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CIAL WORK WEEKLY
你不是唯一 跌撞中成长!

留港社工傳·長者服務篇:張思嘉--上海女孩在香港

上海女孩在香港

元朗位於香港新界西北部,與繁華的都市不同,這裡有不少圍村,頗有廣東田園的氣息。來自上海的張思嘉,小時候應該從未想過自己會和這裡發生關係。然而不知不覺,她已在元朗工作超過3年。

推己達人,社工助人

張思嘉在本科時就報讀了華東師範大學的社會工作系。為什麼她會讀社工呢?這是因為高三那年她的家人患了重病,使這個普通的小家庭在經濟、情緒和資源方面都很無助。正面臨緊張高考的張思嘉,對於突如其來的意外無所是從,更背負著人生中第一次的巨大壓力。所幸張思嘉平時就十分關注心理學、社會學,也會看台灣心理學家張怡筠的節目。她審視家庭的處境之後,發現自己能力有限,無法幫到家人,也不知道可以向誰尋求幫助。於是她開始思索,怎樣能夠幫到和她一樣身陷困境的人們。想到將來的職業規劃,張思嘉認為大學應該讀一個能幫助人的專業。她於是上網找資料,發現有個叫「社會工作」的專業,比社會學更偏向實務,便欣然報讀了社工系。成績優異的她,也很順利地獲得了錄取。

入讀大學後,張思嘉的老師中就有從香港中文大學社工系畢業的博士,從老師口中聽說了不少香港社工的故事,開始萌生對去香港學習深造的嚮往。大學三年級的暑假,張思嘉參加了香港突破機構主辦的夏令營。在7天時間裡,她接受了領袖力的培訓,也參訪了旺角、深水埗、重慶大廈等社區,還和來自兩岸四地的同學一起完成了一份簡單的報告。這段短暫的學習,令張思嘉感受到香港的人文關懷和多元文化:「無論是什麼族群都受到關注,道路上也有很多無障礙設施,處處體現香港社會的人性化。」

回到上海以後,張思嘉立刻開始著手申請報讀香港社工碩士的準備工作。即使身為理科生,她也很順利地通過了筆試和面試,成功獲得香港中文大學和香港大學的錄取信。在比較了兩間學校之後,張思嘉覺得中文大學的人文氣息更濃厚,同學之間的關係也更加融合,於是欣然前往。

2014年秋,張思嘉來到中大。或許因為是科班出身基礎比較好,而且很珍惜來港學習的機會,她亦迎難而上,不避忌較難的科目。比如大多數同学都未選擇畢業論文項目,她覺得不能让硕士生涯草草結尾,於是選報了這個耗時耗力的「大工程」。她的題目是用人本主義幫助自閉症家長。功課雖然繁重,但張思嘉樂在其中。過去4年大學本科的學習和實習,令她有了紮實的社工專業訓練,然而在中文大學的兩年時間,張思嘉形容仍然受益匪淺。首先,以前在內地學習的教材都是翻譯本或者經過解讀的二手材料,現在回過頭來讀英文原著,體會更深了。其次,在中大學習時張思嘉發現自己的人生閱歷比以前增加了,對社會工作有了更深的理解。最後,香港的實習比內地更專業、規範,雖然內地的督導和老師也從事社會工作研究和實務,且富於敬業精神,但由於內地社工起步較晚,許多前線工作者並非社工專業出身,而香港的社工督導大多在專業領域有豐富的經驗和資源,香港的社會服務也更加枝繁葉茂,成熟多元。

在香港學習的第二年,張思嘉的兩個實習,第一個是服務有特殊學習需要的兒童,第二個是去服務新來港人士的機構實習。很快,就到了畢業季。張思嘉開始投簡歷,她首選的服務領域是特殊教育或家庭服務。不過投出去的簡歷如石沉大海,不知不覺將近4個月過去了。有天,元朗的一間機構打電話來。張思嘉本來投給這家機構的簡歷是想應聘新移民服務,不過電話那頭卻問她:是否接受長者服務的工作?或許找工作也累了,張思嘉沒有多想,便答應了下來,所以她笑稱從事長者服務是「被選擇」的。

了解社區,服務長者

秉持「幹一行,愛一行」的態度,張思嘉並不怠慢這份「被選擇」的工作,認真做好每一天。機構的人手不多,所以幾乎什麼都要做。一開始做個案輔導,包括接見、評估,給予相應的服務,還包括義工培訓、中心活動和行政工作等。

張思嘉很快發現,元朗這個地方和香港其他地區有點不一樣。比如元朗的住房結構偏向私人樓宇,機構服務的長者多數是中產階級,所以服務對象在經濟上的需求不算太高,尋求幫助的多為情緒困擾或家庭問題,以及體弱需要照顧的個案。元朗的家庭問題也有特殊之處,例如這裡有很多圍村,村民的觀念比較傳統,不少家庭關係不好和重男輕女有關。這些都是張思嘉來到之後,才慢慢體察到的。張思嘉現在的工作有大部分是幫助長者申請院舍及跟進有不同需要的個案。今年年初,她遇到一個難忘的個案。

某日,有人找到機構,但表示並非她自己需要幫助,而是她的一位教會朋友需要幫助。該人士向張思嘉描述了她教友的情況,是一位獨居的九旬婆婆,兒女都不在身邊,重點是這位老人是「上海人」,教友也很難跟她溝通。聽說是「上海人」,張思嘉覺得自己有必要登門拜訪。她去到長者的家,發現長者其實是「江浙人」。張思嘉看到長者家中環境確實比較差,身體孱弱,自己很少下樓,都是教友送食物上門,連她身上穿的衣服也是教友送的,褲子很肥大,明顯不合身。長者的幾個子女,多數移民海外,只有一個兒子在香港,所以身邊無人照顧。張思嘉馬上接下個案,她想到的第一件事是聯繫長者在香港的兒子。聯繫上後,方知道兒子住在九龍,本身也已經60多歲,失業沒錢,而且身體很差。張思嘉邀請兒子來元朗,陪同母親一起做評估。評估當日,兒子看到母親的生活處境,聽說教友們對母親平時的照顧,自己也難過得流下淚來,感激教友和張思嘉的幫助。經過評估,長者可以排隊去住院舍,結果令大家都高興。可是不到兩個月後的某日,張思嘉在上班路上,遇到長者的教友,教友告訴她長者前幾日不幸離世了,這件事讓她難過了許久。

張思嘉指出,香港的長者服務雖然比起實際需求,資源依然相對不足,但比起內地,已經相對充足和多元。張思嘉在上海的外婆,基本上每天只能待在家裡,但香港的長者只要有出門的意願,基本上永遠有參加不完的活動,不用走多遠,家附近就肯定有長者中心。她笑說:「香港的長者比社工還忙。」

東方之珠的上海姑娘

繁忙的工作之餘,張思嘉還主動進修。去年取得了「認知障礙症照顧策劃師」資格,今年又學習了日本和諧粉彩、園藝活動、療心卡等課程,希望能透過不同的手法服務長者。她現在是留港社協的理事,負責網站管理、活動策劃等協會工作。

回憶2014年剛剛來到香港的時候,尤其是作為一個上海姑娘,張思嘉還是感慨萬千。上海的長輩一般都不建議子女外出工作,自己到了香港卻成了「外地人」。在香港讀書的第二年,她也懷疑過人生:為什麼要來香港做「外地人」,還要被人「誤解」呢?不過她遇到許多年紀稍大的香港人,他們很多也是年輕時從香港到國外讀書和工作,非常理解留學生的心情和面臨的困難,這些前輩用自己的經驗給予張思嘉很多關懷與鼓勵。她也抱著這樣的心態,希望通過留港社協,溫暖到同樣來自內地的伙伴們。成為理事之後,張思嘉覺得對留港社協工作多了一份責任感

張思嘉認為,內地留港社工有很強的適應能力,有強烈的留港意願,在語言、文化等方面均積極學習和融入。而且留港社工很珍惜在港工作和學習的機會,所以更敬業。隨著留港社工在港時間越來越長,其中不少也開始生兒育女紮根香港,也有後來離開社工行業的情況,留港社協會因應變化提供多元活動,比如最近就有一系列親子類的活動。協會將來也會建立自己的人才庫,計劃用自身優勢為港漂群體提供更多的支援服務。張思嘉也希望通過留港社協,讓更多人了解留港社工這個群體。

就個人發展而言,張思嘉相信自己會繼續從事長者服務。雖然3年的從業經驗令她體會到,社工能提供的幫助遠比想像的要少,但接受現實,盡力而為是她的信念。未來或許也會回內地,推廣內地社工行業的發展,但現在張思嘉覺得自己尚需磨煉,積累更多閱歷。當內地人口老齡化也日趨嚴重,養老服務一定呈現出極大的需要,她希望能貢獻自己一點綿薄之力。

還有兩位從事長者服務的留港社工和各位見面,

敬請期待!

编辑:李福滨 socialworkweekly.cn

赞(0) 打赏
转载请注明出处:社工周刊 » 留港社工傳·長者服務篇:張思嘉--上海女孩在香港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

非常感谢你的打赏,我们将继续给力更多优质内容,让我们一起创建更加美好的网络世界!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