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CIAL WORK WEEKLY
你不是唯一 跌撞中成长!

社工介入哀伤辅导个案

案例中服务对象因其父亲突发肺癌去世,在其父亲去世后2个多月以来,在生理上,出现多梦、失眠,失去活力;在心理上,不断追忆与父亲有关的故事,对与父亲相关的人和事物极度敏感;在情绪上,非常悲伤、痛苦、内疚;在社交上,出现自我封闭,喜欢独处,对任何事物都不感兴趣,缺乏动力。

医务社工通过运用关注陪伴、正视死亡、体会哀伤、体验新生的服务技巧策略介入服务,使服务对象从丧失父亲的痛苦中走出来,正视父亲已离世的现实,处理和表达潜在的哀伤情绪,坦然面对其父亲以往的同事,与共事伙伴相处良好,还能够拓展自己的交际圈,建立新的人际关系,回归正常的生活、工作与人际交往的轨道中。

关键词:丧亲者;哀伤反应;哀伤辅导服务;医务社工;

目前,国内大多数人缺乏死亡教育、哀伤辅导。在失去重要的亲人之后,往往都会产生哀伤反应,有些人能够调适并在一定时间内终止哀伤。

而有些人没有及时表达哀伤情绪、为他们的丧失进行过悼念,长期沉湎于丧亲的悲伤之中难以自拔,无法回归正常生活轨道。亲人的死亡或离去,使人有一种被抛弃感。

内心世界连接客体突然的消失,带来了无助感,甚至会有内疚感,以为亲人的离去是自己的错。

这时,医务社工积极介入丧亲者的生活世界,给予心理、情绪、行为方面必要的辅导,协助其在合理的时间内引发正常的哀伤,以顺利度过特殊阶段的哀伤任务,以避免破坏性的哀伤情绪的持续,从而让丧亲者尽快回归正常的学习、生活、工作与人际交往中。一、个案基本情况服务对象,小扬(化名),男,18岁,初中毕业后外出打工,目前在深圳龙岗区一家发型店当洗发师。服务对象父亲因突发肺癌去世,医务社工发现服务对象时常表达一些自责、思念、愧对父亲的话语。在介入之后,医务社工了解到服务对象是父亲最得力、最疼爱的孩子,其父生前都会与服务对象探讨家中大事。在其父亲去世之后的2个多月当中,服务对象常常在晚上梦见父亲在床边跟他说话;梦见父亲责骂服务对象没有挽救他,把他放在冷冰冰的棺材里面;梦见父亲责骂服务对象没有好好听话,认真读书。当梦见以上的梦境时,服务对象就会被噩梦惊醒,感觉梦境情形特别清晰,犹如真实发生一样。服务对象感到万分恐惧,悲痛不已,再也难以入睡。因此,每当夜晚服务对象就不敢睡,害怕闭眼,害怕脑海里浮现父亲的身影及对其的指责和埋怨。白天的时候,服务对象把工作安排得满满,避免想起其父亲。

此外,服务对象自述对周围的任何事物提不起兴趣,也不喜欢向任何人倾诉、发泄情绪。上下班路上非常害怕路过父亲生前居住过的地方,以及看见以前的同事。这种症状持续了2月20天。为此,服务对象深感恐惧,内心十分痛苦。二、需求评估根据医务社工对服务对象的表现以及分析评估,本案例中服务对象存在的需求如下:第一,正视其父亲离世的需求。在其父亲去世2个多月以来,服务对象仍幻想着父亲还在工作或者在老家休养身体。但当理智想起来事实的时候,发现父亲已经离开了,服务对象心情非常失落、痛苦。同时,服务对象非常害怕看见父亲以前的同事及途经生前居住的地方。由此可以推测服务对象需要从认知上和情感层面上承认其父亲已经离世的事实,放弃父亲可以起死回生,可与父亲重聚的幻想。第二,处理哀伤情绪的需求。服务对象每当夜晚的时候经常把自己封锁在屋里,一整宿一整宿想念其父亲,谴责自己,不敢入睡。或者用酒精麻痹自己,让自己能逃避对失去父亲的痛苦。因此,可以推测服务对象需要处理潜在对其父亲的情感,表达对父亲离去的悲伤与思念,化解内心的自责与歉疚。第三,适应其父亲离世后的生活的需求。服务对象在其父亲离世后害怕看见父亲之前的同事,害怕与人谈起与父亲相关事情。对周围的任何事物都提不起兴趣,与理发店的同事也不愿意交流,喜欢一个人独处。可见,服务对象沉浸在丧失父亲的痛苦当中,影响日常正常的人际交往。这时,可以推测服务对象需要持续的支持与鼓励,克服心理的失落感,增强自信心,处理日常中的人际关系。第四,建立新的依附关系的需要。服务对象刚刚成为一名成年人,虽然比其他同龄人较早踏入社会,但在精神上和情感上还是依附于其父亲。其父亲的离世意味着服务对象需要与其父亲解除依附关系。医务社工有必要尽可能协助服务对象重新投入到其他事物上,建立新的依附关系。三、理论基础

鲍尔比的哀伤阶段论以依恋理论为基础,认为哀伤需要经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震惊麻木期,一般发生在逝者去世后的前两周。丧亲者表现为反应迟钝、机能失控,出现麻木、心跳加剧、肌肉紧张;对亲人死亡事实的否认,无法接收死讯;感觉不真实,抽离、梦幻般的状态。

第二阶段是追忆缅怀期,发生在逝者去世后的4个月内。丧亲者表现为身心虚弱,失去活力,容易疲倦;不断追忆与逝者有关的故事,对与逝者相关的事物极度敏感;在情绪方面反复无常,出现失落、愤怒、内疚,以及寻找逝者的身影或与逝者对话等现象。

第三阶段是迷失方向期,发生在逝者去世后的5至9个月内。丧亲者表现为体重增减异常;面对既成的事实无法改变,但心里上还是无法接受,导致方寸大乱,陷入了忧郁、孤单、内疚、自责、失去自信与自我肯定。

第四阶段是重新整顿期,发生在逝者去世后的2年内。丧亲者睡眠与饮食恢复正常,稳定生活;专注力由内在伤痛渐渐转移到外在世界,接纳生活的改变,如释重负;同时也恢复自信、自尊、享受更多的正面的感受,焕发力量;在受教育行为方面,积极投入工作与社交圈子,建立新的关系,计划未来。                        

在本案例中,服务对象对其父亲的离世,情绪上非常失落、痛苦、内疚、自责、无助、忧郁。认知行为上,服务对象渴望与其父重聚,甚至幻想着其父亲还在工作或者在老家休养身体。每逢夜晚,服务对象不敢入睡,常常梦见其父亲与他谈话;白天,害怕接触到与其父亲相关的人和事物。

在日常生活中,服务对象对周围的任何事物提不起兴趣,不愿意与他人交流,自我封闭,喜欢一个人独处,并且这种现象已经持续2个多月。

可见,服务对象仍处于哀伤过程中,无法处理好哀伤情绪,需要及时进行哀伤辅导,帮助服务对象较好处理哀伤情绪,顺利度过哀伤阶段的任务,尽快回归正常的生活、工作与人际交往中。因此,医务社工采用哀伤阶段模式对服务对象进行哀伤辅导服务。四、服务计划(一) 服务目标总目标:协助服务对象能够处理好因其父亲的离世而引发的各种情绪困扰,回归正常生活轨道。具体目标:协助服务对象正视其父亲已离世的现实,帮助其认知和感受失落;协助服务对象处理和表达潜在的哀伤情绪;协助服务对象克服其父亲离世后人际交往障碍,增强其自信心;协助服务对象以健康方式建立新的人际及情感支持网络。(二)服务策略结合哀伤阶段模式的指导原则,医务社工在个案介入过程中运用了关注陪伴、正视死亡、体会哀伤、体验新生的服务技巧策略,以协助服务对象能够处理好哀伤情绪,增强自信心,以健康方式建立新的人际及情感支持网络。针对本案例服务策略如下:第一,关注陪伴。医务社工通过关注、陪伴、倾听的技巧,与服务对象建立信任关系,让服务对象能够感受到医务社工的尊重与接纳。第二,正视死亡。医务社工通过鼓励服务对象面对死亡、谈论失落,让服务对象能够接受死亡发生的事实。

第三,体会哀伤。医务社工通过回顾、追忆,感受当中与其父亲的情感关系,让服务对象体验失落与分离带来的痛苦,并协助服务对象认清哀伤情绪是“正常的”,鼓励表达哀伤情绪。第四,体验新生。医务社工给予服务对象持续性的支持与鼓励,让服务对象把与其父亲的关系转为记忆,将情绪与感情重新投入到其他事物或关系上,建立新的关系,从丧失中寻找意义,寻找重新自我。五、服务过程(一)关注陪伴支持,建立信任关系服务对象父亲去世后,医务社工密切关注着服务对象在办理父亲葬礼、追悼会等事宜的情绪状态,以及跟进服务对象在完成父亲遗愿的情况,如协助服务对象申请非因公死亡丧葬费、家属抚恤金以及非因公死亡住房公积金的领取等相关事宜。通过医务社工的协助、关心、支持,一方面,服务对象与医务社工逐渐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另一方面,也慢慢化解了服务对象在心理震惊期的困顿情绪。在这个期间,医务社工时刻关注服务对象的动态,发现服务对象经常在朋友圈表达一些对父亲的思念、歉疚、自责的一些话语,甚至幻想着与父亲团聚,医务社工都会在第一时间问候服务对象,表达关心,理解与支持,让服务对象感受医务社工对其关注、尊重和接纳。在第一次面谈中,服务对象告知医务社工每天晚上总是会梦到父亲,对其父亲的离世感动非常痛苦。服务对象吞声忍泪地说道:“我最近总是梦到我爸。有一次,我爸说,他睡了很久,全身好痛,好痛!”医务社工轻轻地问道:“父亲这句话,虽在梦里,但是好像特别清晰。听到这句话之后,你当时是什么感受?”服务对象哽咽地说道:“我想起他在我面前离去的那种痛苦,自己却无能为力!”面对服务对象的痛苦,社工运用同理的技巧回应道:“看到父亲承受着痛苦,想为父亲做点什么,哪怕分担一点点痛苦,可是自己却什么都做不了,非常无助,非常自责!”服务对象面对着将要离去的父亲非常痛苦的样子,自己却无能为力,心中充满了自责的无力感。服务对象又说道,当梦到父亲责骂自己在父亲还有气的情况下就放进冷冰冰的棺材里面,当时真的非常恐惧,情绪几乎接近崩溃。社工尝试问道:“你能说说是什么让自己感到崩溃了?”服务对象痛苦地说着:“因为我爸走的时候就是感觉还有什么东西没见着一样。其实我爸最想的就是等我姐回来见最后一面。” “你觉得在爸爸临终前,没能让爸爸见到姐姐最后一面,非常遗憾!假设当时让爸爸见到姐姐了,爸爸就会走的安心。”社工安慰着说。针对这些梦境,服务对象感受非常难受,挥之不去,不允许片刻空闲,把工作安排得满满的。医务社工陪伴在其身边,认真倾听,并给予适当同感与回应,让服务对象能够傾泄出内心的情况困扰。医务社工的关心、陪伴、支持,让服务对象感受到被理解,被尊重,被接纳,有勇气与医务社工一起探讨自身还处于哀伤时期,无法正视父亲离世的现实,以及自我封闭所有情绪等存在的问题,并表示愿意与医务社工携手度过哀伤期。(二)强化死亡真实感,认知并感受失落认知并感受失落的前提就是服务对象必须接受父亲死不复生的事实,才有可能面对因死亡而引起的复杂的情绪反应。强化死亡的真实感最好的方法就是鼓励服务对象面对死亡,谈论死亡与失落。“当父亲即将去世的时候,你在哪里,你怎么面对父亲去世的?”在医务社工的引导下,服务对象叙述了在其父亲去世前八天,服务对象因工作原因回深圳上班。当从深圳赶回到老家时,看到父亲已经没有知觉,不能说话了。当时心理特别害怕,特别无助,感觉天就要垮了,再也没有人能支撑这个家了,家就要散了。这件事情对服务对象的心理影响特别大。服务对象常常觉得这是自己的错,不应该回深圳,应该在家里陪伴其父亲走到最后。“当时感觉爸爸作为家里的栋梁,如果倒下了,家里唯一的支撑柱就要倒下,没有人能够支撑这个家,保护这个家,保护你和家人。家是不完整的,没有安全感的!”医务社工对服务对象在失去父亲的这种悲痛欲绝,愧疚感,无助感,失落感以及恐惧感进行同感,让其感受到社工的理解和关心。当谈及如何看待死亡时,服务对象表达出很想父亲活过来,但理智告诉他,人死不能复生,生命没有轮回。医务社工认可了服务对象的说法,分享到人一旦去世了,身体是回不来了,但父亲与服务对象共同的回忆依然存在。同时,建议服务对象可以回忆与父亲在一起的一些美好事件,或者翻看之前的生活照。服务对象告知医务社工,最欣慰的事就是在其父亲生病之后,服务对象在老家为父亲举办了一个生日会。当时妈妈准备一桌菜和蛋糕,家人聚在一起,一个简单而温馨的生日,但其父亲非常开心。“这是第一次为父亲举办生日会。现在回想起来,觉得很值得,很有意义。”通过对父亲去世时事件的一些回忆,强化死亡事件的真实感,让服务对象能够慢慢接受死亡发生的真实性。通过回忆与父亲的美好事件,翻看生活照,也有利于服务对象对亡故的现实感,对父亲的一种悼念、缅怀。(三)体验哀伤痛苦,表达潜在情绪父亲去世之初,服务对象与家人忙于处理丧葬的具体事务,服务对象未能过多察觉及宣泄心中的情绪。因此,在丧葬之事过后,服务对象深陷于痛苦情绪而难以自拔。医务社工通过让服务对象回顾、追忆并再体验与其父亲的关系,体验失落与分离带来的痛苦,通过这一系列事件的描述中,给予服务对象情绪适当表达与宣泄机会,并向服务对象阐明“正常的”哀伤行为。在亲人离世初期所发生的混乱,身体感觉不舒服,出现悲伤,失眠,抑郁,这都是正常,从而帮助服务对象减少忧虑。同时,鼓励服务对象可以大胆表达哀伤情绪,大声哭出来,喊出来。

当服务对象在叙述其父亲离世的场景,服务对象表达出当时的害怕与无助,“当时我感觉天就要垮了,没有人支撑这个家了,家就要散了……”说到这,服务对象眼泪夺眶而出,哭起来。

医务社工在一旁轻轻拍着服务对象的肩膀,轻轻地说:“哭吧,哭吧,把心中所有的伤痛、愧疚、自责都哭出来”。此时医务社工唯一能做的就是静静地让服务对象自如地倾泻出潜在心底哀伤的情绪。

(四)克服父亲离去后人际交往障碍,增强其自信心

服务对象父亲原先是家庭的顶梁柱,是服务对象在精神上和情感上的依附。父亲的突然离世,对于一个刚刚满18周岁的服务对象来说,顿时失去了一位长期亲密的依附者、顶梁柱。

服务对象必然会陷入空前的无助、恐慌、茫然、没有安全感的情境中,导致服务对象害怕看见其父亲之前的同事,害怕与人谈起与父亲相关事情。此外,其对周围的任何事物提不起兴趣,与理发店的同事也不愿意交流。

医务社工对于刚刚成年服务对象的遭遇产生情绪进行共情;鼓励服务对象认清其父亲已离世、过去的依附关系已结束;鼓励服务对象要重新振作起来,尝试一段失去父亲之后的新生活;鼓励服务对象敢于谈起与其父亲相关事件,坦然面对其父亲之前的同事;同时,鼓励服务对象,相信其能在未来的人生舞台上会走得很好。为了让服务对象更好的体验,医务社工通过角色扮演,让服务对象扮演父亲的角色,想象当服务对象此时是父亲的角色时,他对服务对象的期望是什么。服务对象闭上眼睛,想了一会,说出“希望我赶紧办理好养老保险抚恤金和住房公积金;希望照顾好奶奶和妈妈;希望照顾好自己身体,因为我患有乙肝,不能喝酒、吸烟、熬夜,又有肺癌的家族史,父亲希望我能健健康康的;还希望我当上一位发型师,多赚钱,以后才能养家糊口。”医务社工对服务对象的表述给予大大的赞赏和鼓励,相信服务对象很快度过这个哀伤期,正常回归生活、工作与人际交往,并且能够实现自己的一些心愿和理想。(五)建立新的人际及情感支持网络哀伤辅导是一种割断依附关系的渐进过程,对于引发的哀伤情绪需要时间来疗伤,更需要持续的支持、社会支持。在一些特别的日子里,如父亲节,中秋节,重阳节……服务对象总会表达一些思念父亲的话语。医务社工会及时关注到服务对象情绪变化,给予关心,给予适当的支持。同时,也会与服务对象探讨人际交往的一些趣事以及兴趣爱好。在医务社工慢慢的引导下,服务对象重新打开心扉,开始与他人进行交流。在一次面谈中,服务对象很开心告诉医务社工自己已经找到一种放松自我的方式,那就是骑行。服务对象向医务社工分享骑行回老家的经历,并表示非常喜欢这种运动方式。当遇到一些不开心的事,都会通过骑行来调整心情。骑行这个过程不仅仅让服务对象找到自己的减压方式,收获开心,更是让其获得很大的成就感和价值感。此外,服务对象萌发了一个理想,出省骑行,甚至骑行全中国。服务对象把骑行当成一种自我减压、放松的方式,医务社工给予很大的赞许和鼓励。对服务对象能够坦然面对现实,坚强、乐观面对新生活表示很赞赏;对其积极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拓宽自己的交际圈表示非常高兴。当谈及服务对象是如何认识骑行哥们时,服务对象告知医务社工由于自己从小喜欢摩托车,偶然机会加入骑行发烧友微信群,认识到几个比较好的哥们。他们会一起探讨买车技巧,如何看配置等等。服务对象哥们还协助其挑选车,很快就约起一起骑行。医务社工表示服务对象有了自己的爱好,并且能够和爱好相同的伙伴们一起探讨交流,这是一件非常快乐的事情。对服务对象能够拓展自己的爱好,找到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建立新的人际支持网络,表示非常支持与鼓励。服务对象对于自己的一些改变也觉得特别开心,非常感谢医务社工的一路相伴、开导、关心。同时,服务对象表示如果医院有需要理发师义工,自己愿意去为病患及家属理发,当一名志愿者。六、案例评估(一)目标达成情况的评估个案服务目标已达成。医务社工通过介入服务,给予服务对象的关心、陪伴、支持,给予倾诉的空间,让服务对象感受到医务社工对他的理解、接纳、尊重与关心。持续关注、支持与鼓励,给予信心,使服务对象从丧失父亲的痛苦中走出来,正视父亲已离世的现实,处理和表达潜在的哀伤情绪,坦然面对其父亲以往的同事,与店里同事相处良好,还能够拓展自己的交际圈,建立新的人际关系,乐观开始新生活。(二)工作人员自评在本个案中,医务社工通过关心、陪伴、接纳、尊重,与服务对象建立专业关系,引导服务对象追忆其父亲死亡时的情景,接受其父亲死不复生的事实。还通过探讨的形式对死亡进行解读,鼓励服务对象回忆一些与父亲美好事件或者翻看生活照,让服务对象进一步感受父亲离世带来的失落与分离。在介入过程中,运用倾听、同理心等服务技巧,给予服务对象独享傾泄的机会,让服务对象能够宣泄内心的的悲痛之情,愧疚之感。向服务对象澄清哀伤情绪是正常人的行为,让服务对象缓解心理的哀伤情绪,放弃了一些非理性的自责,并正确表达出对其父亲的悼念。引导服务对象探讨人际交往的一些趣事以及兴趣爱好,持续给予鼓励与肯定,使服务对象重建自信,结交骑行发烧友,开始乐观积极生活。医务社工在陪伴服务对象成长与疗伤的过程中,自己对哀伤辅导也有了更深体验与感受。(三)服务对象评估当服务对象在其父亲去世后,在生理上,出现多梦、失眠,失去活力;在心理上,不断追忆与父亲有关的故事,对与父亲相关的人和事物极度敏感;在情绪上,非常悲伤、痛苦、内疚;在社交上,出现自我封闭,喜欢独处,对任何事物都不感兴趣,缺乏动力。医务社工真诚地、积极地协助服务对象梳理问题,给予心理、情绪、行为方面的辅导,表达哀伤情绪,以避免哀伤情绪的持续,从而让服务对象尽快回归正常的学习、生活、工作与人际交往中。七、专业反思在本案例中,医务社工主要发挥了服务直接提供者的作用,扮演了服务对象陪伴者、支持者、倾听者、沟通者、引导者的角色。在介入过程中主要运用支持性技巧、引领性技巧以及影响性技巧,与服务对象建立专业良好的服务关系,提供足够安全的空间,尊重服务对象的哀伤情绪,允许服务对象表达内心的悲伤、恐惧、无助等感受,并慢慢走出哀伤时期,回归正常生活与工作。在本案例中,医务社工有几点体会:第一,陪伴支持,非常重要。首先,医务社工对服务对象的尊重、接纳,以温暖、真诚的态度与之相处,多倾听、多陪伴,尽量通过肢体语言表达理解与支持,能够与服务对象建立信任关系。持续性的支持也很重要。服务对象在某些日子如父亲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会特别需要关怀与支持,医务社工都能敏锐体察到服务对象的情绪,并给予足够的关心与支持。第二,给予服务对象哀伤情绪表达的空间,尊重处理他们哀伤的方式。医务社工通过服务对象的描述来探索服务对象的问题,并为服务对象提供情感宣泄空间,以疏导情绪冲突。这个过程中,医务社工主要鼓励服务对象用语言表达内心的感受及其对死者的回忆,表达情绪感受,很少用一些“你要坚强”“你已经是一个成年人,要勇敢”等之类的话语,以免给服务对象带来一些压力,从而阻碍他哀伤情绪的表达。第三,国内需要加强死亡教育、哀伤辅导。在日常生活中,大多数人很忌讳死亡,面对亲人的去世、或者亲朋好友的死亡,都会引发“死亡恐惧”,“谈死色变”。这些都是对“死亡”的逃避,让丧亲者不能正确认识死亡,处理哀伤情绪。通过死亡教育,让更多人能够了解死亡的常识,理解生活的真滴,死亡的内涵。了解死亡是不可违背的自然规律,需要正视人类生老病死的问题。了解哀伤是一段个人成长与疗伤的过程,每个丧亲者的哀伤经历都是独特的,压抑与逃避无助于哀伤的消失,放下本能的防卫,经历哀伤过程中种种甘苦,才有助于释放哀伤中负面能量,尽快回归正常的生活和工作。

编辑:吴贤亮socialworkweekly.cn

赞(0) 打赏
转载请注明出处:社工周刊 » 社工介入哀伤辅导个案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

非常感谢你的打赏,我们将继续给力更多优质内容,让我们一起创建更加美好的网络世界!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