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学校做过预防性培训,是不是踩踏事件就可以不发生?
如果,火灾时及时疏散,是不是就不会发生悲剧?
如果,遭遇匪徒时,人们知道如何保护自己,就不会有流血和牺牲?
如果,有过预防地震的演练,地震过后,就没有那么多家庭失去亲人?
如果,我们能知道灾难来临时,如何保护自己和家人,该有多好
……
图片由louis amal拍摄.
阳光城市应急救援
2015年4月,阳光城市应急救援中心成立。这是一个民间发起的公益人道救援组织,由一批无偿为社会服务的公益救援、防震减灾教育等应急专业志愿者自愿组成。
一群共同热爱户外运动的公益人组成“灾时救灾,平时减灾防灾”的公益团队,经历了两年的摸索与实践,终于找到了校园防灾减灾培训的方向。
阳光应急不仅是参与灾害现场救援,在平时持续展开不定期的公益活动,包括防减灾课程的设计与推广,校园防减灾活动的技术支持与现场指导,防减灾培训师的培训与提升,单位及政府防减灾项目的设计与执行,户外活动安全保障,救援基本技能培训,联合救援演习,公益助学项目等一系列活动。
2017年12月,7名志愿者到民航路二小,指挥和带领全校500多名师生们进行地震应急疏散演练。12月9日,5名志愿者到昆明市政府机关幼儿园,把正确实用的地震防震减灾知识传授给大(五)班的40名小朋友。类似的防震减灾课程,在过去的短短一年中,走进昆明无数所学校。
除了学校,他们也还面向达马拉松、越野赛等比赛现场,实地提供安全和医疗保障。
“阳光应急”发展至今,已成立30人正式编制团队,400多人的志愿者队伍。这些平日里坚守在各自岗位上的普通人,换上红色应急救援队服,带上救援装备,就变身为一名肩负重任的“应急救援队员”。
市井里的超级英雄
老六,本名杨锐,“阳光应急”队长,2017年入选“中国好人榜”,2008年汶川地震救灾志愿者,2015年在泰国旅游时因救起棋圣聂卫平的女儿险些成为一代网红。
他从灾难中走出,从地震现场挖出生命,在生活中种下希望,他总是笑着说自己是灵活的胖子,用善去点亮善,用爱以回报爱。
老酒,本名杨猛,开酒吧的文艺青年,人如其名,经常在酒吧熬到深夜,却从未耽误拜托给救援队的培训和演练,被誉“执行队长”。
他靠情怀支撑着为救援队事无巨细的工作,这对于他来说,是一种社会责任,是良知的所在,更是对美好未来的信念。
贺玉娴,“阳光应急”的培训部长,曾在中学任职语文老师,在十多年的教学工作中,她清楚地意识到师生们在防灾减灾常识方面的缺失。
在走上专业的NGO道路之前,贺老师和一些阳光的志愿者就是公益达人,在玩户外的途中,给予人助援之手,为大山里的孩子邮寄物资。即使这样,她也并不满足,于是积极加入了系统的公益行动,把爱心化为涓涓细流每一个需要的人都感受到爱的滋润。
赵晓婷,培训部工作员,跟着贺老师走过了80多场讲座和演练,她几乎成为“阳光救援”的专职志愿者。作为一位退休工人,她对社会责任有着不同凡响的觉悟,放弃游山玩水的悠闲晚年生活,为人民服务在城市的第一线。
其他的英雄们:
张宏斌、杨华、陈伟强等等这样无私付出的志愿者在“阳光应急”比比皆是。
预防!预防!还是预防!
据华尔街多媒体记者夏月介绍,在美国,大众力量在突发公共事件的救援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美国有很多类似红十字会、房屋重建组织等民间非盈利慈善机构,拥有相对稳定的一批志愿者,其中一些志愿者甚至能够做到24小时待命。一旦灾害发生,志愿者会迅速向灾民提供食物、医疗、房屋维修等较专业的救助服务。
1979年,美国设立联邦紧急事务管理署,统一负责协调全国范围内的天然灾害和突发事件等紧急事务。经过多年实践和发展,美国政府、基金会和非政府组织之间,形成了多样的合作模式,一些民间组织和基金会在参与灾害重建时,会根据灾区实际需求和涉及的公益项目,向联邦紧急事务管理署申请项目资金。
非政府组织的资金主要来自于社会慈善和募捐,政府部门也可以购买非政府组织的服务。志愿者参加培训和救援工作时,其所就职的单位需无条件支持,不得克扣薪水。军队、警察、保险、医疗等部门需全力支持救援工作,如需要军队和警方应向协会提供直升机和警犬。
在日本,紧急救援问题显得尤为突出,由于地震和火山频发,日本政府在面对地理灾害时,将预防措施放在极其重要的位置,地震的预防演练工作普及到社区、家庭、学校和所有公共场合,为此专门策划出一套有效的防震演练体系,所以在地震灾害发生时,并没有产生大量的人员伤亡,这都得归功于他们完善的防灾减灾预防体系。
反观我国,应急防灾预防教育依然依靠像“阳光应急”这样的民间救援组织,作为救援队伍中的重要力量,他们所承担的压力和遇到的困难远高于其他同类经济发展的国家。
“预防比救援更重要。”贺老师在采访中这样说道,“其实我们真正能去参与的救援行动很少,等待着去救援,可能很多机会就消失了。”中国目前已经非常重视对民众的防减灾教育,正确的防减灾知识与技能更能有效地保护和挽回生命,在灾害发生时有效的减少人员伤亡。
汶川大地震是社会防震减灾教育的新起点,人们意识到灾害的严重破坏性和防护的重要性,从建筑物的抗震能力、学校安全教育、社区地震演练等基础工作开始一步步完善。
在“预防”课程里,“阳光应急”为同学们普及了关于地震、火灾、水灾、泥石流、交通事故等多方面的专业常识,指出一些常识性的误区,如:地震来临时要躲在合适的地方,但怎么躲才有效?避险之后如何撤离,又如何在公共场合正确疏散呢?在灾难面前,预定的路线和动作很难起到实际效果,真正有效实用的知识技能,绝不是在学校完成一次“老师指挥,排队有序”的表演那么简单。
选择学校作为防减灾知识的传播和普及,是因为学校环境使无完全行为能力的学生们大批量的聚集,校园踩踏事件中,伤亡灾害更容易发生,让学生们了解了更多防灾的保护措施,如,地震来时,跑起来会摔倒,跑到操场上抱头的动作是没有必要的;火灾时,不能爬行,在烟雾中会被踩到,正确的是捂着口鼻扶墙走,扶墙会有方向感,也不会被撞倒……诸多的培训内容,打破了学校师生对灾害防御的固有认识,从更专业的角度为他们解读了灾难来临时正确逃生的手段。
追逐阳光的人们
在阳光应急的校园培训演练中,分工明确,贺老师作为总指挥,负责课程内容的梳理和培训,其他队员则负责现场示范和演练配合。以班级为单位,主要进行防减灾常识培训、组织学生疏散演练。给学生上课需要45分钟,老师则要1小时,再加上半天的演练,仅仅一次课是不够的。最多的时候,他们一天之内要完成三场。
当贺玉娴带领着“阳光应急”为自己所在的学校进行疏散和培训演练时,当自己的学生在演讲中提到“有做救援的语文老师”是学校的一大特点时,当来自各个学校的邀请越来越多时,防震减灾进校园的活动获得了显著效果。
如今,“阳光应急”的足迹遍布80多所学校,人们的防护意识开始有了变化。参加了培训后,人们开始意识到,原以为没有实际意义的防震减灾常识,不仅仅在灾害发生时才有用,在日常生活中,也起到有效保护自己的作用。如,靠墙、扶墙走其实可以运用到坐扶梯、演唱会现场,永远不要堵塞应急通道等方面,全民防减灾工作不仅针对个人,对公共安全维护,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每次课堂中,不断纠正错误,不断演示正确动作,师生们起初的那些难为情都消失了,都认真地学习、操作。课后,学生们会做小小志愿者,把学到的防减灾知识告诉父母和身边的人。
尽管面临运营资金、人员的压力,“阳光应急”的队员们,仅仅是受到社会的认可和接受,就已经很满足了。对学校、社区民众免费的承诺,反而让一些学校和团体表示不解,反复询问“你们真的不收费吗?”
“对学校的课程会一直免费。”是他们的承诺,全民防震减灾意识的养成,是他们真挚的希望,让每一个民众掌握正确实用的防减灾知识和技能,就是让每一个家庭多一些祥和安康。
英雄们的难处
如今“阳光应急”已经规划出一套简明有效的教学系统,并明晰了目标:把进校园防震减灾课程做成系列课程,向更多学校推广课程。
他们愿望,是使每个学校都配备一个防减灾培训师或者志愿者,“阳光应急”担任技术指挥,对老师和志愿者进行定期的培训和演练。
与一些公益机构不同,“阳光城市应急救援队”属于民间非营利性组织,并没有任何的运营经费,也没有专职工作人员,所有老师和志愿者都在义务工作,甚至连队服和装备都是自费购置的。
与为贫困山区孩子筹集物资、送课下乡的爱心人士不同之处在于,“阳光应急”的公益行动是具有持续性、专业性的NGO项目,缺乏运营资金将很难长久发展下去。缺乏资金的支持,不能到更远的地方,为更多的孩子们带去课程,使队员们最焦虑的问题。每一次接到课程,队员们放下手中工作,放下家里的事情,克服种种困难。可令人担心的是,随着队伍的发展壮大,城市应急救援和教育工作人员十分缺乏,培训更多的讲师也需要不小的资金,甚至还需要全职工作人员,仅凭着现下大家一腔热血,还能坚持多久?
2008年汶川地震之后,我国的民间救援力量进入了迅速发展阶段,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的民间救援队在各地纷纷涌现,救援也越来越专业。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的民间救援队数量已超过350支,并且还在持续增加中。然而,由于“自发性”的特点及共性,民间救援队普遍存在资金筹措困难,实施救援的队员安全难以保障等现实问题。
公益之火依然熊熊燃烧,追逐“阳光”的队伍也将跟随希望愈加壮大,对于我们每个人所生活的社会,“阳光城市应急救援”工作与我们每个人,每个家庭都息息相关,我们无法忽视这些好心人的付出,如同我们不能忽视自己和所爱的人的生命安全。
关注,投入,交流,无论是何种形式的参与,都是对阳光城市应急救援团队的重要支持,
让我们主动起来,积极参与,同他们一起,把这个关系着每个人生命幸福的担子挑起来。
撰文 | 杜 鑫 、丁 妮 编辑 | 甄 珍
socialworkweekly.cn
采访时间:2018年6月12日
阳光城市应急救援中心
地址:昆明市官渡区社会组织孵化基地内
微信公众号:kmchrt
联络电话:执行队长刘猛138-8824-3555 培训部长贺玉娴138-8852-1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