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CIAL WORK WEEKLY
你不是唯一 跌撞中成长!

巡 夜 人

文/图 位鲁江 孙 妙 李 林

  2月4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在山东省滨州市,今年的立春却丝毫没感觉出春天的暖意。

  眼看天愈加阴沉,傍晚时分气温更是降到了零下三摄氏度。57岁的吕景华再也坐不住了,作为滨州市救助管理站党支部书记、站长,尽管从上午开始他就和队员们巡视了两遍,但今晚他依然决定要再巡视一遍,不去的话心里实在不托底、不踏实。

  因为新冠肺炎疫情,救助管理站的工作形势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严峻。曾经历过2003年那场SARS的吕景华,深知这次疫情的严重性。1月22日他就提前对救助管理站内相关防护工作进行部署安排,站内消毒、设置隔离区,大街小巷两个小组昼夜巡查,竭力用严防死守的方式排除滨州流浪人员成为疫情“流动传播源”的一切可能。

  正因如此,当绝大多数人选择“宅”在家里的时候,吕景华和队员们却必须满大街巡视,成为疫情笼罩下黑夜里的“逆行者”。

  处于市区老商业中心的渤海国际广场,对于吕景华和队员们来说再熟悉不过,平时,这里人流混杂,商家鳞次栉比,也是流浪人员的“聚集地”之一。当晚,渤海国际广场显得格外冷清,没有了霓虹灯的闪烁,楼梯口、拐角等愈加显得黑暗寒冷。

  “立正!向右看齐,稍息!”

  “都戴手套了没有?检查一下!”

  和往常一样,吕景华照例让队员们整队,手电、手套、口罩……装备齐全无误,吕景华最后做了例行安全提醒。

  流浪人员构成复杂,智力障碍和精神障碍人员居多,那些精神不好的人员,看到有人靠近会拿酒瓶子砸人。所以夜巡人员自身的安全防范也就更有必要。

  疫情来袭之际,吕景华提前做好了相关预案,对流浪人员的发现、收治、管理等环节进行了完善。如果发现流浪人员存在发烧咳嗽等症状,工作人员必须穿戴隔离服,将流浪人员送至定点医院进行隔离观察。同时,救助管理站也专门改造出了隔离间,用于受助人员的隔离观察。

  吕景华喜欢走在夜巡队伍前头,对年轻队员像对待孩子一样不断叮嘱,“这种木栅栏的缝隙就有可能会钻过去人,一定要仔细看看角落……”“ATM间一定要过去看看,千万别大意……”对渤海国际广场的边边角角,吕景华熟悉得就像自己家一样。“一天巡逻至少三遍。”吕景华笑着说。

  20点10分,渤海国际广场的夜巡结束,并没有发现流浪人员。

  长途汽车站、大观园、市人民医院、滨医附院……这些人流密集、商家密集的地方,都是市救助管理站巡街路线图上的巡查地点。疫情期间,这些地点更是被重点标注。

  经过40多分钟的全面排查,并没有发现流浪人员。这也和疫情发生以来各个村镇路口采取严格的封控措施有关,吕景华和队员们也已经向登记在册的流浪人员所在村镇进行了核实。“但是该怎么夜巡还得怎么夜巡,这事儿不能大意!”吕景华说。

  多年的救助管理工作,让吕景华养成了“职业病”,那就是在街上的时候,眼睛总喜欢往路边看,尤其是那些流浪人员容易出现的地方。“这都成习惯了,”吕景华说,“一旦发现看着像的人(流浪人员),我就会过去进行询问盘查,如果是,就送去救助管理站。”

  “提前主动才能避免工作上的被动。”吕景华的工作作风,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派上了大用场,手套、酒精、消毒液、防护服,在第一时间就进行了购置,不为别的,因为救助管理站里面还有七名留置的孩子。

  这些孩子,因各种原因滞留站里,救助管理站就是他们临时的家。在疫情来袭时,对这部分人员,吕景华格外小心照顾,在救助管理站三楼专门设立了隔离间,通往三楼的电梯也停用了,并安排值守人员24小时轮岗值班。同时,救助管理站大门、隔离间所在的楼房门也安排人员值守,形成三道防护关口。

  巡夜结束,已是22点30分。这一晚,没有发现流浪人员。吕景华说,尽管夜巡的目的是找到流浪人员,但他们其实并不希望真有流浪人员,“但万一有呢?这么冷的天,又是疫情期间,不能大意!”

  开车回救助管理站的路上,气温已降到了零下五摄氏度,但吕景华的心轻松了许多。“现在大家预防疫情的意识越来越高,大家都在努力,情况应该很快就会好起来。”望着车窗外闪烁的万家灯火,吕景华眼神愈加坚定地说。

编辑:尤希socialworkweekly.cn

赞(0) 打赏
转载请注明出处:社工周刊 » 巡 夜 人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

非常感谢你的打赏,我们将继续给力更多优质内容,让我们一起创建更加美好的网络世界!

支付宝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