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CIAL WORK WEEKLY
你不是唯一 跌撞中成长!

社区营造是什么?不懂啊!深度好文带你解读!

在社区营造过程中

你有没有遇到过许多挫折?

有利于居民的福祉的更新项目

却遭遇到了居民的反对?

本期嘉宾刘昭吟

与大家分享社区营造在泉州的经验

讲者介绍

刘昭吟
“乡愁经济学堂”秘书长
台湾大学建筑与城乡研究所博士
组织推动了泉州市的「 社区营造 」
 昭吟老师在杨浦区规划师培训现场照片

大家好,我是刘昭吟。今天我要讲的都是不顺利的事情。我们在泉州的实践,各种矛盾藏在平静的水面下,波涛汹涌。

首先,社区营造是什么?

大家一定会去问度娘,度娘会给我们工具性的答案,我们会觉得很容易懂,而且可以直接套用。然而实际上,工具性答案却不能指导我们的工作。

对我来说,社区营造可能有一些比较原则性的内涵,比如市民精神、公共领域,而每个社区、每个团队怎么做、做成什么样子,都有一个自己的过程。

我自己的社造定义并不是先验的、固定的,而是在过程中、真实的直接经验中,变动地产生了不同侧重点的定义:结缘的社会与空间-人本主义的底层设计-一种都市主义-公共领域-类共同体的共同领域。

▲ 真正的定义需要我们自己在社区营造的实践中去寻找!

社区是公共领域,我们是共同体

新型邻里关系”类共同体“

最近这阵子,我比较有感觉的是“类共同体的公共领域”,用大白话来说是:有温度、有责任心的居民。

社造最初的对立面是快速发展下的商业社会的人们之间的冷漠、算计和隐蔽的敌意,因此社造有意使人们重新找回或建立像共同体那样的直接接触的人际关系,亦即要“结缘”,人与人要产生温度

然而,结缘的质量可以是相爱相杀的亲密专制主义,可以是利益交换的商业共同体,也可以是相敬如宾的公共利益联合体,前二者这个世界已经有很多,我们都很熟悉,最后一种是我们想努力的。

那么,仅有温度是不够的,还必须能够换位思考,对公共事务有责任心、积极参与。但是又不是硬邦邦的照规章行事,而是在公共事务的积极参与、经常练习中,与社群伙伴建立出默契和共识来,所以“有温度、有责任心”对应“类共同体、共同领域”。

参与误区

陌生人的结缘,第一步是参与,有参与才有机会谈获得感、主人翁精神。参与是社造很重要的组成分,然而参与是有误区的:

1.唱歌跳舞百家宴,是不是就是参与了?

对一个陌生人社会,通过唱歌跳舞兴趣爱好和百家宴创造大家在一起互相认识的场域,确实能激发大家的热情,但问题是,这种热情常常睡一觉起来后就消散了。然后,再来呢?社造是继续唱歌跳舞百家宴?还是?

社造进入常态后,社造的参与就好像从恋爱到婚姻,不可能天天巧克力、烛光晚餐、玫瑰花、烟火、钻戒,而是必须像经营婚姻那样,随着社区的成长不断创造可以一起做的小事务。

2.群众意见照单全收

是不是群众说什么我们都要答应?就好像我跟医生说,医生我头好痛把我的头砍下来吧,难道医生要直接答应照干吗?我们要挖掘群众意见背后的含义,像医生那样找出病因、病理,再对症下药。

3.一个萝卜一个坑

我们很容易把人群划分成男人、女人、老人、小孩、青少年,那么是不是一种人群一个空间一个设施?小孩要游戏场,妇女要广场舞,老人要有老年活动中心,我们永远无法一一填满这些坑,我们要更多考虑的是要共用。

4.太快承诺群众

在参与时为了动员群众、创造气氛,就太快承诺群众。结果是,群众就等着你赶快表现给他看。政府中间立项时间很长。他们就天天嫌社区主干动作太慢。这就反而给自己很大压力。

5.群众没有责任

如果问群众意见时没有给群众相对应的责任,那就是不断激发他们的要求,最后变成无止境的坑。

6.认为群众没有能力

参与时既不赋予群众责任,又认为群众没有能力扛不住责任,这就硬生生地把群众养成了等靠要,最终良民变刁民。

以上的误区中,小伙伴们遇到几个呀?我们要小心谨慎,避免入坑哦~

改变自上而下模式,鼓励群众参与

强有力的三合一团队

参与有误区,社造也有误区。我们在泉州的社造实验,是创建由社区主干、专业者、热心居民组成的“三合一团队”,以及创造社区自下而上主动提案的渠道。

在这个渠道中设置了评审团,由评审团选拔试点社区,并且评议试点团队的社造项目是否成立。设置了竞赛过程的社造制度中,我们经历了如下社造误区:

1.动员群众给评审看

居民参与是社造的基础,其初衷是要把群众纳入“共谋共建”的过程中。为了争胜,我们的基层会以“动员”彰显“参与”。然而,走量的动员,往往是捧个人场,参与的质量不能保证。

2.这是我们争取来的

通过竞赛脱颖而出的试点将获得社造资金的补助,以撬动更广泛、更深入的社造。我们主张社造是“每个人都投一点而不是取一点”,社造团队相当于帮助政府公正地配置公共资源。然而,有资源就有争夺,有些参与者对社造理解不够,企图垄断社造资源。

3.出主意叫别人干

社造团队是社区社造计划的发起者、谋划者,基于社区实际提出社区所需的计划或行动。然而,有时候我们发现,当社造团队议论着社区”应该“做什么时,仍然习惯于指挥别人去干,而不是自己抛砖引玉地干。

4.自己干的时候没有别人

社造的工作方式不是指挥别人干,必须自己下去干。但是我们又发现自己干的时候又很容易单干,而不是找人合作干,或“刻意发明”合作的方式找人一起干。这么一来,干着干着就离参与越来越远。

5.粉饰太平

社造要群众参与,那就一定是众口难调。社造涉及公共资源配置,那就一定面临资源争夺。

矛盾与冲突应该是社造的家常便饭,但很多时候我们看到的社造报道却都是欢天喜地,如果不是报喜不报忧,我真的很羡慕这个世界有那么顺利的社造。如果社造一定有矛盾,那么,粉饰太平并不会使我们进步。

6.分工不合作

社造追求团队合作,于是就会依据工作计划分工,但是经常发生的是分工下去就很少合作了,而是依据分工设定边界,大家都在自己的边界里等别人的效率,最后变成互相等,怪来怪去。

7.社造什么时候结束

由于都在误区里,便会越干越累,越干越迷茫,于是就盼望着:社造什么时候结束啊。但是,如果社造不是一次性项目、不是任务动员,如果社造能改善我们的社区生活品质,它不是应该永远不要结束吗?


克服习性,延长过程

检查我们在误区中的行为模式,会发现误区产生的原因是:习性,所谓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如果社造是一种社会创新,这种社会创新的需要是源于既有治理体制的内在危机,这便意味着社造是一种未曾经历的、缺乏经验的新型社区工作方式。

然而,身体记忆(习性)远比头脑固执,当我们行动时,习性支配着我们,于是我们恰恰使用旧行为模式于创新,这便滑入误区。譬如,我们习惯自上而下,习惯家长式管理,尽管抱怨家长制管理不够自由,但是没有家长同意我们又不敢自己作主。

尽管社造主张自下而上,但是大家都习于猜测领导想看什么,便会主动迎合想像中的领导要看的成效,对于效率感到焦虑。一旦焦虑,便更加顺手使上既有行为模式,便离社造本质更远。这些都是习性。

那么,如何克服习性,或练就新习性?人们无法想像完全没有经验的事,更无法无中生有地练就新习性。但是我们可以采取联想法,有一种我们童年都有的经验与社造很相近的方式:游戏。

竞赛的游戏态

游戏跟竞赛有什么不一样?竞赛是任务,指派强者参赛,以获胜为目的,规则严谨,一定会结束。游戏则是邀请,小孩子在玩的时候是说“你来嘛!你来嘛!”一定不是说“你去玩”。

小孩子会依据玩伴特性修正游戏规则,以让所有的人都能玩,大小孩、小小孩、男孩、女孩、会玩的、不会玩的。又为了延长游戏,避免太早结束,会为弱者创造机会或降低难度。竞赛与游戏的本质差异犹如应酬与聚餐,而社造应该更像聚餐、游戏而不是应酬、竞赛。

社区营造不是单纯的竞赛项目,应该把它当成一场游戏,享受其中的乐趣,不断延长过程,实现可持续发展,才是做社造的真正意义。冲突的解决办法

当面临冲突时我们该怎么做呢?

通常是采取投票制,少数服从多数。投票其实是分裂的彰显,少数的人群虽然表面服从了,但是从此态度会变得消极,甚至退出。如果要追求共识,应该尽可能避免投票。

有个有趣的比喻:两个人都想吃橘子,你吃我不吃,我不开心;我吃你不吃,你不开心。那么妥协吧,简单的妥协方案是一人一半,公平吧?可是两个人都不满足。

但是,如果导入新价值观,我们一起种橘子呢?我们一起现在不吃,花时间一起等待橘子树长大,收获橘子呢?

这意思是,解决矛盾冲突,直接妥协并不是最好的办法,最需要的是导入新的价值观,运用智慧得到创造性的解决方案。而创造性的解决方案,“新价值观”和“时间变化”的共识往往非常重要。

来自日本书籍记载的创造性分配橘子的方法

举个例子,风水池原是村庄的神圣地点,也是村民小时候游泳的集体记忆,但由于部分填埋建设阻断了水文,导致所剩的风水池已为死水,且污水排放向风水池渗漏,成为脏臭污水池。

尽管仍保有不可侵犯的神圣风水地位,却也成为嫌恶的邻避设施。我们专业性考虑觉得应该改善水质并且使之成为亲水空间,但神圣加嫌恶的矛盾体,使得风水池成为村庄的不能提及的避讳。

规划者想通过美好愿景的设计,调动村民对于风水池的想像,从而兴起改善水质的欲望,但是村民会直接跟你说风水池你别动,根本不跟你讨论。这么板结,怎么办?

也许需要的是松动,而不是设计方案。于是我们想,也许应该先办个风水池老照片征集,唤起集体记忆,先让它从“不可说”到“可说”,再进行参与式设计。

社造时我们想像的是如何把陌生人社区结缘为美好和谐社区,但是村改居的社区,恰恰是熟人社会,却不是美好和谐的熟人社会,而往往村庄内部派系政治复杂、纠纷不断。任何一个提案,都可能迎来基于派系的为反对而反对,而不是理性的讨论。那么,如何进行参与呢?

再看另一个例子,备受争论的门球场。门球场的使用者不到10人,是社区里有话语权的老人会。而社区里为数众多的外来人口和小孩子缺乏公共空间,尤其是小朋友,只能在篮球场、门球场、广场舞的夹缝中骑小三轮车,被赶来赶去。

门球场占地大、使用者少,便成为村庄政治的斗争焦点。有人说门球场应该改为网球场,因为网球场可以打羽毛球。当我问村子里有多少人打网球时,他们回答“可以学”。

当我说我们召开座谈会,你们来表达意见,他们说他们不去,让村委解决就好了。

这便显示这事实上是村庄派系的资源争夺、为反对而反对,而不是理性的讨论。社造应该涉入地方派系通过多数决把门球场改造掉并成为背锅侠?就算只有一个人使用门球场,既有使用者难道不应该被尊重?

我们采取的第一个动作是,下场玩玩看门球。你只有亲自试试看,才能有发言权。我们发现,其实门球不拘性别、老少咸宜,技术门槛并不特别难。

那么,除了废除门球场之议外,能不能反向邀请更多人玩门球呢?尤其是网罗小朋友玩门球?

混龄跨性别的门球,岂不是很符合社造价值?这个建议获得了门球队的支持,却没有得到村领导班子的同意,社区政治矛盾实在太板结了。我们于是决定门球场之争先放放,寻找其他增量为儿童创造游戏空间,先使社造资源向最弱势者倾斜。

回到题目:社区营造是什么?我真的无法回答简单明了易操作的答案。我从“类共同体的公共领域”谈到了“创造性的解决方案”,这当中的真实经验是误区、误区、误区,是这些误区帮助我们越来越深入探索社区营造是什么。如果真要回答社区营造是什么,我会说:不懂,好奇,探索,行动。而在这个过程中,

我们的愿景是:

好一点再好一点。

我们的遭遇是:

难一点再难一点。

我们所能做且应该做的是:

坚持一点再坚持一点。

昭吟老师推荐书单

《共同体与社会》
作者:斐迪南·滕尼斯
滕尼斯认为,共同体的类型主要是在建立在自然的基础之上的群体(家庭、宗族)里实现的,此外,它也可能在小的、历史形成的联合体(村庄、城市)以及在思想的联合体(友谊、师徒关系等)里实现。他认为,共同体是建立在有关人员的本能的中意或者习惯制约的适应或者的思想有关的共同的记忆之上的。
《人的境况》
作者:汉娜·阿伦特
这部极具原创性的著作,通过对劳动、工作和行动;权力、暴力和体力;地球和世界,以及财产和财富等诸概念的区分,强调了人在面临现代社会高度科技化、自动化和经济现代化情境下,仍然具有的”复数性”和开端启新的行动能力,从而重树人们对于人类事务的信念和希望。

《实践感》
作者:皮埃尔·布迪厄
作者反思自身的社会学实践,揭示并分析了实践逻辑与学术性思维的差异,指出人类学研究要成为真正的科学,就必须对科学实践和行为和工具,对研究者与其对象的关系实施客观化。
《科学革命的结构》
作者:托马斯·库恩
在各种不同的从事科学的方式中,必须要做一个选择,一个决定,在这种情况下,这个决定必然取决于对于未来的许诺而不是过去的成就

编辑:李福滨 socialworkweekly.cn

赞(0) 打赏
转载请注明出处:社工周刊 » 社区营造是什么?不懂啊!深度好文带你解读!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

非常感谢你的打赏,我们将继续给力更多优质内容,让我们一起创建更加美好的网络世界!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