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CIAL WORK WEEKLY
你不是唯一 跌撞中成长!

贺贝贝:社工如何应对帮扶对象的“不需要”?

每个村改居社区中都存在一定数量的独居、高龄、残疾等特殊人群,做好特殊群体的兜底工作,是党和政府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社工作为党和政府服务群众的抓手,参与兜底帮扶工作也已经成为社工日常工作的一部分,也是社工发挥自身专业价值,帮助弱势群体的渠道之一。

社工的帮扶,有别于政府或者其他企业的帮扶行为,主要体现在社会工作领域的帮扶,即开展社区服务,完善社会功能,提高社会福利水平和社会生活素质,实现个人和社会的良好互动,促进社会的稳定与发展。村改居的群众,对于新的生活生产方式,还在适应阶段时,对社工的概念也是陌生的,需要时间去了解,去接纳。他们概念中的帮扶,就是低保,残疾证,医疗救助等有一定的物质帮助,所以我们在前期的入户中,很多情况下是不被接纳的。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们如何应对服务对象的“不需要”呢?

服务对象的拒绝,一般表现为:

一、距离感。

无论你如何真诚的表达自己内心的关心,服务对象总是停留在和你嘘寒问暖的状态,深入不了。面对这样的情况,多半是对服务对象的情况不够了解,服务方式有偏差。基于这种情况,首先你需要准确判断服务对象是否真的需要物质救助,如果需要,我们应该及时通过宣传政策,链接相关部门办理相关事宜,如果不需要,则应该根据服务对象的真实情况,调整服务方向。

二、不认可。

服务对象对服务不认可,很大的可能是对社会工作不了解,对社工不了解,这样的情况,就需要我们首先从服务对象的思想认识上做功夫,从看似随意的聊天中,向服务对象传递,有关社会工作方面的政策等。让服务对象感受到,政府不只是在物质方面在救助群众,同时也在发展和运用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和方法来更有效的帮助到群众。

三、配合“走形式”。

有的服务对象觉得,你来是工作,我就配合一下你把工作完成,也无所谓。这样的情况,很有可能是我们的服务方法不对,或者某种行为引起了服务对象的不适。入户确实是工作的一部分,需要有痕迹,要有照片等材料,但不可否认也确实是在做帮扶,拍照或者签字等行为,也可能会引起服务对象的误解,但只要我们把服务做到实处,真正的帮助到了服务对象解决日常的困难和问题,就一定服能得到务对象的理解和支持,而不再误会是“形式”。

作为社会工作者,要在专业的理论基础上,才能在实务中总结更切合实际的经验;也需要在实务的前提下,才能将理论运用好。以上是几种常见的帮扶中遇到的问题,归纳总结,希望能帮到在入户时候感到困惑的同工。

编辑:吴贤亮socialworkweekly.cn

赞(0) 打赏
转载请注明出处:社工周刊 » 贺贝贝:社工如何应对帮扶对象的“不需要”?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

非常感谢你的打赏,我们将继续给力更多优质内容,让我们一起创建更加美好的网络世界!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