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CIAL WORK WEEKLY
你不是唯一 跌撞中成长!

【关注】儿童福利机构中的社工引领志愿服务

儿童福利机构是一个特殊的志愿服务场域,志愿者在孤弃儿童的成长过程中扮演着无比重要的“家人”角色。江苏省南京市社会福利院的社会工作者在工作中努力寻找到服务好这类人群,引导其发挥合力共同陪伴儿童成长,建构起志愿服务的长效机制,用爱为孤弃儿童筑造温暖的家。

科学设置志愿服务门槛

孤弃儿童在成长过程中需要获得长期而规律的互动,志愿者必须通过深度陪伴与儿童建立亲密关系, 才能最大限度地减少因爱心抽离而给他们造成“二次伤害”。社会工作者在最初的招募选拔环节, 应从服务期限、频次、健康状况、年龄条件等方面入手,对申请人提出基本要求,如至少保证服务半年以上、每周提供一次服务等。儿童福利机构志愿服务管理规定中设置的硬性“门槛”表面上很“冷”, 实际是希望孤弃儿童获得更恒久的“暖意”。

以需求为导向匹配志愿服务岗位

儿童福利机构一般会根据自身服务架构和儿童实际需求,设置幼儿养育、游戏互动、课业辅导等志愿者力所能及、流程清晰且参与感强的服务岗位。对进入福利机构大家庭的“新手父母们”,社会工作者会先向其讲解机构使命、服务所能解决的实际问题、岗位工作要求与所需能力等,辅之机构相关科室业务工作介绍,让志愿者对“家”的构成有较为全面的认知。以需求为导向的岗位匹配设置正是志愿者与志愿岗位双向选择的过程。志愿者结合自身能力和岗位要求找到自己可以发挥能量的岗位,通过签订服务协议,加深对身份的认同感。这不仅让志愿服务与孤弃儿童的需求精准对接,也充分考虑到志愿者的需求, 避免其“被志愿”。“家”的分工能够唤起志愿者的使命感、责任心, 推动志愿服务长效化开展。

坚持长期而规范的岗位培训

经过岗前培训,新进志愿者对服务虽有了大致了解,但初次到岗难免仍会感到无从下手,往往产生畏难情绪。为了留住志愿者,社会工作者应从服务体验着手,以规范服务增强志愿行为粘性。比如安排资深志愿者以老带新、现场示范,及时高效地解决实际服务中遇到的问题。社会工作者还可根据志愿者的诉求,运用小组工作方法开展系统化的培训,链接医疗、康复、养育、特教等资源进行专业指导,不断为志愿者增能,提升其岗位胜任力和自我效能感。在与志愿者共同服务的过程中,社会工作者还要鼓励和重视志愿者提出意见、建议,及时与其沟通、反馈, 进而增强其主人翁意识,在志愿服务团队中找到归属感。

实现从“嵌入”到“联动”的服务模式
社会工作者可扮演组织者、协调者的角色,通过打造“社工+ 志愿者+X”的联动服务模式,将志愿服务与社会工作服务一同融合到机构原有的医养康教服务体系中去,有效避免碰壁尴尬。例如,情感陪伴服务需要在儿童的生活区内开展,志愿者可将服务时间集中在保育员人手相对紧缺的周末和节假日,力所能及地协助照料儿童,同时志愿者可积极参与机构内活动, 营造良好的合作氛围,打好联动服务的组合拳。

注重仪式感提升团队向心力

生活需要仪式感,打造志愿服务团队凝聚力,同样需要在团队建设中增强仪式感。日常服务使用志愿者打卡器进行活动报名、打卡、记录服务时长,并通过正式场合下开展的表彰、致谢活动, 对志愿者的服务情况进行反馈, 使得志愿服务痕迹可视。组织大龄儿童为爱心爸妈制作个性化的致谢纪念品(如儿童的绘画、手工作品、D I Y 感谢卡等)作为节日礼物,不仅增强了志愿者和孩子们的情感互动,而且让服务反馈更具人情味,可催生志愿者的获得感。福利机构在为儿童举办集体生日会、主题节日活动时, 也要特别邀请爱心爸妈(包括离岗志愿者)以孤弃儿童重要他人的身份参与,让志愿者更有深度参与感和成就感,增加服务干劲儿和持续参与动力。

在儿童福利机构搭建的志愿服务平台上,数年如一日风雨无阻坚持的志愿者大有人在,用行动感召更多社会爱心力量加入的亦不在少数。在社会工作者的引领下,志愿服务团体用最长情的爱筑造起他们与孤弃儿童共同的温暖家园。
来源:中国社会工作杂志

编辑:钱娇socialworkweekly.com

赞(0) 打赏
转载请注明出处:社工周刊 » 【关注】儿童福利机构中的社工引领志愿服务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

非常感谢你的打赏,我们将继续给力更多优质内容,让我们一起创建更加美好的网络世界!

支付宝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