防疫大考中英山县公民抗疫得分高的诀窍之一。

志愿中心社群是普通民众直接向政府官员反应问题的线上平台。据媒体公开报道显示,该社群群众的相关意见、问题反馈,都得到了当地政府部门的积极回应和处理。就这样,“英山nCoV Relife”成为了一道桥梁、一条缓冲带。在疫情中,民意被汇集,被政府看见。这极大地增加了官民沟通与互信。志愿者们也会给政府提建议,成为监督者。比如多次就红字会工作透明性问题向政府部门提出意见并持续监督其行为,在红十字总会和黄县长等人支持下,英山县加强信息公开工作,后来因为“一个鸡蛋都要公示”透明性走红网络。

对于这一意见可直达县级指挥者的信息流动体系,《新京报》《人民网》发表社评给予高度评价,《南方都市报》《凤凰周刊》做了深度追踪。西南政法大学一位法学教授表示“这个资料值得多方面参考、学习和研究,它既是本次疫情防控的史料,又是特殊时期民间组织发挥作用的样本,还可以是新时代基层民主的样本”。

大别山阅读空间参与社会治理的五个关键

他们和政府在基层治理上能够互相配合,成为政社协作的成功范例,主要取决于以下五个关键点:

建立了真实高效的公民互动社群,并使“再造故乡”成为共识。在融合三省八县在外人士的几大社群中,社群规则是“说有来源的信息、做有正确的质疑、提可操作的建议、做可妥协的辩论”,遵循“谁主张谁举证”原则,以信息的严谨性来保证言论自由,提高信息辨识度。

形成了跨地域的在线民间智库。500人的社群中,拥有教授职称的在200人左右,博士硕士学历为基本标配。2016年,空间发起了“百人共建”的社群讲座项目,每期邀请一位在外工作的英山人结合他的专业特长在群内做分享,为家乡的发展建言献策。这些人中有商人,有学者,还有律师、医生等各行各业的专业人士,这个举措受到很多在外黄冈老乡的关注。。

实现了官民良性互动。社群里有中办部委官员,也有省市厅官员,还有书记县长、副县长、常委以及一些局长,实质上形成了非常良性的官民互动,且效率会比较高。

把握住了人才的回流持续性。空间打通了离乡知识精英回乡渠道和参与形式,清北毕业生以及在高校或名企工作的优秀人才成为理事及主要捐赠人;大学生、硕博学生可以在高考备考和志愿填报等方面帮扶高三学生,也可以深入乡村学校,为其带去多元化教育理念和课程模块。同时接受过帮扶的受助者,随着年龄的增长,也可以加入到志愿服务队伍中来。这一模式建立了完善的外出人才回流并全面参与公益的途径。

属性中立,拥有强大的公信力。过去五年,该组织拥有广泛的社会基础,多次为困难群众发起公募,构建良好的政府关系,拥有强大的动员能力,更重要的因为财务公开透明积累了强大的公信力,因此疫情袭来时可以迅速应对,发现需求、汇集民意、对接政府。END

(本文图片均由受访者提供)

编辑:赵庆琳socialworkweekly.cn

赞(0) 打赏
转载请注明出处:社工周刊 » 抗疫“满分县”背后:这家民间机构做对了什么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

非常感谢你的打赏,我们将继续给力更多优质内容,让我们一起创建更加美好的网络世界!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