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CIAL WORK WEEKLY
你不是唯一 跌撞中成长!

关于中国社会工作学科定位问题的思考

社会工作是一个什么样的学科?目前学术界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社会工作是一个以实务导向为主的学科,还有一种则认为社会工作是一个理论与实务并重的学科。这两种观点,可以说,都有其道理。但这些都只是就学科本身而言的。在笔者看来,中国的社会工作要想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应当还有两个更加现实的学科定位。

一是“民生学科”。之所以如此定位,一方面是因为社会工作帮助和支持的对象包括特殊群体、弱势群体和困境群体等。而对于这些群体的帮助和支持,本身就是民生的重要内容。另一方面,民生问题一直是党和国家重点关注并始终着力予以改善的重大问题。在很多地方,社会工作发展缓慢,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当地政府对社会工作的价值和意义认识仍然存在相当不足,而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问题,一方面是因为对社会工作的功能和作用不了解、不清楚,另一方面,则是由于未能完全从民生角度看待社会工作的重要性,对社会工作的重视程度欠缺所致。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只有将社会工作定位成为“民生学科”,同时推动将社会工作列入政府关于民生改善的硬性考核指标体系,才能引起地方政府的足够重视,加大对于社会工作建设和发展的投入力度,社会工作也才能由此而获得更多和更加强有力的扶持,社会工作者才能获得更多的岗位和更高的薪资水平,进而反过来推动社会工作的学科建设和发展。一句话,只有地方政府真正重视了,社会工作才能有充分的立足和用武之地;而要想使地方政府真正重视,就必须将社会工作与民生保障直接挂钩。因此,需要将社会工作的学科定位与民生直接联系起来。社会工作的学科定位,不能只停留于字面和纸上,必须以现实前提、为基础、为依托。当前国家关注的主要民生问题包括养老、医疗、教育等方面,社会工作应当紧紧聚焦这些领域,将主要精力放在如何更好地参与并协助政府解决这些主要民生问题上。社会工作的学科建设,包括课程设置、课题研究,也应重点围绕这些而展开,突出自身作为“民生学科”的特质和优势,方能树立明确的方向与目标,避免因定位模糊而导致涣散和凌乱。

二是“社会治理学科”。如何加强基层社会治理、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水平、实现基层社会治理创新,是党和国家近年来十分关心、重点强调的一个命题,也是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过程中的一个重大课题。社会工作根植于基层,直接面向、服务于基层,本身就是基层社会治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理应参与并投入到基层社会治理、基层社会治理创新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进程中去,在社区治理、反贫困、公共卫生等领域发挥出更大的优势和功能,才能更好地建立起自身的美誉度,不断扩大在公众中的知晓度,促进政府对于社会工作的认可度。这既是中国社会工作在新时代所肩负的重要使命,也是中国社会工作学科体系的另一重心所在。这里有两点需要特别指出:一是中国有着广大的农村,社会工作不仅要在城市社区进行,同时也应在参与乡村基层治理和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发挥更加积极、有效的作用,这将是中国社会工作在下一阶段进一步发展所面临的重要任务;二是党建社会工作已在相当多的城市社区里展开,并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这是中国社会工作在实务方面最重要的特色之一。这两点都应作为中国社会工作学科体系中的重要内容和重要而得到彰显与突出。党建社会工作、农村社会工作怎样才能做得更好,社会工作在其中究竟应怎样才能发挥更大的功效,等等,不仅需要继续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总结,也需要从理论和学术层面予以充分梳理、分析、提炼、概括,并体现于学科体系,成为其中的一个核心方向。社会工作只有将自身的学科定位锚定于基层社会治理,充分把握好党和国家对于基层社会治理的政策、精神和要求,主动因应国家建设和基层社会治理需求并与之始终保持高度同步,积极展现自身作为“社会治理学科”的内涵与特色,才能做到准确定位、精确定位,为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开创格局、奠定基调,也才能大有可为、大有作为,充分体现出时代性与实在性,不负新时代中国社会工作的学科责任与学科担当。

以上对于中国社会工作学科定位问题的探讨,并非纯粹理论意义上的,而更多地是基于现实分析和现实考量提出的。学科定位从来就没有统一的标准,只有诸如中国社会工作的学科定位、美国社会工作的学科定位、英国社会工作的学科定位等等之分。但紧扣本国实际情况和社会发展需要,并以此确定本国社会工作的学科定位,则又是其中不变的内核。关于这一点,我们应当有清楚和明确的认识。

编辑:杜欣雨socialworkweekly.cn

赞(0) 打赏
转载请注明出处:社工周刊 » 关于中国社会工作学科定位问题的思考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

非常感谢你的打赏,我们将继续给力更多优质内容,让我们一起创建更加美好的网络世界!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