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CIAL WORK WEEKLY
你不是唯一 跌撞中成长!

医务社工介入精神障碍患者社会融入的探索

作者:心语驿站 郑州市精神障碍社区康复项目

精神疾病是临床比较常见的一种疾病,主要包括精神分裂、抑郁症等。重性精神障碍主要包括精神分裂症、双相情感障碍、癫痫所致精神障碍等。患者临床表现为不同程度的感觉障碍、知觉障碍、思维障碍、记忆障碍等,这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和工作。

2017年,民政部等四部门印发《关于加快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发展的意见》(民发[2017]167号,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提出建立家庭为基础、机构为支撑、“社会化、综合化、开放式”的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体系,帮助精神障碍患者恢复社会功能,重新融入社区。由于患者自身、家庭、社会等原因,虽然他们对于回归社会有很大的需求,但是他们的社会融入面临不同程度的困境。

郑州市精神障碍社区康复项目是郑州市民政局购买的河南省首个精神障碍社区康复社会工作服务项目,项目依托郑州市淮河路陇海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汝河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长兴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江山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四个精神障碍社区康复试点,通过专业社会工作服务方式,针对精神障碍患者提供困难救助、生活关爱、人文关怀、心理疏导、关系调适和资源整合等专业服务,探索建立关爱精神障碍患者工作模式,推动精神康复领域社会工作的发展。本文以河南省郑州市为例,主要研究精神障碍患者融入社会所面临的困境,以及笔者在实务的过程中为精神障碍患者提供的服务。

一、精神障碍患者社会融入的困境

(一)个体层面

1.生理和社会功能退化。

精神障碍患者个体层面的融入困境主要表现为:

一是精神障碍患者常年服用精神类的药物,副作用较大,对药物的依赖性导致了患者出现呆滞、迟缓、不能自理、注意力不集中等生理功能的退化。

二是患病后缺乏与社会的互动,导致工作能力、社会交往等社会功能退化。与患者及家属的交谈中发现,有一些患者只愿意呆在家中,不愿意出门,患病的十几年已经与社会脱节。比如精神分裂症者经常沉浸于妄想、幻想、幻觉之中。双相情感障碍会处于焦虑、抑郁之中,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情绪不稳定,人际关系不良。

2.心理出现自卑、焦虑等负面情绪,冲动,情绪不稳定。

精神障碍患者群体情绪不稳定,容易陷入暴躁或者抑郁状态,特别是双相情感障碍这部分患者。比较敏感,对生命的感知度较低;内心比较脆弱,承受力差;缺乏自信心,自卑感、自责感、耻辱感较强。这些原因让他们远离人群,认为自己和别人不一样,没有自信。

(二)家庭层面

家庭是精神障碍患者的微观社会系统,与患者进行康复、融入社会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当患者出院后,回到家庭进行康复,常常会面临家庭经济状况、心理负担重、家属缺乏专业的康复方法等困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患者的社区康复。

1.家庭经济负担重

重性精神障碍患者一般都需要常年吃药,甚至是终身服药,花费大,这部分弱势群体普遍家庭经济条件差,多为低保户,增加了家庭的经济压力;家属时间、精力有限,常年的照顾陪伴,精神及经济压力都非常大,有些甚至导致一户多残的现象。

2.家属心理负担重

一是由于社会的标签化等原因,造成了患者家属心理负担过重。二是家属的羞耻心理、怕影响患者的工作及生活等原因,不愿意让别人知道患者的病情。

3.家属缺乏专业的康复方法和技巧

当患者出院之后,就回到家庭中进行康复,但是很多家属缺乏康复的方法与技巧,只是让患者待在家中,不让其外出,这也影响了患者的社区康复。

(三)社会层面

1.精神障碍患者自身的社会危险性。

精神障碍患者发病率较高,这给他们融入社会困难的表现之一。重性精神障碍患者在犯病时沉浸于幻想、幻觉、妄想之中,可能会出现冲动伤人的行为。双相情感障碍经常处于焦虑、抑郁的状态,焦虑时容易伤人、摔东西,抑郁时容易产生轻生、失眠的情况。癫痫所致精神障碍,时常发作,犯病频率较高。在精神障碍患者发病时,处理不当会造成一定的社会危险性。

2.标签化与污名化。

社会大众对精神障碍患者的认知偏差,导致患者被污名化和标签化,遭到了社会的排斥,成为了社会边缘化的群体。一提起精神障碍患者这类群体,大家的印象都是“精神病”、“危险人群”、“远离他/她”、“傻子”等。但是很少人了解他们的世界是怎样的,很少人去分析他们患病的原因。

3.社会支持网络不健全。

重性精神障碍患者的社会融入需要正式和非正式社会支持网络的支持。而很多患者的社会支持网络不健全,甚至是缺失的。

非正式支持网络包括家庭支持,朋辈群体支持,邻里等。第一,家庭支持方面。与患者家属谈话的过程中了解到,部分家属表示由于工作等比较忙,没有时间陪伴患者到社区进行康复。第二,朋辈群体方面。部分患者缺少朋辈群体的支持,人际交往狭窄,不肯走出家门。第三,邻里方面。从患者那里了解到,他们很少出门,和邻居不熟悉,害怕被邻里知道自己的病情。正式支持网络包括政府支持,社区支持,医疗机构支持,社会组织等。政府作为患者的重要的社会支持网络不健全。在有些地区专业的社区康复组织,医务社工也是缺乏的,能够提供的服务非常有限。

4.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

重性精神障碍患者,被“标签化”,一些被排斥在社会保障之外。目前当地对重性精神障碍的政策主要为:“686”项目、门诊慢性病报销、慈善救助、中残联门诊免费服药、流浪精神障碍患者救助。很多患者及其家属对于现在对精神障碍患者的优惠政策并不了解,缺乏了解政策的渠道。第一,就业康复政策不健全,患者由于自己的病情,遭受到社会的排斥,很多公司或企业并不接受这部分群体。在本地为精神残疾提供的就业机会少之又少,就业机会少。第二,免费服药政策。社区申请“686”项目,患者每月按时到社区领取免费药品,但是免费药是有限的,也是比较常见的几种。患者需要的药被领完之后可能面临无药可领的情况,并且并不是患者所需的药物都有。第三,慢性病申请政策。患者可以到当地专科医院和社区申请办理精神类慢性病。但是在一些地方办理流程比较复杂,需要出具诊断证明等,患者不能及时开具证明,延缓了申请慢性病的时间。慢性病只能重型精神障碍患者办理,其他患者也面临没办法办理的情况。

总之,精神障碍患者的社会融入存在很多障碍,社会工作也需要从多方面进行介入,制定完善的服务策略,帮助服务对象更够更好的融入社会。

二、医务社工介入精神障碍患者社会融入的实践

(一)个案管理

社区康复患者经过八院专科医师和社工的评估,把适合的患者纳入到社区康复中,并制定社区康复计划。康复计划的制定不仅考虑患者的病史、精神症状、身体体质、用药情况以及药物副作用等客观因素,还需要考虑患者对精神疾病及其治疗的认识程度、对药物和其他服务的接受程度等主观方面的因素。多层面、多角度了解患者,关注他们的兴趣爱好、能力特长以及在患有精神疾病的情况下能够发挥的程度和状况,针对每名康复对象在社区生活中的不同优势做细致化的了解与分析,并且把这些优势结合到具体的服务过程中,制定个性化服务计划,尽可能地创造条件为患者能够发挥这些优势提供机会,使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提升和社会生活能力修复相互促进,相辅相成。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介入:

一是用药指导。郑州市第八人民医院的专业医师到“心语驿站”进行坐诊,对服务对象进行心理、行为的评估,并为患者及家属提供专业性的建议,包括用药的指导提高用药规范性。二是生理和生活技能功能的训练与恢复。八院为“心语驿站”配备康复器材,主要包括跑步机、椭圆踏步机等健,器材,书法、折纸、十字绣等艺术文化物品、疯狂投篮机、桌上足球、气旋球台等娱乐设施,通过康复器材的训练,帮助服务对象恢复一些生理功能,锻炼行动力、思考力、耐力等。三是入户探访。社工通过入户探访了解服务对象的家庭情况、病史、家庭经济情况、人家关系等,获得服务对象的需求。四是心理疏导。在艺术治疗的指导下,社工通过沙盘游戏、心理咨询等形式,帮助服务对象调适情绪,稳定病情。五是家庭关系的调试,帮助服务对象改善家庭关系等。

(二)小组层面

1.增能理论指导下开展小组,提升组员的自信心,发掘和利用自身优势。在访谈过程中发现,服务对象自信心缺乏,认为自己不如别人,社会上的人看不起自己,从而比较自卑。服务对象缺乏自信,看不到自己的优势,因而缺少利用资源的手段。因此,社工根据服务对象的需求,开展了增能小组,提升服务对象的自信心,帮助服务对象从自卑的情绪中摆脱出来,从而建立自信,提高利用自身优势资源的能力。

2.园艺治疗理论指导小开展治疗小组,调适情绪,提升效能感。通过参加园艺疗法活动,病人以花木园艺为话题,产生共鸣,促进交流,这样可以培养与他人的协调性,提高社交能力。社工根据服务对象的需求与实际情况,在艺术治疗方法的指导下开展了“一花一世界”园艺治疗小组,和“从心开始”绘画减压小组。在园艺小组活动中,通过与植物接触,照顾植物,提高组员的责任感和认同感等。在减压小组中,通过绘画、放松训练,色彩等手段,帮助服务对象减轻压力,平稳情绪。

(三)社区层面

1.建立健全精神障碍患者社会融入的社会支持网络。根据汝河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实际情况,充分利用现有资源,为服务对象建立郑州市第八人民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疾控中心、民政、残联等正式社会支持网络。另外,建立家属、亲戚、朋辈群体等的非正式支持网络。通过社会工作的专业服务,围绕精神障碍患者的不同需求,建立完善的社会支持网络。不断鼓励精神障碍患者参与社区志愿服务活动,充分发挥自身价值作用,积极接触社会、融入社会。

2.整合资源,建立完善的社会资源库。服务对象及其家属运用资源的能力较差,获得社会资源的途径较少。因此社工为服务对象整合了郑州市第八人民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疾控中心、民政、残联等资源,帮助服务对象减轻压力。包括帮助服务对象办理残疾证、“686”项目免费领药、办理慢性病等,减轻服务对象的家庭压力,完善服务对象的资源库,提升服务对象利用社会资源的能力。

3.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良好的社会融入的氛围。精神障碍患者遭到涩会的排斥,他们生活的环境并不友好。因此社工通过开展一些通过精神健康知识的宣传,社区康复知识等的学习等活动,让社区居民更一步了解精神疾病知识,从而营造良好的社区康复的环境,减少社会排斥,提升社区归属感,帮助服务对象更好的融入社区。

三、专业反思

医务社工在为精神障碍患者提供的服务中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效,通过服务,帮助服务对象进行生活自理能力的提高,疏导情绪,改善家庭关系,减轻家庭经济压力。另外为服务对象建立健全社会支持网络获,使服务对象能够利用自身优势,去发现和解决问题。通过精神健康知识的宣传,社区康复知识等的学习,让社区居民更一步了解精神疾病知识,从而营造良好的社区康复的环境,减少社会排斥,增加社区归属感,促进患者社会融入。但是也要看到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社工面临诸多的挑战,包括康复人员较少,资源链接少等问题。社工需要不断地在实践中进行探索与创新,为服务对象提供服务,帮助其社会融入。

(一)规范社区康复项目工作流程。作为多学科团队提供的个性化社区康复服务,尤其独特的标准化操作流程。在实践的基础上,对精神障碍社区康复的具体操作流程进行概括,使康复活动更加的规范和可操作。

(二)整合资源,建立岗位与项目的联动机制。社工的一个重要角色是资源链接者的角色。下一步,整合多方社会资源,建立完善的社会资源库。首先,联系慈善组织等,为社区康复人员连接到职业康复、医疗救助等的资源。另外,实现与其他党群项目、三社联动项目的联动,实现与慈善组织、公益创投项目等的联动,获得优势资源。

(三)搭建多主体、多层次的社会支持网络。积极主动的获取政府、社区、医院等多方资源,帮助服务对象改善家庭、人际等关系。扩大社会支持的网络,改善服务对象社会融入的外部环境,进而激发精神障碍患者融入社会的内部动力。

(四)转变服务的思路与形式,创新康复模式。改变传统的康复形式,通过在市级开展服务过程不断积累经验,创新康复模式。针对社会排斥的现象,对社区居民开展宣传、倡导活动,营造良好的社区康复的氛围。广大居民对精神障碍患者了解少,对他们会有一定的排斥,可以开展针对社区居民的宣传等活动,为患者营造社区康复,社会融入的良好氛围。

编辑:赵庆琳socialworkweekly.cn

赞(0) 打赏
转载请注明出处:社工周刊 » 医务社工介入精神障碍患者社会融入的探索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

非常感谢你的打赏,我们将继续给力更多优质内容,让我们一起创建更加美好的网络世界!

支付宝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