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CIAL WORK WEEKLY
你不是唯一 跌撞中成长!

儿童参与让社区更美好 ——DFC儿童创意行动小组在社区工作中的运用

 社区社会工作以社区为对象,重点解决社区居民所面临的集体性问题,强调社区参与,关注人的发展,重视社区资源的挖掘和运用。开展DFC儿童创意行动小组,通过调动青少年儿童的积极性,挖掘青少年儿童特长,从儿童视角参与社区环境改善,提升居民参与,提升社区意识。

小组背景

笔者所在深圳市宝安区航城街道三围社区,2019来以来青少年志愿者参加社区活动的频次和需求呈递增的趋势,通过访谈与问卷调研了解到,根据《深圳市学生综合素质表现评价》要求12-15岁青少年每学期需要服务满24小时志愿服务,且这项指标将影响初升高的同学中,同分数学生竞争学位的关键。而青少年志愿者在志愿服务安全上的系数要求更高,志愿服务常常出现志愿活动少、参与年龄不符、活动时间不匹配、活动距离远等现象,导致符合青少年志愿者的活动供不应求。

结合青少年的志愿需求及过往社区居民对环境改善的需求,社工设计开展了“爱家园–我们在行动青少年志愿服务计划”项目,通过项目帮助社区青少年志愿者在家门口能就近参与适合年龄段,并发挥其自身优势的社区服务。DFC儿童创意行动小组是项目中的一个分支,利用暑期,通过社区宣传栏、线上居民群、学校招募社区10岁-16岁的青少年儿童,运用DFC(Design For Change)儿童创意行动理念,引导青少年志愿者从青少年儿童的视角参与到社区治理社会实践活动中,提升孩子们的抗逆力、自信心、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调动青少年儿童参与社区治理的积极性,营造共同参与的良好社区氛围。

理论视角

DFC(design for change)是全球最大的儿童创意行动,致力于让每个孩子都有机会来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改善身边,并付诸行动,让世界变得更好。DFC相信孩子们都能够使改变成为可能,并引领这种可能,通过设计的四个步骤:感受-想象-行动-分享(Feel-Imagine-Do-Share),解决身边各种简单和复杂的问题,孩子从DFC中学得“我能行”的信念,提高自信,改变身边环境。

罗杰·哈特的儿童参与阶梯理论,将儿童参与活动的程度分为8个阶段,并以梯子作比。儿童的参与程度自下往上提高,哈特并没有试图用阶梯级别的高低来划定优劣。事实上多个阶段可能在同一个活动中并存,儿童参与的程度也可能随着活动的进展而变化。更重要的是,并不是所有的活动都应当以达到最高级别的参与为目的,而应当根据参与该活动的儿童本身能力的成熟度,制订与之相匹配的活动计划。

赋权原则:强调赋予或充实个人或群体的权利,挖掘和激发组员潜能,调动组员积极性,增强组员参与意识。

根据以上理论视角,社工组织青少年志愿者运用DFC中“我能行”理念及框架,赋权给青少年儿童,由青少年主导设计出社区环境保护方案,并在社区执行,激发孩子参与社区治理的动力,发挥创意与想像,共同为社区环境的改变出谋划策,付诸行动。

小组目标

小组的总体目标:通过小组,青少年儿童进入社区实践,并发挥创意开展环保宣传活动,普及环保知识,提高居民的环保意识,提升青少年儿童抗逆力、自信心以及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青少年儿童关注社会发展的责任感,为社区环保做力所能及的贡献。

小组具体目标:1.增强团队协作能力,形成团队协作意识;2.各组成员能学入社区了解并发现社区问题,商讨一个共同解决的问题;3.运用DFC四步骤设计一个方案,并到社区实施;4.每个组至少进行一次分享。

小组实施过程

(一)小组准备过程

为了受众更广,能让更多青少年儿童参与,社会工作者前期通过线上居民群、社区宣传栏、线下与学校合作进入学校现场招募的方式进行招募,最终确定24名青少年加入小组。因为在小组过程中会将组员分成三个小分队,负责的社工安排了三位同工作为各小组导师,并对导师团队进行前期的培训,介绍小组内容及小组导师在小组过程所承担的角色与任务。

(二)小组初期:相互认识,初识DFC

小组初期主要是协助组员相互认识,了解小组的目的和意义,与组员共同制定小组规范,提升组员参与活动的积极性。社会工作者运用“名字叠罗汉”“石头剪刀布”等破冰游戏,增进组员间相互认识。将24名组员分成3个小分队并由各队导师(社会工作者)运用引导、摘要、总结等技巧引导组员建立小分队队名、口号、选出各分队队长、副队长、记录员、安全员,小组规范并分享小组讨论结果,而后社会工作者通过播放DFC案例视频让组员了解什么是DFC儿童创意行动以调动组员对活动的认识及参与动机。本阶段社会工作者担任教育者、引导者、观察者的角色,在互动过程中通过调动组员与组员之间,组员与社工之间建立的良好的伙伴关系,将组员的注意力充分调动起来,同时通过观察组员的表现、性格、特点,了解本队队员能力,以便在后面的小组过程中充分发挥每位组员的优势,因势利导。

(三)小组中、后期:利用DFC理念中感受、相象、实践三步骤引导青少年关注社区问题并设计实施方案深入社区实践

小组第二、三节:社区情况我知道(DFC四步骤之感受、想象):社会工作者用故事的方式引入DFC图表包括列举问题、可能的解决方案、可采取的行动,并引导组员共同想象社区存在的环境问题,布置任务让组员们进入社区进行社区调研,收集社区问题。根据大家搜集到的问题,每小组用头脑风暴及图表的方式列举社区问题,想象可以解决的方案,并讨论出小组组员最希望解决的一个问题及可以执行的方案。本环节的设计促使小组组员的角色实现转变,成为小组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组员在这个过程中学到了协商、观察、组织等技巧,组员间相互协商支持,形成良好互动关系,提高了其参与度。

  青少年志愿者运用DFC图表小组过程中列举的问题及行动方案

本环节因要到社区调研,过程中会遇到被拒绝等现象,社会工作者在出发前可以引导组员讨论应对策略,提前作好心理建设,让组员明白这是正常现象,缓解恐惧压力提升组员抗逆力及面对挫折的能力。强调外出调研过程中安全及团队的重要性,社工充分地赋权给各小分队队长、副队长、记录员、安全员,发挥骨干的作用,保障好组员的安全。组员在本过程中讨论增多,小组领袖能力逐渐显现,组员与组员间、组员与社工之间以及组员对社区的认识也逐渐加深。小组导师在此过程中充当协助者、观察者、引导者以及支持者的角色。

小组第四、五节:最美少年在行动(DFC四步骤之实践)本环节根据各组讨论出的环境改善方案到社区进行实践。出发前由小组组员自己准备好宣传活动物料,并进行分工。社工召集组员进行出行前安全教育,提示组员相互关心和照应。

通过前面三节的小组活动,小组共产生环保小分队、绿色方舟、稀碎之光三个小分队,三个小分队分别设计了共享单车摆放、电动车安全及停放、垃圾分类三套方案并到社区公园进行宣传、实践然后回到社区共同讨论方案好的地方及需要修正的地方,优化方案,以在后期深入到社区开展活动。本阶段已接近尾声,社工含蓄地告知组员小组即将结束,并布置最后一节小组作业:制作PPT或美篇,分享各小分队几天来的收获及感受。

本阶段组员们分工协作,相互配合,有的小分队因准备得较充分,分工合理在实践过程中有较好的体验感,组员在实践活动中表现出团队合作、团结一致的信心。也有组员因准备不够充分发现现场效果未达到预期产生失落感,组员在总结时分析了可以改善并做得更好的地方,青少年儿童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关注社会发展的责任感得到了提升,小组动力及组员之间的信任感越来越强。社工在本阶段主要是支持者、引导者的角色,适时给予组员鼓励、肯定,引导组员正确看待不完美的部分,看到通过行动所影响到的居民,增强组员的自信心,相信“我能行”。

(四)小组结束期:社区治理,我们有一套(DFC四步骤之分享)

     小组结束期主要是帮助组员回顾小组内容,引导组员总结在小组中的收获,鼓励组员持续担任社区环保宣传大使,提升组员“我能行”的信念,积极面对生活中遇到的困难。

活动中邀请社区义工、居民来到现场听各小分队代表分享了几天来各分队的小组历程,大家从不认识,到共同设计方案,共同经历困难,共同迎难而上建立了友谊,也见证了通过自己的影响,社区居民的反馈,让自己的责任感和环保意识都得到了提升,同时也提升了自己解决问题和思考问题的能力。组员们在本节所分享的内容和深度是最广的,认识到自己的优势同时也看到自己的进步。各小分队的社工对本队成员的表现予以总结,将小组过程中所观察到组员们的变化、社区居民的变化反馈给组员,肯定组员们在小组中的努力及成效,鼓励组员未来继续参与社区事务。社工组织组员完成调查问卷,测评组员在小组中的参与度、对小组的满意度等,对小组活动的整体效果进行评估。

专业反思

DFC儿童创意行动小组在小组内容的设计上,社工参考了过往服务经验,也不断参与其他机构或者组织对于“儿童参与”、“社区自治”开展的培训,学习知识理念和带领技巧。在这次的小组中,社工运用DFC儿童创意行动的理念和方式,将“想象”、“设计”、“实践”、“分享”融入到小组的不同主题,使小组内容充实、循序渐进。通过小组,在社区中营造了保护环境、爱护环境的良好氛围,提升了青少年志愿者参与社区事务的积极性、参与度,也影响着社区居民更加重视、爱护、维护社区环境。社工开展专业服务的能力得到了锻炼,也得出以下反思:

(一)善用游戏与总结

   青少年期在生理、心理方面不断成长,是人生生命循环变化最多的时期,对自我的探索、认同、人际关系、家庭及社会角色也在每天产生新的认识和新的适应。社会工作者在每节小组中运用不同的游戏消除彼此之间的陌生感和不安全心理,增加彼此互动和了解,提高组员参与小组的积极性和动力。社会工作者帮助组员及时总结经验,从经验中寻找意义,让组员对其感受性经验结合现实情况进行反思,交流讨论小组发展方向,推进小组顺利进行。

(二)结合青少年特点,坚定目标,因势利导

因本小组充分发挥青少年儿童特长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前期准备工作中,社工无法预估参与的青少年在小组中会提出解决何种问题、需要什么资源、组员的能力如何等情况,所以小组过程中非常考验小组导师的引导、观察及聚焦能力。本次小组中小组初期当组员开始讨论想要改善的问题和解决方案的时候,有的组员会天马行空,想法不切实际,无法实践;有的组员又过于沉默,不发言,导致小组内无法达成共识,影响组员的积极性,小组导师(社工)一方面想要让儿童参与,尊重孩子们的视角和想法,一方面又担心没有办法完成小组目标,给孩子们带来打击。在实践过程中社工的经验、心理暗示会影响活动实际的执行,虽然各小组在最终都完成了任务,但在小组的成效中会发现与预期会有些差距。社工在复盘时总结小组过程中需要团队协作时,小组导师应以主持人定的目标去引导组员进行,当遇到疑惑应主动与主持人沟通达成共识,推进小组进程,整体完成度才会更高。同时正确引导组员,让组员有方法地参与,有成效地实践,才能够使组员的社会参与感、活动体验感、自我效能感得到提升,激发小义工“我能行”的信念。

(三)清晰明白各阶段目标及角色

在小组过程中,每个阶段小组导师(社工)的角色是不同的。罗杰.哈特儿童参与阶梯理论共有8个阶梯,儿童参与度随着阶梯程度越高而增强,阶梯8是指由儿童发起,邀请成人参与其中并且共同决定。本次小组契合阶梯理论的8阶段,社会工作者在各阶段需清析自己的角色,给予儿童支持,特别是儿童讨论陷入困境或发现议题无法实施时,在尊重儿童的选择,引导儿童自己决定的同时,也应活用澄清、聚焦、提问等技巧引导组员思考,适时给予组员支持和引导,当组员提到的问题达不成时及时协助组员梳理问题、调整方向,社工同时应总结经验,提升小组带领技巧,应对小组冲突技巧,帮助组员做出决定。

(四)挑战和应对

三个小分队中绿色方舟队在小组初期出现两极分化的状态,有的组员思维跳跃,天马行空,有的组员异常沉默,让社会工作者在带领过程中极为挑战。

   ①组员在活动中过于表现、天马行空:组员的表现可能是“求关注”吸引大家的注意,社会工作者可以运用“启发式提问”从客观出发,抛出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引导组员正确思考;

②组员在活动中表现沉默不语,较少说话:社会工作者通过观察了解组员的特点,安排相应能完成的任务,及时鼓励、肯定、表扬,将客观事实描述出来,促使其自我肯定,增强表达动机。

通过小组导师的及时引导,发挥小组中各成员的长处,原本沉默的组员变得越来越积极,组员有了成功的体验,参与度、凝聚力也越来越高。

本次小组虽然有较多的挑战,却也给社工提供了更多的学习机会,思考问题的解决策略。

青少年志愿者深入社区调研

社工引导组员讨论

青少年在社区公园实施宣传方案

通讯员: 胡承兰,深圳市龙岗区春暖社工服务中心

编辑:涂才婷socialworkweekly.cn

赞(2) 打赏
转载请注明出处:社工周刊 » 儿童参与让社区更美好 ——DFC儿童创意行动小组在社区工作中的运用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

非常感谢你的打赏,我们将继续给力更多优质内容,让我们一起创建更加美好的网络世界!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