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CIAL WORK WEEKLY
你不是唯一 跌撞中成长!

【学习“2•23”讲话精神】李晓凤:发挥社会工作专业优势 打造“兜底”的民生幸福街区

2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部署会议中特别指出,“要发挥社会工作的专业优势,支持广大社工、义工和志愿者开展心理疏导、情绪支持、保障支持等服务”。

今天,分享一篇深圳大学法学院社会学系教授李晓凤的文章,她结合深圳街道社工站社会服务理论与实践的反思,来阐述如何发挥社会工作专业优势,打造民生幸福街区。

2019 年7月以来,深圳10 个行政区的10 个街道社工站开始运营。在打造“开展优质社会服务和聚集多元社会资源”平台时,社会工作者发挥专业优势,逐渐实现精细化的服务治理和培育社会组织的协商治理,彰显了社会工作者在民生兜底保障服务与基层治理中的不可替代性,同时推动街道社工站成为传播广东民政工作成效与社会服务成果的窗口和带动社会工作服务品质化发展的助推器。

01 聚焦三大目标与三大服务、坚守两大结合的实践信念是开展优质社会服务和聚集多元社会资源的基础

作为广东省社会工作改革试点单位,深圳街道社工站锁定三大目标与三大服务,打造更高质量的民生幸福街区。三大目标为:一是聚焦民政主责主业,发挥社会工作专业优势,重点针对困难群体实施社会救助和救灾扶弱,以建立需求支持体系并推动民政领域社会工作发展;二是理顺市、区、街道、社区四级社会工作服务管理机制,建立沟通顺畅、协调有力、监督到位、参与有序的社会工作服务管理体系, 以推动街道对区域社会工作服务的统筹协调;三是发挥社会工作者在社会治理创新中的作用,以促进社会工作服务的专业化、职业化。三大服务分别是在养老、困境儿童、残障康复等民生兜底保障核心领域提供困难群体的福利服务;通过常住人口和外来人口“全人全过程” 的社会组织动员、培力及社区社会服务等,提供基本的公共服务;撬动并链接更多的社会公共服务资源及社会力量,推进街区慈善事业与志愿服务发展,建设更高质量的民生幸福街区。

深圳街道社工站的实践经验启示是:在提供困难群体的民生保障服务中,社会工作者必须坚持“两个结合”的实践信念,即将扎根街区的外展专业方法与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相结合;将以社区为本的整合性专业服务与基层社会治理相结合。其中,扎根街区与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既是打造兜底的民生幸福街区需要坚守的信念,也是社会工作者进行精准化识别、精细化服务的专业手法。因为无论是个案、小组工作中的社会救助,还是社区为本的社会资源整合与社区能力建设,都应重视党的群众路线与专业方法的结合。党的群众路线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如果将社会工作视为一种方法和工具,则能实现党的群众路线,迈向人民的社会工作。比如,社会工作者长期扎根街区,回应社区问题,找准问题症结, 认真调查研究形成服务计划,并在培育居民内生力量与整合资源中推进精细化服务,让每个居民有尊严地生活等,就是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体现。

02 运用社会排斥理论深入理解困难群体问题的复杂原因,并采用资产为本的社区发展方法制订工作计划

从社会排斥理论看,困难群体往往在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等不同方面同时遭到排斥。困难群体的问题并不限于物质剥夺,也损害了自尊、尊严和自我认同,堵塞了他们参与决策的过程和进入各种社会组织的途径,形成了匮乏文化。如此, 采用社会排斥理论分析困难群体问题的原因,既要着眼于物质性资源匮乏和劣势状况本身,又要关注导致其问题的社会关系根源、社会排斥的多种形态及背后多种社会力量的角力。可见,关于困难群体问题的叙事应该是复杂的、多元的,相应地,

不同的论述策略也决定了社会工作干预的综合性。比如,针对物质生活状态的匮乏应提供最低生活保障与物质救助,针对权利能力不足则应强化相关领域的民生建设工程,如通过整合街道层面的民生微实事项目、慈善救助与志愿服务等,社会工作者可以回应困难群体在健康权、养老权、教育权、医疗保障权等方面的缺失。此外,针对困难群体问题是诸多社会文化建构的结果,社会工作者正在消除社会文化建构的匮乏文化。

除了运用社会排斥理论分析困难群体问题的复杂原因外,社会工作者也要采用资产为本的社区发展框架来设计多元社会资源聚集的干预计划与优质的社会服务体系。资产为本的社区发展模式强调以社区资产或社区优势为介入重点,其理论假设有三点:资产为本,倡导通过识别、挖掘与整合未被确认的社区内部人财物等资产或优势,来实施发展性社会工作;内在取向,在充分调动社区内外资源中, 借助个人与组织力量推动社区内在的资产建设,强化居民参与社区发展的能力;关系构建,强调居民和社团之间的接触,重视培育正式、非正式的社区组织与社会支持网络等内生力量。比如,在社区救灾中,深圳S 街道社工站认为,居民的才能、知识、技能、资源、价值观,社区内的各种文化、娱乐、社交、政府组织以及特有的自然资源与物质资产等都是社区的宝贵资源,并挖掘了大学生、妇女与老人等社区资产, 提升其能力建设,以此构建融洽互助的灾后社区关系网络、促进灾后的社区发展,这就是资产为本的社区发展计划的核心部分。其中,如何运用社区的“组织”和“关系”等社会资本作为驱动力来激活灾后社区内在动力,则是实现灾后社区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03 实施个案救助、情感治理与社会资源整合

打造“兜底”保障的、更高质量的民生幸福街区

基于社会排斥理论对困难群体问题的诠释以及资产为本的社区发展框架,社会工作实务干预的主要策略如下。

第一,针对弱势群体物质匮乏与权利缺失问题,社会工作者主要介入策略是采用社区为本的整合实务观,发挥个案管理为主、小组工作为辅的专业优势,开展情感治理与社会救助;撬动并链接更多的社会公共服务资源,重点协助民生兜底对象摆脱经济困境,获得经济与社会赋权。比如,深圳D 街道社工站对困境儿童进行操作化定义,采用外展手法与建立专业关系的原则, 入户访问困境儿童家庭,按照困境儿童五类认定标准与四等级评估测评等实施精准识别。同时,在深入挖掘与识别困境儿童家庭的生计情况、自身潜力及所需要的社会资源中,对110 户困境儿童实施全覆盖建档,绘制困境儿童的社区地图和社区资产清单,动态化地、准确地掌握每个困境儿童的状况、原因及内外优势资产。之后,社会工作者采取接纳、个别化等原则及个案管理为主的综融性方法,实施情感治理,并精准对接国家社会福利资源与街道社会公共服务资源,发起成立冠名基金,实施精细化的个案救助及个案管理追踪服务。

第二,针对社会文化建构的困难群体“匮乏文化”问题,社会工作者干预的主要策略是激发其内生动力及参与社会治理,以消除“无助”文化的社会建构。社会工作者的干预策略与方法不能是简单的输血式救助,而是造血式的助人自助, 即运用资产为本的社区发展方法, 让社会工作者和居民共同评估社区资产,培育居民自组织,发展相当数量的志愿者和发达的慈善服务网络。同时通过前期动员、达成社区共识、建立社区发展指标、推动社区居民参与基层治理等,让社区居民拥有话语权,并在参与社区发展中逐步实现增权。比如,深圳H 街道社工站长期扎根街区,在提供社区为本的整合性社区救助中注重提升困难群体的内生动力,将居民组织起来并重视志愿者组织的培育, 依靠自身资源与能力来回应困难群体问题,开始朝向能力建设与社区共治的最高境界发展,推动社区多元目标的实现,如民主参与和协商共治的政治目标、守望相助和互助合作的社会目标、文化传承与认同的文化目标、环境友好与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目标。不仅如此,社会工作者在民生兜底保障服务中把慈善事业纳入其中,大力发展慈善扶贫济困、慈善医疗、慈善助残、慈善助老等,尝试推动街区社会保障制度尤其是民生保障制度的完善,努力打造兜底的民生幸福街区。

深圳街道社工站的做法与党的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的趋势无疑是一致的。因为只有扎根街区,社会工作者才能密切联系群众,做到精准化识别, 深入把握社情民意,继而采取社区为本的社会工作手法组织群众及提供精细化的专业服务,并在推动街区现代慈善事业与志愿组织发展中创新社会服务机制,让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社会治理在社区落地生根。

编辑:刘星宇socialworkweekly.cn

赞(0) 打赏
转载请注明出处:社工周刊 » 【学习“2•23”讲话精神】李晓凤:发挥社会工作专业优势 打造“兜底”的民生幸福街区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

非常感谢你的打赏,我们将继续给力更多优质内容,让我们一起创建更加美好的网络世界!

支付宝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