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CIAL WORK WEEKLY
你不是唯一 跌撞中成长!

“类家庭”给孤弃儿童一个温暖的家

“妈-妈,我-今-天-学-了-首-歌,我-弹-给-你-听。”6岁的奕奕(化名)抱着尤克里里(一种小吉他)撒娇地跑向寇妈妈,一字一句地说道。

这样温馨幸福画面发生在一对不同寻常的母子身上。

2014年来到河南省郑州市儿童福利院时,只有一个多月的奕奕还是个唐氏宝宝,身体非常虚弱。2015年,福利院在面向社会招聘“专职父母”组成模拟家庭时,寇妈妈和包括奕奕在内的7个福利院的孩子结缘,共同组成了一个家庭。几年过去,曾经的唐氏宝宝在寇妈妈的精心照料下,已经长成了帅宝宝,他爱和哥哥姐姐玩耍,在家的温暖中健康快乐成长。

像奕奕这样的家庭,郑州市儿童福利院内共有29户,该院的“类家庭”模式,从2009年至今已经持续了10余年。

  模拟家庭环境 为孩子提供家的温暖

“家庭是儿童最大的福利,再好的机构养育也代替不了家庭的温暖。”郑州市儿童福利院院长李燕介绍,传统的机构集中养育虽然解决了孤弃儿童的吃穿住用等生活问题,却无法满足他们心灵的需求。“‘类家庭’模式可以让孤弃儿童回归家庭,享受亲情,健康快乐成长。”

“简单来说,‘类家庭’就是向社会公开招募家庭和睦、身体健康的爱心夫妻,和院内的孤弃儿童组成家庭,‘家长’负责照顾孤弃儿童的学习、康复训练等,帮助他们回归家庭、融入社会。”见记者仍有疑惑,李燕进一步解释道。

李保仁和爱人于2014年6月来到儿童福利院工作,夫妻俩组成的“类家庭”住着一套三室两卫一厅一厨的房子,共有5男2女7名孩子。走进李保仁家,冰箱、电视、空调等家电齐全,墙上挂着全家福。孩子的小卧室整洁、温馨。记者注意到,室内电线插头,被放在孩子够不到的高处。

像正常家庭一样,李保仁和爱人每天给7个孩子做三顿饭,送孩子们到儿童福利院特教班上课,中午和傍晚接孩子们回家。“疫情发生前的周末还会带着孩子们去福利院附近的民族运动会场馆转转,参加文娱活动等。”李保仁坦言,刚开始带这几个孩子时忙得都顾不上吃饭,随后慢慢也适应了。“既然把孩子交到了我手里,无论有多难,我都要想办法把这些孩子照顾好。”

“院里给我们免费提供住房,并给每个孩子发放生活费,我每月还能领工资,但这是行善积德的事儿,不在于钱的多少。”李保仁告诉记者,虽然7个孩子全部有残疾,但是长时间的相处,夫妇俩还是和孩子们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前不久,他抚养的一个四肢麻痹的脑瘫患儿经过需求评估,被安置在儿童部,李保仁百般不舍,经常一个人偷偷地去看孩子。“虽然娃子有病,但养了这么长时间,真是不舍得。”

福利院副院长侯晓学介绍,目前在“类家庭”生活的孩子,以唐氏综合征、脑瘫、癫痫等智力低下儿童居多。“这群孩子虽然身体存在一些残疾,但这并不影响我们尽可能为他们创造一个美好的童年。能够尽自己的一分力,向孩子们播撒快乐、健康、运动、团结的种子,是我们最开心的事情。”

  引进专业社工 提升“类家庭”养育水平

“类家庭”可以给特殊孩子家的温暖,类家长通常将孤弃儿童的生长发育作为首要任务,往往容易忽略儿童在发展过程中的家庭成员互动、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等问题,而社会工作的介入有利于儿童的个人成长以及整个“类家庭”的和谐发展。

侯晓学介绍,2016年福利院开始引进社工专业服务模式,按照1∶40的比例,每户家庭都有自己的责任社工,按照每月不少于两次的探访频次保证服务的及时性。“这样一来,社工可以及时发现孩子的需求和问题,找出背后的原因,并以孩子需求为出发点开展形式多样的服务,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王美美告诉记者,她2013年来到福利院,是李保仁家的主责社工。“事实上,我们就是儿童权利的维护者,除了通过不间断的家访,全面了解孩子的生活状况并对此评估,同时也会对家长的亲职能力定期评估、及时培训,不断提升家长的能力素养,确保为孩子提供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此外,社工亦是家长的支持者,当家长有情绪压力时,社工会及时开展各种减压活动帮助家长舒缓压力。”

“小勇(化名)进步很快,刚进入家庭生活时,小勇有些孤僻,现在变成了一个活泼有爱的小哥哥,不仅自己整理床铺,还会帮助‘爸爸妈妈’照顾弟弟妹妹了。”王美美告诉记者,通过发现小勇的内在需求,并对他的正向行为进行不断激励,小勇的变化有目共睹。

“社工不仅能帮助我们提高对孩子的养育水平,让我们在照顾这些孩子时更加得心应手,还能帮我们解决做不好的事情。”李保仁告诉记者,疫情期间,有一个孩子因腿部手术需要去医院复查,多亏了责任社工多方沟通、联系,才没有耽误孩子的病情。

  养教康一体化 帮助孩子茁壮成长

抚养这些特殊的孩子,特殊教育和康复训练必不可少。福利院探索启动了“养育、教育、康复”一体化服务模式,把“能生存,会生活,提质量”作为工作开展的着力点,注重对孩子身体机能、智力水平、情感支持、社会适应等方面的日常训练,帮助孩子茁壮成长。

“我们倡导人人都是护理员、康复员、特教员。”福利院“类家庭”的负责人付青告诉记者,福利院将特殊教育、康复训练与“类家庭”养育环节相结合,特教、康复、养育各司其职相互融入。

“我们安排特教老师、康复治疗师长期介入‘类家庭’,制订家庭成员成长计划和发展目标,编制家庭成长手册,帮助儿童建立家庭归属感。”侯晓学补充说道,因为疫情实施封闭管理的这段时间,福利院特意开展了特教老师、康复师下沉到家庭的活动,帮助类家长们更好地养育这些孩子。

除此之外,福利院还会链接各种社会资源,邀请“类家庭”的家长和孩子去动物园、科技馆等地方参观、游览,增强家长和孩子间的联结,同时也培养孩子们的社会适应能力。“社会爱心人士对公益事业的关注和支持,是促进‘类家庭’工作模式不断发展和完善的动力。”侯晓学表示,“类家庭”要持续发挥作用,仅靠福利院的力量远远不够,需要大家都伸出援手,为“类家庭”解决生活上的各种困难。另外,还需要更多爱心夫妇接力,为孤弃儿童提供稳定的情感庇护。

编辑:骆盈盈socialworkweekly.cn

赞(0) 打赏
转载请注明出处:社工周刊 » “类家庭”给孤弃儿童一个温暖的家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

非常感谢你的打赏,我们将继续给力更多优质内容,让我们一起创建更加美好的网络世界!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