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CIAL WORK WEEKLY
你不是唯一 跌撞中成长!

新闻|林护十年·第七届“林护杰出社会工作奖”颁奖典礼暨“家庭为本反贫困社会工作的理论与实践”研讨会

2019年3月9日,由国务院学位办全国社会工作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北京大学社会学系、香港理工大学应用社会科学系、北京大学—香港理工大学中国社会工作研究中心、林护社会工作培训及发展项目联合举办的第七届“林护杰出社会工作奖”颁奖典礼暨“家庭为本反贫困社会工作的理论与实践”研讨会在北京大学—香港理工大学中国社会工作研究中心隆重举行。林护杰出社会工作奖是由林护社会工作培训及发展基金资助的专业奖项,通过奖励国内杰出社会工作学人、学生和实习、服务项目以及组织不同主题的培训,推进社会治理的精细化和专业化,创新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林护杰出社会工作奖于2009年设立,十年以来,共组织了9次主题培训和3次海外考察,参与人数近三千。

参会人员全体合影

上午9:00,第七届“林护杰出社会工作奖”颁奖典礼暨“家庭为本反贫困社会工作的理论与实践”研讨会开幕,林护项目执行人、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北京大学社会学系社会工作专业主任、北京大学—香港理工大学中国社会工作研究中心联席主任马凤芝教授致开场辞,介绍了出席此次颁奖典礼和研讨会的嘉宾,其中包括林护基金会董事、“林护中国社会工作培训及发展基金—林护杰出社会工作奖”的倡导和创建人林柏年医生与林李志德夫人。马凤芝教授对远道而来的林柏年医生夫妇表示欢迎和感谢,对本届林护杰出社会工作奖的获得者表示祝贺。

林柏年与林李志德夫妇莅临
马凤芝教授主持颁奖典礼

第七届林护杰出社会工作奖评审委员会、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党委查晶书记致欢迎辞,介绍了林护项目的背景和本届颁奖典礼和研讨会的议程,还联系北京大学对陕西省白水县的社会工作教育对口扶贫实践,点明了本届研讨会的主题“家庭为本反贫困社会工作的理论与实践”,并预祝此次颁奖典礼和研讨会取得圆满成功。

查晶书记

第七届林护杰出社会工作奖评审委员会、国际社会工作教育联盟前任主席、香港理工大学前副校长、北京大学—香港理工大学中国社会工作研究中心共同主任阮曾媛琪教授回顾了林护杰出社会工作奖设立和发展的历程。2009年北京大学适应社会工作专业发展的需要,开始设立社会工作硕士学位。社会工作在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挑战和危机,需要保证社会工作的理论与实践的水平。因此,阮曾媛琪教授等人在当年拜访了林护家族,获得了林护基金会的支持,在北京大学—香港理工大学中国社会工作研究中心设立林护杰出社会工作奖,以表彰和激励默默耕耘的社会工作者。

阮曾媛琪教授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社会工作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常务副会长、南开大学社会建设与管理研究院院长、社会工作与社会政策系、林护杰出社会工作学人奖第六届获得者关信平教授从中国社会工作专业发展的角度强调了林护杰出社会工作奖的重要性。目前我国已经初步建立起社会工作教育体系,在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社会治理等方面,社会工作教育做出了积极的响应,全国有200多所高校共同参与探索扶贫攻坚的可行道路。他以自身的获奖经历为例,认为林护杰出社会工作奖能激励个人做出更大的成就以回报基金会的支持。

关信平教授

林柏年医生和林夫人多年来全力支持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和实务的发展,在林护社会工作培训及发展基金暨林护杰出社会工作奖设立十周年之际,莅临北京大学-香港理工大学中国社会工作研究中心出席颁奖典礼和研讨会。据林柏年医生介绍,香港林护纪念基金成立于1986年,一直紧密结合社会发展的需要,多年来为海内外的教育、医疗、社会福利等事业提供资金支持,并开展针对社会工作教育者和实务工作者的培训活动。十年来,已有近80人次获得林护杰出社会工作奖,其中本届有12人次。林护纪念基金从香港走向全国,已经发展成为国内有影响力的专业奖项和品牌,为中国的社会治理培养专业人才。最后,林柏年医生期望本届林护杰出社会工作奖等获奖者向与会者分享研究成果、工作经验、实务心得。

林柏年医生

民政部慈善事业促进和社会工作司伊佩庄副司长对林护家族关注大陆的社会工作事业、慷慨资助社会工作教育表示赞赏。他指出我国进入新时代后,脱贫攻坚在治国理政中具有突出位置。社会工作专业积极响应中央号召,讲政治、讲大局、讲情怀,于2017年启动社会工作教育对口扶贫工作。伊佩庄副司长代表民政部对社会工作专业提出了三点期待:一是圆满完成扶贫地区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任务,扎实建设实习实训基地;二是在扶贫中扶出优势,扶出特色;三是为全国的脱贫攻坚做出样本和示范。社会工作教育对口扶贫是社会工作负责、社会基金资助、社会力量自发参与的唯一一个项目,民政部慈善社工司将充分发挥社会工作行政管理部门的职能作用,为社会工作教育扶贫提供支持。

伊佩庄副司长

颁奖典礼进入正式环节,首先,林柏年医生夫妇为评审委员会的两位新委员黎永开先生和查晶书记颁发聘书,为到场的评委颁发纪念品并合影。

林柏年医生夫妇为查晶书记颁发聘书
 林柏年医生夫妇与到场的评委合影

接着,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社会工作专业学位研究生省教育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社会工作学会会长、北京大学—香港理工大学中国社会工作研究中心创始主任、北京大学社会学系王思斌教授介绍了第七届林护杰出社会工作奖的评审规则、申报和评审过程情况。评审的基本原则是“热爱社会工作事业,严守社会工作价值观,在社会工作领域做出突出贡献”。本届林护杰出社会工作奖中,学生奖申请者35人,学人奖申请者3人,实习项目申请者11项,服务项目申请者22项。

 王思斌教授介绍评审规则和过程,宣读获奖名单

经过四轮匿名评选,从中优选出了本届“林护杰出社会工作奖”的12名获奖者;林护杰出社会工作奖学人奖2人:厦门大学公共事务学院社会学与社会工作系教授、厦门全国社会工作专业实习基地建设项目负责人童敏教授,深圳大学心理与社会学院社会学系易松国教授。

颁发林护杰出社会工作奖学人奖

林护杰出社会工作奖服务项目奖2项:重庆市渝中区乐至社工服务中心的“重庆市渝中区精神障碍患者居家康复医务社会工作服务项目”,广州市普爱社会工作服务社的“暖心计划——广州市番禺区支持失独家庭项目”。

颁发林护杰出社会工作奖服务项目奖

林护杰出社会工作奖实习项目奖4项:贵州大学的“让罕见被看见:血友病患者及其家庭社会工作服务”,武汉理工大学的“携手城乡人,共建新农村——武汉市农村精准扶贫社会工作服务项目”,中山大学的“社会工作介入医疗救助项目”,安徽师范大学的“社工伴学·学校社会工作实习项目”。

林护杰出社会工作奖实习项目奖

林护杰出社会工作奖学生奖4人:首都师范大学本科三年级的朱若晗,重庆师范大学本科四年级的郑先令,北京大学硕士一年级的朱梦圆,中山大学硕士二年级的陈玉莹。

颁发林护杰出社会工作奖学生奖

王思斌教授简要地点评了每个获奖者和获奖项目,如童敏教授属于“岗位教授”,易松国教授是“老师办机构”的先行者;精神障碍居家康复和失独家庭支持两个服务项目体现家庭为本社会工作的主题;四个实习项目也契合“家庭为本”或“反贫困”的主题;获奖的4名学生的实习领域也与此密切相关。在展示了获奖学生和项目的事迹之后,林柏年医生夫妇与查晶书记为所有获奖者颁发证书与纪念品,并与评审委员和全体获奖者合影。

  林柏年医生夫妇、林护项目评委和执行人、获奖者合影

本届林护杰出社会工作学人奖获奖者易松国教授发表了获奖感言。他回忆自己从1996年起在深圳大学任教和办机构的经历,感谢评审委员会对他的肯定。他认为社会工作是一门需要情怀和价值理念的专业,希望有更多的教育者和实务者共同努力,推动大陆社会工作的发展。

阮曾媛琪教授向本届林护杰出社会工作奖的获奖者致勉词。她将获奖者比作星星之火,希望他们发挥楷模的作用,在社会工作界开风气之先。她说:拿奖只是一分钟的时间,却需要一生的时间来践行。获奖者们肩负着负重大责任。希望获奖的学生以此为动力,坚守岗位,鞭策自己成为真正的社会工作者;希望获奖的实习机构推广实习模式,培养更多的学生,让学生们实现理论和实践的结合,用心影响服务对象,传递社会工作的真善美。

往届林护杰出社会工作奖学人奖获奖者代表、中山大学社会学系社会工作张和清教授向林护基金和林柏年医生夫妇致感谢词。他追溯了中山大学与林护的渊源,提到林护社会工作实验室的建立,对此他表示感恩。他还强调了社会工作的责任,结合自己推进双百计划的实践,指出社会工作者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民生保障等方面大有可为。

张和清教授

马凤芝教授介绍了一个特别环节:北京大学社会工作硕士生代表向林柏年医生夫妇献花并馈赠纪念品——由他们设计的相册。此外,此次颁奖典礼还有一个特别环节——王思斌教授向林柏年医生夫妇朗诵他写的近体诗并赠送了手泽:

林茂草豐景色新,護花培苗積善人。

事世艱辛圖大計,業成功至惠萬民。

興企樂戲江海浪,旺志興教公益心。

發家資社助國運,達曲雅韻聽佳音。

王思斌教授风趣地解读了这首诗,他说这首诗他写了三稿,初稿原题为《感怀》,终稿改题为《寄林柏年夫妇》。诗稿的修改体现了王思斌教授对林护家族的情谊。

向林柏年医生夫妇献花、赠送纪念相册

上午的大会主题会议由北京大学—香港理工大学中国社会工作研究中心管委会委员、香港理工大学应用社会科学系系主任、活龄学院总监黎永亮教授主持。黎永亮教授认为社会资源的投放和社会政策的制定对扶贫实践起着关键作用,以此引出黄承伟副主任和关信平教授的发言。

黎永亮教授

国务院扶贫国际扶贫中心黄承伟副主任以“习近平扶贫论述引领新时代脱贫攻坚”为题,为听众解读习近平扶贫论述的方方面面。习近平书记高度重视脱贫攻坚工作,黄承伟主任引述了习近平书记的话:“打赢脱贫攻坚战,中国民族千百年来从来没有解决过的问题将在我们这一代人手里得到解决,这是人生之大幸。”脱贫攻坚战分为两个阶段:2020年以前解决绝对贫困问题,2020年以后解决相对贫困问题。因此目前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胜期。黄承伟主任从三个方面阐述了习近平扶贫论述的精神:一是习近平扶贫重要论述的思想体系,二是习近平扶贫重要论述引领脱贫攻坚的伟大实践,三是习近平扶贫重要论述指引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工作。黄承伟主任指出打赢扶贫攻坚战并不容易,社会工作者只有对整个国家的社会治理体系有清楚的认识,才能在脱贫攻坚工作中取得成效。

黄承伟副主任

关信平教授则从宏观的角度分析社会工作与脱贫攻坚的关系。他用数据揭示了当前我国脱贫攻坚的重要进展、扶贫资金投入情况和贫困人口变动情况。他总结当前的脱贫攻坚工作有两个意义:一是消除生存型贫困,二是为下一步持续性的反贫困行动打下基础。脱贫攻坚的近期目标是防止返贫,中长期目标是解决生活型贫困和发展型贫困。脱贫攻坚的基本要求在于积累贫困地区发展的能力,实质性地缩小贫困地区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关信平教授还分析了脱贫攻坚的主要任务和基础领域。他认为专业社会工作者懂农村、懂穷人、懂政策、懂发展,具有情怀和专业能力,所以社会工作介入反贫困有着重要。最后关信平教授对介入反贫困的基本要求和主要切入点做了总结,希望社会工作者在政策研究和倡导中发挥积极作用。

关信平教授

下午共举办两场研讨会。第一场研讨会由王思斌教授主持,共有4位嘉宾就发展型社会工作、社区赋权、民族扶贫、超越经济扶贫等主题发表了专业思考。王思斌教授简单回顾了社会工作三十年来的历程与成果,呼吁社会工作专业共同体重视学科使命与历史角色。

研讨会一由武汉大学社会学系向德平教授开篇,其主题是“发展型社会工作在反贫困中的应用”。向德平教授从脱贫攻坚的历史地位与资源注入开讲,强调当前扶贫主体依然以政府为主,2020年全面脱贫之后,政府的撤出会为专业社会工作的补充提供广阔的介入空间,因此需要重视发展型理念与价值系统对于社会工作的借鉴意义,其中也包括资产建设等机制与策略。社会工作必须嵌入国家与社会的结构性目标,以能力提升为核心,为农村减贫工作提供有情怀、有能力、有素养的专业服务。

向德平教授

第二位嘉宾为中山大学张和清教授,其主题是“家庭为焦点的社区减贫与社会赋权——以绿耕广东M村农村社会工作项目为例”。张教授的农村社会工作经过20年的探索历程,已经从一个试点扩大为全省200个点,充分证明了社会工作在新时代大有所为。贫困对象识别的精准性、与国家民政政策对接的准确度性是社会工作的专业优势,人本主义的服务框架与互助合作的邻里网络也为整体层面的进步与发展提供了可循路径。社会工作应当经由个案救助、社区自治,通过本土性的文化优势与优势化的理念价值,最终达至社会赋权。

张和清教授

第三位演讲者为中央民族大学社会学系主任郭伟和教授,其主题是“家庭、文化与发展——社会工作参与民族地区精准扶贫的框架、策略和焦点的反思”。郭教授从民族学具有争议的框架转换入手,延伸与拓展了王思斌教授关于民族工作的理论框架,强调应该以发展与公平的范式代替文化与政治的传统视角,从个体性民族身份认同转向群体性共同体认同,重新定义评估与判断民族政策和工作的视域。现代国家族群政策的核心是确立多元复杂的公民身份,在全球流动的大背景下必须辩证地思考文化与政治政策的道德纬度。社会政策如何针对与瞄准加速流动性的家庭单元、日益空心化的社区,是民族地区精准扶贫政策干预焦点的选择困难,也是社会事实为专业社会工作提出的关键问题。

郭伟和教授

第四位演讲人是香港理工大学古学斌博士,其主题是“超越经济减贫的社会工作行动框架——一点思考和建议”。古学斌博士认为既往的粗放式经济扶贫不仅在个体层面强化了扶贫对象依赖性,也在群体建构了关于一种关于群体、地区的贫困讲述,并最终造成其文化层面的话语陷阱。富裕与贫困的定义应该超过物质纬度,原初丰裕社会的图景为超越经济扶贫的框架提供了来自远古的启迪,也为综合性的幸福指标奠定了反思经济与物质的超可能性。社会工作学界必须重新辩论贫困的多面性,拓展社会工作介入贫困的多元框架,尤其应当关注心灵要素。

古学斌博士

下午第二场研讨会由香港理工大学古学斌博士主持,三位演讲人分别针对巾帼扶贫、农村残疾人、女性创业等主题分享了实践经验与专业反思。

第五位嘉宾是全国妇女联合会妇女研究所蒋永萍教授,其主题是“巾帼脱贫行动的实践与思考”。妇女是脱贫攻坚的重要对象,也是脱贫攻坚的重要力量,全国妇联历来注重广泛开展各类活动以切实提升妇女地位,巾帼脱贫行动成已为帮助贫困妇女增加收入的标志性政策。巾帼扶贫瞄准建档立卡贫困妇女,大力开展技能培训,激发贫困妇女的内生动力。蒋教授呼吁社会工作充分发挥链接生存性扶贫与发展性扶贫的中介作用,政府部门也应将社会性别视角纳入扶贫攻坚战略,强化具有针对性的精准扶贫政策,保障妇女发展的权益,将促进性别平等作为战略目标。

蒋永萍教授

第六位演讲人是北京大学邓锁副教授,其主题是“照顾形态变迁与农村福利治理:以陕西F县残疾人社会工作实践为例”。邓老师认为,30年的工业化进程促使农村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巨大变迁,家庭普遍不再承担再生产职能,“拆分型劳动力”成为持续状态,因此需要重新思考照顾伦理。农村残障群体处于经济、知识、照顾多重压力下,传统家庭的福利机制无法因应变迁需要,已经陷入“照顾缺乏—贫困”的恶性循环。F县某机构通过以社会工作为中心的服务介入,利用家庭关系网络,尝试解决家庭照护困境,完善医疗机构转介制度建设,已实现正式资源与非正式主持的整合和链接。家庭照护为中心的福利治理是激发农村变迁背景下家庭力量的制度基础,扶贫社会工作必须突破单一经济理性的束缚,促进重构多元主体参与的社区福利治理格局。

邓锁副教授

最后一位嘉宾是华中师范大学祝平燕教授,其主题是“女性创业:电商扶贫与减少留守儿童”。“妇女为本”与“家庭为本”的争论在政策实践领域长期处于针锋相对的状态,如何让女性在家庭、婚姻与自我实现保持平衡与和谐是祝平燕教授的研究重点。女性通过移动互联网开展创业活动成为解决问题的全新探索,电商与微商的新媒体尝试在农村宝妈的实践中证明对减少留守儿童存在证明的价值,社会工作应及时讨论与吸纳科技作为新工具的重要意义。

祝平燕教授

主持人古学斌博士在总结中强调社会工作在介入扶贫时必须考虑性别、年龄等关键因素,并敢于对社会结构进行反思。贫困本身有两面性,社会工作需要发挥人道主义,科学介入以提高生活质量,也要发挥优势视角,细心谦卑以寻找其闪光点。

伊佩庄副司长提到,香港社会工作的经验充分吸收了来自西方的理念与经验,内地社会工作从制度建设、价值观念、学科体系等方面应该辩证学习,并发挥引领职责推动一线社会工作者的专业化过程。社会工作学术共同体也需要充分考虑大陆的实际背景,以知识服务国家制度、服务人民和主流价值观。当前,民政部门的社会工作制度建构已经初见规模,省级以上单位人员配置已经就位,并将逐渐完善市县及以下单位的部门设置。相信在党和政府领导下,在社会工作学界努力下,中国社会工作的未来一定更加光明!

马凤芝教授在总结词中强调:“中国社会工作者为国为民,服务国家是职责所在。”北京大学—香港理工大学中国社会工作研究中心将在未来开发针对党政干部的培训资源,打造专家、学者、政府工作人员的合作平台,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时代蕴含新挑战,新挑战提出新难题,社会工作共同体定当在党与政府领导下潜心实践,解决难题,造福时代!

文稿 | 林佳维 丁睿

摄影 | 李嘉璇

新媒体编辑 | 蔡煜晖

编辑:赵庆琳socialworkweekly.cn

赞(0) 打赏
转载请注明出处:社工周刊 » 新闻|林护十年·第七届“林护杰出社会工作奖”颁奖典礼暨“家庭为本反贫困社会工作的理论与实践”研讨会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

非常感谢你的打赏,我们将继续给力更多优质内容,让我们一起创建更加美好的网络世界!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