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CIAL WORK WEEKLY
你不是唯一 跌撞中成长!

晏阳初 | 十年来的中国乡村建设

晏阳初先生

中国的大多数人是农民,而他们的生活基础(Cultural Base)是乡村,民族的基本力量都蕴藏在这大多数人——农民——的身上,所以要谋求自力更生必须在农民身上想办法。而自力更生的途径也必须走乡建的一条路。

 一、乡村运动的渊源

从国民政府在南京成立以来,距今已整整十年。在这十年内的中国,内忧外患接踵而至,几无日不陷于纷争凌乱的漩涡中。在这纷争凌乱的时期以谋建设,实有许多阻碍和困难,然而在国人的共同努力下,建设事业在这十年来,虽未见有整个计划,但也零零碎碎地有一点进步的活跃的气象。乡村建设便是一个最明显的例子。最初由一二团体发起的实验工作,渐渐地雨后春笋般簇生于全国。十年来若干的经过,无论在质与量方面都有其进展的事实可为一言。

乡村建设运动当然不是偶然产生的,它的发生完全由于民族自觉及文化自觉的心理所推破而出。所谓民族自觉就是自力更生的觉悟。一切高呼打倒帝国主义或帝国资本主义曾经狂热一时的目标,都变成了胰子泡一样的空虚口号,在民族自身没有力量之前,一切的一切都是废话。涨红了脸吹胰子泡以后,  沉下心来反求诸己,觉得非在自己身上想办法,非靠自己的力量谋更生不可。这就是所谓自力更生的觉悟。乡村建设更是这个觉悟的产儿。因为以回头来想到自己,就发现中国的大多数人是农民,而他们的生活基础(Cultural Base)是乡村,民族的基本力量都蕴藏在这大多数人——农民——的身上,所以要谋求自力更生必须在农民身上想办法。而自力更生的途径也必须走乡建的一条路。其他方面,中国近百年来因与西洋文化接触,反映出自己文化的落后,事实不如人,同时国内的社会秩序、政治制度、礼俗习惯,所有一切的生活方式都发生变化。固有文化既失去其统裁力,而新的生活方式又未能建立起来,因而文化的青黄不接,思想上更呈混乱分歧的状态。有的主张复古以挽救已动摇的局面,有的主张追步西方的现代途径,更积极一点便唱全盘西化。到了现在,无疑地,新文化已在中国人的生活上和思想上都具有极明显的影响,然而传统文化的积力仍然把每个中国人牵引着不容易往前走。这种文化失调的现象实有从根本上求创应(Creative Adaptation)的必要。这样就想到“人”及其生活基础的改造。而中国的“人”的基础是农民,其生活的基础在乡村,所以结果也就逼上乡建的一条路。

二、中国问题的认识与解决的着手

中国今日之所以有问题,可以说完全由外来势力所激起,假如中国没有外力进门,环境不变,或者还会沉沉地长睡下去。自外力闯入以后所发生的剧烈变化,使中国整个的国家日陷于不宁和纷乱的状态,而受祸最烈的莫若乡村。诚如梁漱溟先生所说:“中国社会是以乡村为基础,并以乡村为主体的。所有文化多半是从乡村而来,又为乡村而设——法制、礼俗、工商业莫不如是。在近百年中,帝国主义的侵略,固然直接间接都在破坏乡村,即中国人所作所为,一切维新革命民族自救,亦无非是破坏乡村。”中国人因鉴于乡村之破坏乃起而有救济之举,更因为乡村无限制地破坏,迫得不能不自救,乃再进而有乡村积极建设的要求,于是乡村救济运动就成为积极的乡村建设运动。而更进而有重建一新社会构造的要求,认为中国问题为整个的社会结构问题,所以“乡村建设,实非乡村建设,而意在整个中国社会之建设。”(具见梁漱溟著《乡村建设理论》)

还有中国的社会结构问题也就牵涉到具体的“人”的问题。因了文化失调的高度而陷入社会结构于纷崩,因了池湖积水的污浊和混乱,而益萎竭了鱼的生命。中国人——尤其是大多说的农民——的衰老、腐朽、钝滞、麻木和种种的退化现象,更叫中国整个社会的问题,严重到不可收拾。实在可以说,社会的各种问题,不自发生,自“人”而生。发生问题的是“人”,解决问题的也该是“人”,故遇着问题不能解决的时候,应该想及:其障碍不在问题的本身,而在惹出此问题的人。所以四万万民众共有各种问题,欲根本上求解决的方法,还非从四万万民众去求不可。在这种认识之下,民众教育——或者简直农民教育的工作,可以得到一种有意义的看法,因为问题既在人的身上,所以从事“人的改造”的教育工作,成为解决中国整个社会问题的根本关键。定县的四大教育因而有其积极的建设意义。所谓四大教育就是针对着多数民众的四大病象——愚、穷、弱、私——而设立。我们从农民教育的试验中,认识了培养他们的知识力、生产力、强健力和团结力的必要,而这些力量,是从组织而来。要造成组织,唯有从组织的教育下手。教育是组织的基础。没有教育——没有组织教育,组织是不可能的,即使具有组织的形式,那是凑合的而不是真正的、自动的、内发的组织。只有自动的组织才能有力量。所以我们要培养力量,还得从教育起始。有教育才能自动组织,有组织才能自己的力量,才能有共同的力量,才能应付困难的问题,创立新的生活方式,建设新的社会结构。

认识了这个具体的问题,在实际上求解决的方法,在邹平则有乡农学校,较明细一点就是乡学村学。这个乡学村学的办法,原则上就是教育民众以组织的能力。诚然,乡村问题的解决,一定要靠乡村里的人;如果乡村里的人自己不动,等待人家来替他解决问题,是没有这回事情的。乡村问题的解决,天然要靠乡村人为主力。我们组织乡村的意思,就是要形成这解决问题的主力。但是有了乡村人为解决为题的主力就够了吗?不够!单是乡村人解决不了乡村问题,因为乡村人对于问题只能直觉的感觉到,而对于问题的来源,他们不能了解清楚,所以乡村问题的解决,第一固然要考乡村人为主力;第二亦必须靠有知识、有眼光、有新方法、有新技术(这些都是乡村人所没有的)的人与他们合起来,方能解决问题。近十年来知识界“到民间去”呼声的远震,便根据这种需要而来。

三、实验运动的阶段

上面已经说过,乡村建设之产生是由民族自觉与文化自觉的心理所推动,故其发生与鸦片战争先后发生的太平天国运动、戊戌新政运动、辛亥革命、五四新文化运动、民国十五年的国民革命,有同一的要求和同一的心理背景。不过每一次所表现的形式颇有不同,乡村建设所表现的形式是各地实际社会中的实验工作,希望从一县或一区甚至一村之中,做出相当具体的事业来,或在实验的工作中,希望求出解决中国问题的原则来,更进而重新建设社会的机构。这个实验的工作,或称实验运动,拿来比较鸦片战争以来的五次大运动或革命,论范围,是一次比一次扩大;论意义,是一次比一次深沉,论对于挽救危亡的目的,是一次比一次地接近。虽然危亡的征象也一天比一天地增加和暴露。至于每次的性质,大抵是补足前次的缺陷,第一次(指太平天国运动)是比较破坏的和武力的;第二次(指新政运动)便比较改良的和平的;第三次(指辛亥革命)兼有一、二次的性质而仍是比较改良破坏和武力的;第四次(指五四新文化运动)兼有一、二、三次的性质而仍是比较改良的和和平的;第五次(指国民革命运动)兼有一、二、三、四次的性质而仍是比较破坏的和武力的。这样的一个“比较破坏”,一个“比较和平”的演进,好像一、三、五次的运动都是比较破坏的,而二、四次的运动比较和平。即是每一次破坏之后即有较和平的改良运动。乡村建设是继国民革命运动之后发生的,这也是一个和平的建设运动。这个运动最少可以补救前五次的缺陷:第一,它注意及大多数人的教育问题;第二,它使国家的建设注意到求大众化的问题,而使国内人人都能相当享受国家的权利;第三,它注意到一切政令、法律、制度,如何与人民生活相扣的问题,使人民把国家的政令、法律、制度看成他们自己生活的一部分。以上三点虽未完全实现,但这个运动实含有此三种意义。

实验运动若果止于实验工作,那也就毫无意义了。它往后一定要有进一步的发展,而引到另一阶段去,始有它的功用和价值。回顾到我们研究实验的阶段,好似只是纯学术的研究,其实在这些学术的研究中,处处顾到实际化和推广化,就是要从学术的研究引到政学合一的新境。现在已经走上这一个阶段。随便几个例,定县在民国二十一年后的工作,就感觉到使学术政治化、政治学术化的必要。邹平也是一样,可用梁漱溟先生的话来说:“我们的乡村组织,在最初的意思,很想用教育的力量提倡一种风气,从事实上去组织乡村,眼前不与政府的法令抵触,末后冀的政府的承认。原来的意思如此,邹平过去的做法也是如此。可是现在不然了,现在自己操政权,自己可以改订法令,仿佛是两个系统(文化运动团体系统与现政权系统)合成一个。这样的方式,就全国大局说是不曾如此的。邹平既合成了一个,所以不能不想法子将行政机关教育机关化——自己操政权又做社会运动,故不能不将行政机关变成教育机关的样子。”(见《乡村建设概论》)所谓行政机关教育机关化,也就是政治学术化的意思。这个政学合一的主旨,仍为研究实验上取得一种方便,其结果将引到一阶段去,这又一阶段就是政府推展的阶段。

政府推展的阶段在今日虽尚未成立,但这个趋势是可以看出来的,在江西省政府方面的乡村建设工作就有类乎推广性质的工作,只要研究实验方面有了具体的办法,即可以在政治统一的局面下推展出来。乡建的实验运动到了这个阶段才能完全付诸实施,而见更重大的功用。

四、乡村运动的具体化

乡村建设运动已如上述,并不是偶然的发生者,它是由于全国各地的实验工作,大家从实际的追求中所体验出来的共同要求下产生的一个富有建设意义的运动。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在定县,山东乡建研究院在邹平,中华职业教育社在徐公桥,燕京大学在清河及其他学术团体的实验工作都是一样地向实际追求。结果使学术与实际工作得以联合。

从前中国的读书人只是读书写文章而已,一向的风尚都是不注重实际的工作的。实际的工作只让农、工、商各界的人做去,与读书人不发生密切关系,于是中国的读书人就成为一种特殊阶级。可是今日的读书人不是这样,他们认识了学问若果与实际生活不发生关系,必定陷入空虚,是死学问而不是活的。全国各地的实验工作就足以表明今日读书人的态度,即是要在实际的工作中去研究学问和获得学问。这样的学术与实际工作联合,结果学术上就有其实际的价值,而实际事业亦因研究实验得以改进,以后,在工作不能没有学术的研究,在研究不能没有实际的对象。这个转变对于中国整个社会将有很深远而重大的影响。

学术与实际工作联合的表现就是各地的实验工作。小规模的研究与实验,结果就有其广大的波澜。如定县的工作,不过从一个村开始,渐渐地请得学者乡下研究,开学者下乡之风气,再而扩大范围由村而区,再后成立县单位的实验。邹平的工作也一样地取研究实验的态度。燕京大学在清河镇的实验更是富有学术意味。这样的各方面的试验,从毫没有经验的试验中,正如探险家的探险一样在乡村社会中试探,到试探有了头绪,得到相当经验,进而有实验的计划与工作;在实验工作中更获得了办法;在获得办法之后更谋进一步的发展工作,积极地来训练人才与扩大实验区域。所以乡村建设各方面的研究实验,虽以片段分割,但都有其连贯的关系,都是顾到全般生活的。

五、乡建工作的各方面

乡村建设是整个新社会结构的建设,并非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事,而是从根本上谋整个的建设事业,所有文化、教育、农业、经济、自卫等各方面工作都是相互连贯的,是由整个的乡建目的下分出来的,各方面工作的发展,合起来就是整个乡建事业的发展。现在为便利起见,把它们分别地来略说一下:

(一)文化教育方面——教育的设施,在乡村建设的过程中,实有其深刻的意义。教育者不仅是对农民为知识的灌输和技能的训练,同时要注意到使一般农民即知即行而运用其知识技能以谋农村的建设。农村以教育的力量谋建设,即是教育的结果成为农村建设的力量;建设的推演,成为农村教育的环境;互为因果以推进一切而促进新民社会的实现。这种方式,小言之,是一种以教育为经、建设为纬之文化方式,大而言之,是一种以教育为手段、建国为目的之政治方式。

乡村建设最基本的条件,是在有组织有训练的民众,有了组织和经过训练的民众,才有力量,才可以去建设乡村。乡村学校,是乡村文化的政治的中心;青年农民是乡村社会的唯一支持者。以教育的方式去组织民众,训练民众,实在是最适宜的场合。

因此,我们认定,在目前欲求“民族再造”之使命的实现与“乡村建设”条件之造成,须力谋政治与教育的调协。一面运用教育力量造成教育的条件,并做些建设的事业,如此,则乡村建设工作的完成,并不是无办法的事。

乡村建设既必须通过教育这个阶段,那么,实施乡村建设教育的标准,必须:(1)以全体村民为教育的对象;(2)以整个乡村为教育的场所;(3)以民族再造与建设乡村为教育的目标;(4)以适应实际生活、改良实际生活为教育的内容;(5)以大队组织运用导生办法完成综合活动——实现乡村建设为教育的方法;(6)以家庭、学校、社会合一之综合方式为实施的方式。以上是定县教育实验的一个认识的实录。邹平的“乡农学校”、“村学乡学”,在形式及进行上,就是一种教育工作。此外,晓庄所注意的儿童教育,结果产生了今日布满全国的乡村师范学校。今日各地所实行的青年训练,所应用的组织教育的方式或原则,皆可以表现乡村建设的教育方面的工作。

(二)农业方面——在积极方面有产品质之的改良,及产量增进之研究或介绍良好品种与科学的生产方法。在华北,以棉种的改良为最有效。在消极方面则有杜绝害虫方法之研究与介绍。此外,家畜的改良,饲养方法的指示,都是为增高农民的收入,间接提高其生活程度。目前,定县、邹平、青岛、金陵大学、江西及其他如山西、广东各地的农场,即皆从事此种工作。这些事业,已经有其广大而明显的影响。行政院农村复兴委员会曾因此拟定许多草案,出有专书,名曰《中国农业之改进》。最近中央有促进乡村建设一案,由行政、立法、考试三院,共同拟定办法,将以选使用农业技术人才为中心条项。此外全国经济委员会赞助成立的江西省农业院,更有具体的规模。这都是乡建的农业方面。

(三)经济方面——农村经济与农业改良发生极密切的关系。改良农业,就要注意到经济组织的改进以谋适应。所有农业产品的生产、运销,货物的购买,农民的消费,一定要有新的组织,生活始能适应,于是合作社的办法就介绍入乡村。这方面的工作,要算华洋义赈会提倡最力。最近,闻华洋义赈会已将救灾的工作交回政府办理而专致力于乡村建设,尤以合作事业、训练合作事业人才为要(见《大公报》本年三月十日消息)。中国的合作事业,自民国八年创造以来,突飞猛进,至十年底,全国已登记之合作社,计达26,224社,社员1,004,402人,其他未登记及近两年来新增加者,尚不在内。合作事业之突飞猛进,与乡村建设运动有密切的关系。

农村经济问题中最严重的,莫如土地问题。这个问题,近年来已引起国人的深切注意。前月,地政学会在青岛开的年会,也就讨论这个问题。此外,报章杂志中,亦间有文章讨论。山西曾有关于土地的改革实验,可是不见成功。这桩根本工作,似应由政府出来毅力解决。

(四)自卫方面——自卫工作,以镇平为最早知名,其次菏泽也曾驰誉一阵,但在今日民众训练的自卫工作,已为大众所认识而且普遍全国。最近绥远抗敌之成功,得力于民众者甚多,可知自卫工作之重要。江西因为防匪患,亦努力此种工作有年。所谓管、教、养、卫四原则中,“卫”占着很重要的地位。青岛市的民众训练,尤见积极。此外,江宁、兰溪各地方都有。广东各地方的民团训练,更为国人所称誉,其“三自三寓”政策,也几以自卫为中心。邹平也因历史关系,对于民众自卫训练,另有一套办法,系参酌瑞士民兵制度之方式,及中国古乡约之遗意;同时寓教于军事,寄军令于内政,不仅在消极的自卫,而尤在积极的自强,其训练自卫要旨:“在团结纪律,民族意识,思想陶冶,知识灌输,务期兵农不分,文武并进,以成人教育为精神,以军事训练为骨干,以普及教育为前提,以推进建设为归宿。”这更含有教育意义,与教育合并而有广大的目的。

(五)其他方面——教育、农业、经济、自卫而外,还有卫生方面的工作,这就是保健制度的运用:本由定县开始实验,而今江西省、江宁县的卫生工作,都是应用此办法。虽名称略有改变而原则都是一样的。今日江宁县的乡村卫生事业,尤见成绩。保健制度是一种有计划的有组织的介绍新药入乡村,叫农民自具保健的力量。在政治方面,在县政机构的改良与实验,使行政效率增进,得尽民众服务的能事。可是现在仍在实验的阶段,未有普遍的影响。如江宁、兰溪邹平各有其成就,湖南的衡山与四川的新都,则在开始实验中。再如交通方面,公路的建筑,使内地交通便利,城市与乡村之间,得以沟通,这也算乡村建设事业之一。道路建设一事,社会团体中以华洋义赈会贡献为最大,其经手新筑及修补的道路,在四千余英里。近年来,政府方面,对于筑路工程,尤多努力猛进。中央与省府合力经营的,有江西省的公路设施。广西的公路也很发达。广东的公路,里数最大,湖南则以坚平著。其他东南西北诸省份,都正在积极开辟。四川可以通湖南。陕西、甘肃都比以前多辟了道路。此外,以开辟道路为开发乡村之利器者,应推青岛的设施最见成效。

总之,上述各方面事业的发展,合起来就是整个的乡村建设的推进。在乡村建设及复兴民族的目标下,谋这各方面事业的发展,才有其整个的主义与力量。

六、乡村运动的影响

数年来,乡村运动的进展,无论在意义上或实际的工作上,都有其广大而深厚的影响。兹从三方面来探讨一下:

(一)政府方面——在中央政府方面最显著的,就是行政院成立的农村复兴委员会,最近虽已撤销,但行政、立法、教育三机关联合拟定的促进乡村建设一案,是一个重视乡建的老大明证。全国经济委员会所赞助的江西省乡村建设事业,也可表示中央积极态度之一。省政府方面,如最近广东省乡村建设三年计划的开始;江西省由中央协助成立的农村事业委员会;绥远省的民众训练及乡村建设事业。其他如四川、湖南、广西、云南、福建、浙江、江苏、安徽、湖北各省份,虽无全省的整个计划,但也片段地有不少乡村建设工作。山东省的乡村建设事业,因有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的规划经营,更不必说了。且因其历史悠久,所以给外界的影响也较大。其实乡建事业是交光互影,共为感应的,各方面有各方面的成就,合起来形成整个的乡建的波澜。县政府方面所受的影响,更为切近,甚至因乡建的推行而影响到县政机构,故进而有县政建设的普遍呼应。近年各地实验县的成立,如江宁(现才开始)、兰溪、邹平、定县、衡山、新都,都是为了改革县政以谋建设乡村的加速化和优胜化。总之,在这些事实影响的背后,指示着政府态度的转移,也算是难能可贵的了。

(二)社会方面——乡建运动给社会方面的影响,最大的是社会意识。它使社会人士认识了乡建的意义,无形中成为了一种风气,使一班学着,渐渐趋向实际工作,一班学生也能认真苦干。看近几次的学生运动,竟然深入乡村从事宣传,甚或进一步加入实际的乡村建设工作。各地大小规模的实验工作,各学校的竞设实验区,都是一时风气所尚。在其次是一种舆论的造成,认为建设乡村是复兴民族的根本工作,是国防建设中最基础的阵线。这种空气,不但助成政府发生力量,使建设事业,易收效果,而且激起一班人士,回过头来,注意到乡土的研究与调查,着眼于广大遥远的内地区域,致力于社会科学和农业改良,养成了大众化和生产化的显明意识:这是中国社会改造上沛然莫御的一大鲸波。同时在外国方面,也有它相当的影响。自力更生与下层做起的沉静为国,是外国人对中国近年的努力有较清楚的了解与佩赏。各国人对于我们乡建事业的同情与赞助,也不能不说是乡建事业发展之一大助力。

(三)教育方面——乡建运动之影响教育,在形式与内容两个方面,都很重大。就一般教育而言,如各地云兴霞蔚的平民教育或民众学校。乡村师范学校注重乡村教育方面的设施及训练香醋女建设人才的工作。内容则趋向实际,与乡村社会合拍。定县的小学组织教育,影响所及的地方很多:如河南、绥远、江西、浙江、安徽、湖北、云南、贵州等省,各有采用其原则或办法之处。至于大学教育方面,最具体的表现,是去年成立的华北农村建设协进会,由协和、南开、燕京、清华、金陵及平教会六个学术团体组合而成,以济宁及定县试验区供给大学生及研究生实地研究之用。大学教育已具体地与乡村建设发生连锁关系了。

乡建运动的影响,大概已如上述,其他枝节的地方,不遑觏计。还有许多间接的影响和副作用,则更不胜尽举。而且,反过来受影响的各方面,其对于乡村建设事业上,也有其贡献与影响。这样的交互影响,互为因果,才能促进社会的进步,换言之,乡村建设运动在今日,其影响已及于政府、社会、教育各方面,到了这几方面都注意乡村建设,而且共同致力于乡村建设,则乡村建设的力量愈增雄厚,而有其无限的前程。

七、前瞻

乡村建设运动在过去十年来的努力,其工作的表现与影响,以大略加以说明。今后,全国统一的局面,以日见巩固,政治已渐渐上了轨道,国家的建设,正可以在整个的具体的计划之下,计日成功的迈进。乡村建设的大业,在这个时候,希望由政府加以提倡和督促,把它放在整个的建设计划之中,求其贯彻。他方面,乡建运动者,也应从整个国家的建设上着眼,依据其积年研究实验所得之基础,进一层寻求问题,做更深的研究实验。是乡村建设的学术方案与实施机构,很和谐的配合于整个的建国方案与体系之中。同时乡建运动的最近将来,必须盛行培养乡村建设工作上各种行政或技术人才,以供全国各地的急需。这人才的训练与方案的研究,有如车之两轮,交相为用。人才愈多,则研究的效果显著;研究愈著,则训练的内容愈丰。

新社会构造自然非一朝一夕所能奏功,人的改造,尤非一蹴而就。乡村建设运动此后的任务,在抓住几个要点,认真的切实做去,才能较大贡献于新中国的创成。列如农民青年训练,确是乡建工作的基石。现在各国,尤其法、意、俄、日都是注重这一点。农民青年训练,要顾及两个条件:一是教育的制度,怎样使教育成为培养青年的有效动力而不落空,使个个青年,不但都有出路,而且成为新社会构造中的基本分子;同样,政治方面,应给予助力,来促成这种青年训练工作,所以有县政建设的要求,使每一县份,都能有适宜于促进青年训练工作的政治机构。这就是说:我们要集中于青年力量的培养及政治机构的建设。如此,用政治力量,助成教育设施,用教育的力量来训练和组织青年,使成为新社会的核心与示范。这样做下去,必定可以达到建成新中国,创出新文化的最高目的。乡村建设的目的在此,十年来所努力的意义和希望也在此。

(原文选自《十年来的中国》,商务印书馆1937年,现选自《平民教育与乡村建设运动》,晏阳初著,商务印书馆2014年)


编辑:李福滨 socialworkweekly.cn

赞(1) 打赏
转载请注明出处:社工周刊 » 晏阳初 | 十年来的中国乡村建设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

非常感谢你的打赏,我们将继续给力更多优质内容,让我们一起创建更加美好的网络世界!

支付宝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