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CIAL WORK WEEKLY
你不是唯一 跌撞中成长!

回顾 | 中国社会工作发展暨北京大学社会工作专业重建三十年研讨会成功举办

       2018年11月1-2日,中国社会工作发展暨北京大学社会工作专业重建三十年研讨会在北京大学顺利召开。本次研讨会由北京大学社会学系、香港理工大学应用社会科学系、北京大学-香港理工大学中国社会工作研究中心联合主办。来自美国、英国、意大利、越南、香港、大陆等不同国家和地区的300多名社会工作研究者和实务工作者参加了本次研讨会,共同回顾中国社会工作沐雨栉风三十年来之不易的成就,反思社会工作重建与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并积极探索未来专业发展的有效路径。
       11月1日上午,本次研讨会的开幕式暨中国社会工作-北京大学社会工作重建三十年庆典在北京大学英杰交流中心阳光厅隆重举行。北京大学社会学系主任张静教授与社会工作专业主任马凤芝教授分别主持了开幕式和纪念庆典。民政部社会组织管理局吕晓莉副局长、北京大学校党委常委、党委宣传部部长蒋朗朗教授、香港理工大学校长高级顾问阮曾媛琪教授、全国社会工作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王思斌教授、教指委秘书长谢立中教授、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会长徐永祥教授、国际社会工作教育联盟会长Annamaria Campanini教授、原民政部民政干部管理学院副院长刘伟能先生、中国青年政治学院青少年研究院名誉院长陆士桢教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农村社会保险司刘从龙司长、香港择善、思源及经纶基金会代表等重要代表出席了本次开幕式和纪念庆典。
      北京大学党委常委、党委宣传部部长蒋朗朗教授发表贺辞
      香港理工大学校长高级顾问阮曾媛琪教授发表贺辞
      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会长徐永祥教授发表贺辞
      国际社会工作教育联盟会长Annamaria Campanini教授发表贺辞
      中国社会工作重建初期院校代表、原民政部民政干部管理学院副院长刘伟能先生致辞
      中国社会工作重建初期院校代表、中国青年政治学院青少年研究院名誉院长陆士桢教授致辞
      北京大学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代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农村社会保险司刘从龙司长致辞
      经纶慈善基金会代表、香港冯氏集团华北区首席代表李涛博士致辞
      民政部社会组织管理局吕晓莉副局长致辞
      开幕式结束后,北京大学社会学系王思斌教授介绍并宣布由香港择善基金会和思源基金会捐资设立的北京大学-香港理工大学中国社会工作研究中心“中国社会工作发展基金”正式成立。 接着,择善基金会和思源基金会家族代表陈仰宗先生发表了重要致辞,并与王思斌教授、阮曾媛琪教授、谢立中教授、马凤芝教授共同为北京大学-香港理工大学中国社会工作研究中心办公地点思善苑的纪念石揭幕。
       开幕式及庆典仪式后,由北京大学社会学系谢立中教授主持的主题研讨“中国社会工作发展三十年回顾、反思与前瞻”正式开始。北京大学社会学系王思斌教授、香港理工大学校长高级顾问阮曾媛琪教授、英国斯特灵大学社会科学院Lena Dominelli教授围绕这一主题发表了精彩的演讲。通过细致回顾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经济转型的时代环境与中国社会工作专业重建发展的曲折历程,王思斌教授创造性地提出了社会工作次结构性发展的理论概念。他认为中国特定的社会经济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中国社会工作专业作为一种次结构从属于不发达的社会福利制度,从而导致它在学科发展上受社会学影响,在专业实践上受结构性因素制约。因此,中国社会工作发展必须要重视主体间建构,积极开展跨学科、多主体、参与式合作,实现社会工作作为次结构与主结构的协同性发展、作为专业实践与行政工作的互构性发展。阮曾媛琪教授则从建立转化性合作伙伴关系的视角出发,将中国大陆社会工作教育重建过程划分成三个阶段,即1980-1999年血浓于水、艰苦拓展阶段,1999-2005年默默耕耘、培养领袖阶段,2006年至今多元伙伴、走向国际阶段。她强调中国大陆社会工作教育群体需与各级政府、教育系统、服务对象、基金会组织、社会工作专业学生、国际社会工作教育群体建立并发展多元合作伙伴关系。在这一多元合作过程中,他们需遵循转化性合作伙伴关系原则,即平等与相互尊重、分享共同目标、互动参与过程、共同承担责任与挑战、持续反思与改进、以及共同更新与转化。阮曾媛琪教授认为多元合作伙伴关系的建立不仅能使中国大陆社会工作教育扎根本土也能促其走向世界。       最后,Lena Dominelli教授分享了她对中国社会工作发展三十年的个人体悟和反思。她认为在过去的三十年里,中国社会工作取得了长足发展,尤其是在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社会工作助力社会问题解决、以社区为本的灾害社会工作等方面。但是,中国社会工作发展也面临着不少挑战,例如,如何保证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质量,如何夯实社会工作发展研究和实践基础等。

       11月1日下午,从政策、教育、实务和研究出发,三个分论坛分别讨论了“中国社会政策与社会工作发展三十年”、“中国社会工作教育与实务发展三十年”与“中国社会工作研究发展三十年”等议题。“中国社会政策与社会工作发展三十年”分论坛由北京大学社会学系马凤芝教授主持,发言者包括中国社会科学院杨团教授、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Michael Sherraden教授、南开大学社会工作与社会政策系关信平教授、北京大学社会学系熊跃根教授。杨团教授以中国乡村振兴战略为研究背景,以北京农禾之家咨询服务中心为研究案例,探讨中国乡村社区工作者的系统化培养制度。Michael Sherraden教授以美国社会工作十二大挑战为例,强调新的历史时期社会工作的“社会性”的重要意义。他也建议中国社会工作应扎根本土,通过总结以往政策和实践创新,提出所面临的主要挑战,进而明确未来发展方向。关信平教授回顾了过去四十年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概况,分析了当前中国社会政策发展基本倾向,并探讨了社会政策发展对社会工作的可能影响。他认为中国社会工作发展水平将依赖于社会政策发展水平,而社会政策发展水平将主要通过政府公共社会支出水平和公益慈善事业发展水平两个维度来衡量。熊跃根教授从国家与社会双向运动的视角出发,探讨在新风险时代中国社会政策发展如何影响其社会发展进程,进而影响社会工作服务提供。他提出中国国家能力的提升需要通过社会政策的有效实施和社会工作的服务提供来重塑社会伦理关系。
      “中国社会工作教育与实务发展三十年“分论坛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史柏年教授主持。发言者包括华东理工大学社会工作系徐永祥教授、北京大学社会学系马凤芝教授、香港明爱社会工作服务副部长黎永开先生、中山大学社会学与社会工作系张和清教授。徐永祥教授从费孝通的文化自觉和郑杭生的理论自觉出发,谈及了中国社会工作在社会学科与社会建设中的历史与现状,提出中国社会工作要通过嵌入、建构与增能的方式扩大其实践场域和生态空间,包括体制、领域、学术和服务对象的认同与建构。马凤芝教授运用制度主义视角下的专业社会化逻辑分析了中国社会工作教育与实务的三十年发展。她认为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发展体现了一种国际社会工作专业社会化,而中国社会工作实务发展则凸显了一种实践处境和过程的社会化。黎永开先生将中国内地与香港社会工作实务互相提升的三十年划分为三个阶段,包括1988-1997年内地社会工作成长的萌芽期、1998-2007年内地社会工作授证制度的建设期、2008年至今内地社会工作专业化、政府购买服务制度、内地香港合作发展的成熟期。他认为内地与香港社会工作血浓于水,应同心奋进。张和清教授以广东双百计划和绿耕仙娘溪村为案例,提出迈向社区增能的村民社会工作是以社区为本的五位一体的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模式,包括社区自治、生计发展、社会互助、文化认同与环境友好。
     “中国社会工作研究发展三十年”分论坛由北京大学社会学系邓锁副教授主持。发言者包括香港理工大学应用社会科学系陈高凌教授、古学斌副教授、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田毅鹏教授、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吴利娟副教授。陈高凌教授系统查找并评价了中国大陆八所高校社会工作专业教师发表的英文学术论文,发现这些论文涵盖多个研究领域,采用多种研究方法,但在实验设计研究方面需要加强。田毅鹏教授回顾了20世纪晚期中国社会工作学科重建的契机与特质生成,提出社会工作要以共生智慧为原则谋求与社会学协同发展,实现从理论的社会学到行动的社会学,从实务的社会工作到学理的社会工作。古学斌副教授从社会工作的本质出发,探讨作为道德实践和政治实践的社会工作教育的定位和使命,并提出社会工作研究应当以实践为取向,构建对实践有用的知识,并对实践有所改善。吴利娟副教授将社会工作知识类型化为事实性知识、理论性知识和实践性知识,以此为基础分析社会工作的专业特点,进而提出社会工作研究应当允许不同方法论取向的研究并存,并以生产和共享有效的知识为目标。
         11月2日的会议在环境清幽的镜春园思善苑、北京大学-香港理工大学中国社会工作研究中心举行。现场座无虚席,社会工作教育者、研究者、实务者济济一堂。参会嘉宾分享了多领域的实践研究经验,探讨了新形势下社会工作发展的方向。
        主题演讲阶段的发言由香港理工大学应用社会科学系陈高凌教授主持。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Michael Sherraden教授分享的议题是“从出生开始的终生资产建设”。他指出政策制定作为一项大工程在被检验和落地的过程中,如果没有得到广泛参与,就会使那些贫穷家庭的儿童陷入最弱势的地位。他强调社会政策包容性的重要性,倡导建立覆盖所有人的社会福利政策系统,其中儿童发展账户(CDAs)是一项行之有效的举措,积极的资产建设不仅有利于儿童的社会-情感发展,而且促进作为整体的家庭发展。Sherraden教授呼吁建立普适性的“儿童发展账户”,以实现每个儿童都能够参与发展的共同目标。
      英国斯特灵大学的Lena Dominelli教授带来了主题为“气候转变:以绿色社会工作视角解决问题”的演讲。Dominelli教授认为,社会工作者不应只停留在社会分析的层面,还应该从行动层面改善环境。她呼吁大家认识环境正义、社会正义和社区发展的重要性,并提出社会工作者应该进行跨学科的合作,纠正当前不可持续的政策,让穷人能够分享发展所带来的成果。在对绿色社会工作做出定义之后,她又以Jane Adams的居家照料服务、非洲废物利用和阿根廷能源替代等案例来说明绿色社会工作如何促进社区的可持续发展。她鼓励发展中国家的社会工作者为环境和遭受气候变迁影响的穷人发声。王思斌教授、古学斌教授分别对Sherraden教授、Dominelli教授的报告进行了评议。
        随后的分论坛以贫困与社会发展为主题,由中国社科院大学陈涛教授进行主持。北京大学邓锁副教授以及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邹莉女士延续Sherraden教授所提出的儿童发展账户的概念,对贫困代际传递与资产为本的家庭干预进行了研究。邓锁指出当下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差异性和并存性的特征,贫困形态的变迁为儿童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反贫困措施应更好结合资产建设与儿童发展干预,关注儿童生命历程的风险。他以陕西儿童发展账户的实践为案例,指出资产建设与跨代干预对于社会工作参与反贫困的积极意义。
        云南大学的向荣教授从自己针对云南平寨所写的性别参与行动研究说起,在云南大学与云南连心社会工作机构的社区发展实践中探讨共同生产知识的可能性和必要性,她认为“我们应该从证据为本的实践(EBP)转向实践为本的知识(PBK)。”北京大学的卢晖临教授以打工歌谣和图表来分析农民工的发展困境 他总结了赋能的三个层次以及评价赋能的两个标准,以期为农民工的社会工作介入提供赋能的思路。北京大学的李越美教授以北京两个传统低收入社区为例,分析了新制度主义对福利的影响。她认为制度场域的影响机制有两个:一是稳定逻辑,二是补偿逻辑。制度通过福利叠加-福利依赖等途径达到制度的动态平衡。       中央民族大学的任国英教授介绍了内蒙古一个生态移民社区文化能力建设行动研究。牧区废弃使得原本的牧民们逐渐陷入生产困境和生活困境。任教授的团队初期以三方合作模式进行民族文化建设,以寻求和提炼文化核心为指导,发展出复兴民族文化的行动脉络,收到了明显的成效。

     “社会服务管理和福利政策发展”分论坛由上海大学范明林教授主持。华东理工大学费梅苹教授带来“上海社区戒毒康复服务中的同伴教育模式的实践研究”的分享。在理论对话与行动设计中,费教授看到社工干预了服务对象本身的意义建构,包括建构生命意义与建立社会支持体系等。同伴教育服务不仅实现了知识的建构和问题的解决,还促进了参与者的能力建设,使之能自信、从容、有尊严地康复。北京大学高翔副教授所做的“我国儿童照顾问题的政策回应”的演讲回顾了当前我国的儿童照顾问题,她认为国家将儿童照顾的问题推给了家庭,实际上也推给了市场。她还考察了我国对儿童照顾问题的政策回应,希望能形成儿童照顾的政策体系。
       重庆师范大学的刘芳副教授的演讲题目是“缺失困境与生活建构:失独老人社会工作介入服务探索”.刘教授提出社会工作者作为行动者、教育者、研究者,应在个人、人际关系、环境三个层面为服务对象增权。她具体介绍了她的研究方法和实务过程,既有研究发现,也有从实务中得出的反思。鄢盛明副教授考察了精神健康社会工作者在社区重性精神疾病患者同伴支持小组中的作用,他梳理了精神健康社会工作者通常扮演的角色,以及这些角色对于精神疾病患者的不同意义。最后他还强调了同伴支持在精神健康社会工作中的重要意义。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的侯欣教授以政策实践取向进行贫困青少年社会工作介入策略研究,希望回答如何评价社会工作的有效性这一问题。她提出社会工作者需要明白介入过程的政治性,并提高自身政策实践的能力。
       本次研讨会的最后一个论坛以“行动研究与社会工作实践”为主题,由北京社会管理职业学院王婴教授主持。中华女子学院杨静副教授考察了“中国本土性别平等的实践和理论贡献”;于潇教授基于长春市自闭症儿童家庭互助网络计划做了“自闭症儿童家庭抗逆力培育中专业关系再建构的行动研究”;华中农业大学的陈红莉博士探索了“湖北农村社会工作实务模式的行动研究”;贵州大学的杨晶副教授的“让罕见被看见”是针对血友病患者及其家庭的社会工作行动研究;四川农业大学的齐华栋教授则在最后对汶川地震十年灾后服务的经验做了介绍,给大家带来深深的反思。
       中国社会工作暨北京大学社会工作专业重建三十周年研讨会闭幕环节由北京大学马凤芝教授主持。阮曾媛琪教授在致辞中指出,三十年的发展中,公众对于社会工作专业的认识有了巨大转变,社会工作专业建立起了专业认可,中国社会工作研究者基于有血有肉的实践,逐渐开始建构本土性的理论,并积极与国际对话交流,对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社会工作也有所启发,她也相信中国社会工作能在将来的又一个十年不断迈上新的台阶。国际社会工作教育联盟会长Campanini教授、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Sherraden教授以及斯特灵大学的Dominelli教授也都在闭幕致辞中祝愿中国社会工作专业的未来有更好的发展。北京大学是中国最早重建社会工作专业的高校之一。1988年,当时的国家教育委员会批准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吉林大学设置社会工作与管理本科专业,我国的社会工作专业教育从此走上艰苦创业的路程。三十年来,北京大学承继上个世纪早期燕京大学社会学与社会服务系的传统,坚守专业、努力进取,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实践等方面做出了一定的贡献,并同国(境)内外同人一道有效地推动了我国社会工作事业的发展。北京大学社会工作专业的重建同时体现了中国社会工作发展的历史进程,相信此次“中国社会工作发展暨北京大学社会工作专业重建三十年研讨会”的召开对于推动中国社会工作专业未来更加坚实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文 / 张弛 卓晓 宁丹 周国英 成冰杰 罗宏伟

摄影 / 赖俊杰 罗宏伟 蒋罗

编辑 / 邓锁 齐悦如 陈海萍

 美编 / 张威

 

编辑:吴贤亮socialworkweekly.cn

赞(0) 打赏
转载请注明出处:社工周刊 » 回顾 | 中国社会工作发展暨北京大学社会工作专业重建三十年研讨会成功举办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

非常感谢你的打赏,我们将继续给力更多优质内容,让我们一起创建更加美好的网络世界!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