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良羚:秉承匠心 见证中国养老三十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
本报实习记者 隋羽博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
从北京市第一社会福利院(以下简称“一福”)的医政科长,到北京市第五社会福利院(以下简称“五福”)院长,再到北京寿山福海和多家恭和苑的筹建人,以及如今的龙湖集团养老事业部首席专家,赵良羚坚守本心、秉承匠心,矢志不渝奔走在“中国式养老”的发展道路上。
初入养老 成就初心
1986年6月,返乡知青赵良羚到北京市民政局工作,开启了她的养老事业。回忆起当年的情景,年过六旬的她依然历历在目,“那时北京市要建‘全国最好的养老院’,于是拥有临床背景的我被派到‘一福’参与筹建工作。”
当时,她从未接触过养老院。什么是养老院,她其实毫无概念。
“我国最初的养老院主要针对‘三无’老人,国家只保障饮食,偶尔发放些钱和衣物,更偏向于救济型、温饱型。很长一段时间,每当有人问起我的工作,我都不愿说自己在养老院上班,就说在民政局。”赵良羚不无感慨。
两年后,“一福”正式运营,并提出医养结合的创新理念,无论环境还是服务都达到了国内领先标准。
“在环境上,‘一福’占地7万余平方米,双人房,独立卫生间,24小时热水,媲美酒店标准。收费标准是7元/天,一个月210块钱,这意味着一个月的费用是我月工资的三倍,这是当时还住在筒子楼、用公共厕所的普通老百姓无法想象的。在服务上,这座身处市郊农田中的养老院聚集了一批专业的医护人员。我们通过对老人基本生活能力的评定,施行分区服务管理模式,设立了颐养区、养护区、医疗区。不可否认,这也是如今医养结合模式的雏形所在,‘一福’引领了我国养老院的发展模式。”赵良羚向记者介绍道。
随着“一福”的成立,赵良羚和她的同事们成为了那个时代“最洋气”的养老人,可条件如此优越的养老院却无人问津。在赵良羚看来,除了高昂的价格因素,关键障碍在于 “养儿防老”的传统观念扎根于心,把父母送进养老院会被贴上“不孝”的标签。
因此,前两年几乎没有客源的“一福”举步维艰,“当时每位员工都有‘拉人’的指标,但收效甚微。”赵良羚无奈地说。直到1999年,赵良羚离开“一福”时,300余张床位才刚刚住满。
随着老龄化的加剧和市场需求的释放,北京市民政局开始筹建“五福”,赵良羚担起第一任院长的重任。“五福”作为北京市事业单位试点单位,是差额拨款单位,企业化管理,这对赵良羚来说是一大考验。
“当时,中国养老院并没有任何标准可循,也无成功案例可供参考。我当时在想,对于住进养老院的老人们而言,他们真正的需求是什么?无疑是服务。”赵良羚坦言。于是,她决定以提升养老院的服务水平为切入点,借鉴酒店的标准化服务模式,融入更多人性化因素,同时确保医疗上的科学性、严谨性,进而优化养老院的管理。
“我把当时的养护部主任送到最好的酒店去学习,效果显著。同时,针对入院老人的病症做了统计,发现大多老人患有3种以上的疾病,最多高达12种,防微杜渐很重要,因此我严格管控任何医护差错的发生。开院前,把医务室设在中间层,确保老人到达医务室的路线最短、耗时最少。”
赵良羚在“五福”工作的7年里,正值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速期,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也让“五福”不再像当初“一福”那样门可罗雀,老人们开始认为留在家里养老是给孩子添负担,因此申请入院的人也越来越多,如今更是一床难求。
可赵良羚发现,自己努力的速度仿佛永远追不上人们衰老的速度。社会似乎还没有准备好,错位的供需让老人们依旧无处安放他们日渐老去的身心。
从“一福”的医养结合模式到“五福”的酒店、医院跨界管理模式,赵良羚在一步步的摸索中,在一点一滴的经历中,她深深地爱上了这份事业。看到那么多人老无所依,那么多的儿女不堪负重,她终于找寻到作为一个养老人的目标,铸就了她的初心梦——“做老人们住得起、过得好的养老机构。”
20年磨砺 铸就匠心
2006年,赵良羚退休了,与她一同退休的还有一大批50后。50后的“421”家庭结构将给未来带来沉重的养老压力,而现有的养老机制无法满足诉求。退休后的赵良羚并未忘记初心,她参与了多个民办养老机构的筹建运营。
近年来,国家连续出台相关政策鼓励社会资本开展养老服务业,与“不以利润论英雄”的公立养老院不同,企业往往利益至上。
中国老年人重子女轻自我、重积累轻消费的消费特点,致使中国的养老产业现状出现诸多错位。“老人除非无法自理,否则根本不愿进养老院,许多养老院由于缺乏医护资源或规避风险等原因,排斥无法自理的老人,却想方设法拉拢健康老人。另外,个人创办的小规模养老院限于资金等因素,大多空间小、服务不到位;而大企业把目光放在高端养老院的建设,无谓地追求‘不必要的奢华’,导致价格过高。”对于市场上众多的高端养老院,赵良羚无奈地表示:“现在地皮太贵,盖房子的成本过高,羊毛出在羊身上,所以许多企业只能做高端。”
但是,“高端”忽略了老人的刚需,往往只是投资者们的一厢情愿。“比如,养老院买几千块钱的沙发,这对老人而言毫无意义,沙发只要舒适结实就好;地板再怎样高档,但老人需要的只是防滑,最终导致了不必要的高价。另外,有些养老院舍本逐末,过多地关注建筑本身,却忽略了服务。”
赵良羚一直主张,对于养老院的建设,建院之初就应明确定位,再依托定位来规划空间、设计用材、配置人员。提供的服务更应符合老人的真正需求。
退休后的赵良羚开始了人生新的挑战,既要考虑运营管理,又要顾及运营本身应该收支平衡,并给老板带来利润,重要的是确保服务质量。在服务管理中应用“人本主义”的理念,实施以老人为本的同时以员工为本,使老人满意,入住率迅速提高;员工满意,团队稳定,运营良好。北京四家五星级养老机构,有三家是她筹备管理过的机构,凝集了她的一份辛劳。
2018年3月,赵良羚作为首席顾问正式加入龙湖集团,指导龙湖在养老方面的实践与探索。基于“空间即服务”战略理念,借助龙湖的资源优势与服务基因,龙湖养老持续升级健康养老空间与服务,设立医护、照料、餐饮、社工等四大服务体系,与地产、商业、智慧服务、长租公寓等业务协同共生,稳步构建机构养老、社区养老、居家养老等全场景服务能力,为不同阶段的老人提供全方位的医疗养护服务。2018年9月,龙湖养老品牌椿山万树正式对外发布,同年11月,首个颐年公寓在重庆新壹城正式运营,赢得了百姓的口碑和主管部门的肯定。
龙湖做养老的决心与用心,与赵良羚的初心不谋而合。赵良羚表示,龙湖养老将着力围绕“运营前置”理念,打造集家居化、适老化、智能化等为一体的健康养老空间,“未来,不仅仅是为老人提供安身之所,让老人老有所养,更重要的是为老年人的身心灵提供全程服务,让每位老人享受幸福晚年,人人能有尊严、优雅地老去,这是每位养老人努力的方向。”
(来源:中国社会报2019.7.25)
编辑:李福滨 socialworkweekly.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