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CIAL WORK WEEKLY
你不是唯一 跌撞中成长!

“灾害治理与农村发展”——菁莪计划雅安聚会

2019年3底,菁莪伙伴相聚四川雅安,以“灾害治理与农村发展”为主题,开展了为期两天的研讨与游学活动。


此次聚会的住地选在了颇具特色的藏茶村客栈。藏茶村位于雅安市雨城区多营镇,毗邻318国道,结合茶马古道等文化元素建设,属于芦山地震灾后重建文化项目。

【破冰环节】

30日一早的破冰环节由一期伙伴汪婷和三期伙伴金希带领,大家绘制和分享了自己的自画像,增进了对彼此的了解。

【主题分享】

李健强:社会力量救灾联合协作机制研究

李健强在报告中提出了两个主要问题:灾害发生后,社会组织是如何实现快速响应的,是如何联合行动的?报告从救灾类社会组织的发展现状,壹基金救灾响应机制的案例,社会组织救灾的信息来源、决策依据、响应流程,协作基础、协作机制与流程等几个方面切入,分析了社会组织救灾的有效性和有序性的问题。

胡明:联合体的解散:汶川地震民间联合救灾组织研究

胡明在报告中提出的三个核心问题是:为什么民间组织要在灾害管理中建立联合体,联合体是如何解散的,导致解散的原因是什么?依据联合体存在的时间、特征和干预路径,报告将解散的类型划分为四种,并结合政治压力、资源短缺、短期导向、领导力不足等四个原因加以分析。

许辉:灾难社会学与我的地震救灾经历

许辉提出了三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志愿者为什么愿意到灾区去,灾民的自救机制是怎么样的,重建过后村民居住方式的变化会带来何种影响?结合自身参与汶川救灾的经历,许辉认为,电视媒介传播的内容与方式对于志愿者的行为有较大影响,村民自救方式、居住方式的变化都可以放在中国农村经济、社会变迁的大背景下去理解。

徐诗凌:国际人道援助体系知识的本地化进程

徐诗凌从人道救援的历史切入,分享了以红十字会为代表的国际机构在战争、自然灾害等事件中所起到的作用,指出其核心理念是超越民族、国别的人道主义精神,但实践也遭遇文化敏感度、国际政治等多种因素的影响。随后,诗凌介绍了以“环球计划”《人道主义质量与责信核心标准》为代表的援助知识的生产方式。最后,诗凌分享了领域最新发展趋势,包括南方国家对援助本地化的强烈呼声和所采取的行动等。


金希:中途失明者职业重建体系研究

金希首先介绍了理解残障问题的医疗模式和社会模式,前者将障碍人士遭遇的不便归结为其自身原因,而后者则认为是社会支持的不足给他们造成了障碍。之后,金希介绍了台湾是如何通过社工个案工作、职业教育、公众倡导等方式,满足中途失明者在生活自立、职业发展方面的需求的。

郑聪:芦山震后残障人士发展案例

郑聪分享了成都大爱武术文化传播中心在芦山震后开展的生计发展项目。大爱武术结合当地的特色资源,协助芦山县龙门乡的残障人士学习楠木加工技术,成立合作社,对外链接市场等。通过这些活动,机构协助有意愿、有能力参与劳动的残障人士实现了居家就业,让他们能够发挥自身潜能,改善个人和家庭生计状况,获得来自社区的尊重。



【在地参访】

在当地伙伴的邀请下,30日下午的主题分享活动移师到龙池村进行。村庄地处山区,位于4•20芦山地震震中龙门乡和熊猫基地碧峰峡之间。分享环节过后,村干部带领大家走访了几户村民,他们中的大多数都是国家建档立卡贫困户。像很多山区村庄一样,龙池村交通不便,年轻人基本都外出务工,村里大多都是留守老人。在政府和社会组织的支持下,贫困家庭开展了养鸡等产业项目以改善收入。

31日上午,伙伴们一行参访了4•20芦山强烈地震纪念馆。2013年4月20日8时02分,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北纬30.3度、东经103.0度)发生7.0级地震,波及造成雅安等十多个市州、100余个县受灾。地震造成四川省累计200多万人受灾,196人遇难,21人失踪,13484人受伤。累计农村住房倒塌18.63万间、严重受损43万间;城镇住房倒塌6700多间、严重受损8万多间。公路、桥梁、电力、通信、水电站、水库等基础设施都有不同程度损毁,生态也受到了严重的破坏。(数据来自民政部和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菁莪二期伙伴李健强具有十多年的救灾经验,也曾参与芦山地震的救援与灾后重建工作。结合自身实践经验和专业理论,他为伙伴们详细解读了灾情,也向大家分享了最新的防灾、减灾知识。例如,地震发生时间与伤亡情况密切相关,因为芦山地震发生的4月20日是周六,大部分学生都不在校,且是早上8点多,当地居民大多数都已起床,因而伤亡不多。美国有专门的机构在普及“蹲、躲、抓”的避险知识,大部分地震造成的伤亡,都是装饰物品导致的,因而地震来临时,一般躲在桌子下面比较安全。

31日上午参访的第二站是芦山县芦阳镇第二小学,该校是壹基金在灾后援建的“韧性校园”。“韧性”意味着校园建筑和师生都具备了更好的应对灾害的能力和恢复力。校园规划由台湾的建筑师操刀,设计有很多廊道,注重采光与自然通风,围墙通透,让校园环境更加开放、明亮,以符合儿童自由、快乐的成长需要。学校建设了防灾、减灾的相关设施,配备了应急设备,开展应急演练、风险排查和安全教育,非常注重学生在上述活动中的参与。

31日下午,伙伴们前往芦山县清仁乡,和在地公益组织友好家园交流。友好家园发源于2008年国务院妇儿工委办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合作创建的震后儿童保护项目。此后多年,机构持续开展儿童优先视角下的防灾、减灾项目,也为乡村儿童提供四点半课堂等服务。


当然,最后少不了的还有团结、活泼的吃(讨)喝(论)环节。

围着热腾腾的锅子,伙伴们品尝着美食,也延续着主题分享和参访的话题。大家讨论了日本、台湾等地救灾经验的不同,也讨论了可以用怎样的方式去记忆灾难——除了缅怀和纪念,更应注重对灾害原因和救援手法的理性反思,以尽力让灾难不再重演。这一点,也正是公益研究可以体现自身价值之处。

【伙伴感想】

汪婷:茶园苍翠,桃李芬芳。空山新雨后,感受着来自土地田野的蓬勃生命力,仿佛回到了老家记忆中的绿水青山。与这群伙伴在一起,聊到天地开阔,看到世界多元,不觉山中岁月长。灾难的来临可能只是一瞬间,带来的挑战和影响却极为深远。崭新的校园,完备的设施,已经让人想不起创伤后的样子。但若没有反思改进,再多的生命只是无谓的牺牲。如何把每天都当作最后一天来过?品茶尝鲜访友,不负这天。

姚进忠:菁莪计划“灾害治理与农村发展”工作坊在四川雅安震后重建的村庄中举行,伙伴们从不同的专业、视角就社会力量参与救灾响应及联合协作机制、国际人道援助体系知识的本地化进程、芦山震后实践中残障人士发展、中途失明者职业重建等主题进行分享与对话。伙伴们也实地参访了地震纪念馆和几个重建村庄。实践体验与理论反思交互产出的成果终究更有吸引力。

周沐君:这次聚会我们参观了两三个灾后重建村,和在壹基金资助下建起来的小学。我看到了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做灾后重建的困难,同时也看到了这些地方社会力量逐渐成长起来的希望。我的研究一直以来关注中国的国家与社会关系的问题。这次的参观让我收获良多,对于一直在思考的问题又有了新的体会。

编辑:李福滨 socialworkweekly.cn


赞(0) 打赏
转载请注明出处:社工周刊 » “灾害治理与农村发展”——菁莪计划雅安聚会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

非常感谢你的打赏,我们将继续给力更多优质内容,让我们一起创建更加美好的网络世界!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