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CIAL WORK WEEKLY
你不是唯一 跌撞中成长!

读后不妨也思考:你所在公益慈善组织的思想逻辑和方法论是什么?它们是什么关系? | 国际案例

– 有思想的行动者在这里相遇 –

此篇是现任敦和基金会理事长陈越光2016年7月25日在第四世界国际运动(ATD Fourth World International Movement)国际研讨会上的视频演讲。

第四世界国际运动1957年由若瑟·赫忍斯基神父(Joseph Wresinski,1917年2月12日-1988年2月14日)创立,是一个以赤贫家庭为盟友的反贫困国际非政府组织;1992年,在第四世界国际运动的推动下,联合国代表大会正式宣布每年的10月17日为“国际消除贫困日”。

在演讲中,陈越光重点分享了对第四世界国际运动思想逻辑和方法论的观察和思考,即该运动是怎么行动的,其行动的依据是什么。

通过这篇演讲,可以窥见陈越光在观察中思考,在思考中追问,在追问中深入的特点;由这个特点,又可以窥见其方法与智慧,即在现象的背后看见问题,在问题的面前探寻解答,在解答的背后追求超越——真切地认识他者,无论是一个人,还是一个组织,都需要这种方法与智慧,而其归结点乃是更好地认识自己,并与他者建立更真诚、更包容的关系。

此外,此篇演讲提供了一个案例,可以来帮助理解慈善文化的里层意识层与中层行为层之间的关系。

*本文收入文集的法文版已于2018年由Hermann出版社出版,英文版于2020年出版,英文版的标题是《和若瑟赫忍斯基一起进入新轴心时代》(Moving Forward with Joseph Wresinski to a New Axial Age)。

**题图为第四世界国际运动创始人若瑟·赫忍斯基神父(Joseph Wresinski,1917年2月12日-1988年2月14日)在1987年时拍摄的照片,来自该组织官网。

***第四世界国际运动前秘书长白雅简(Eugen Brand)先生将于2020年11月24日下午14:00-17:00,通过网络连线的方式参与由爱德传一基金、恩派公益基金会、墨德瑞特(Moderate)联合承办的中国基金会发展论坛2020年会平行论坛“变局中的定力与回应力——公益慈善组织的组织文化建设”,并发表演讲,分享该组织的疫中反思和行动。

读后不妨也思考:你所在公益慈善组织的思想逻辑和方法论是什么?它们是什么关系?

本文原标题为《探寻第四世界国际运动的思想逻辑》,收录于“传一文存”之《以公益为志业:陈越光慈善文化言语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0);本文括号内引用的若瑟神父文字均出自《亲吻穷人》一书(杨淑秀 等译,2013)。

我和第四世界国际运动的相遇,首先是思想的相遇,是从《希望的秘密》到《穷人的教会》(中文版书名《亲吻穷人》)的相遇。所以,我总是要想:第四世界国际运动(以下简称,第四世界)的逻辑在哪里?蕴含在运动内部的思想逻辑是什么?

01

若瑟思想的基督教思想逻辑:

穷人是通向基督之路

在《穷人就是教会》这一本若瑟神父的长期访谈记录中,我追寻他的思想逻辑。首先是若瑟神父作为基督教徒,他的宗教思想逻辑。若瑟神父从宗教思想逻辑出发,为第四世界的基本立论,那就是:穷人是通向基督之路。

他这个立论能不能成立呢?若瑟神父说:“不像基督般生活在穷人中,就无法了解基督。我们之所以远离天父,是因为我们远离穷人。”为什么呢?因为“如果我们没有考量最贫穷的人们所传达的关于受辱、关于受钉刑的基督的一切,我们无法做出有意义的反思。”因为在你的日常生活中,你不可能以你的切肤之感去体验当年基督背上十字架的这条路。但是,在现实世界中,却有一部分人,在他们的身心的切肤之感中,像当年的基督一样,承受痛苦、承受侮辱、承受排斥;对他们来说,这不是他们刻意去体验什么,而就是他们每天的生活。一个信仰基督的人,不需要从宗教著作中去想像基督的苦难,现实世界中随时有人日日夜夜在受这样的煎熬,这样的煎熬传递的就是基督的苦难。所以,“成为穷人”是必需的途径。

大家这几天来到中国,中国正好夏季,受到气候环流的影响,许多地方发大水。在洪水中有人落水,怎么去救助落水者呢?有人是站在岸上伸以援手,这当然也不错;但还有人是跳入水中。我们以往所做的一切救助贫困的工作,都是站在岸上援之以手,而第四世界若瑟神父的观念,他所选择的道路是跳入水中去拯救落水者。你自己要在水中,和落水者一起挣扎,一起自救,一起浮上岸来。

这就是承受穷人的一切苦难。你“肯认他们,才能被他们肯认”,而成为他们才是最彻底的肯认,“肯认”不是表态,而是融入。若瑟神父说“重点不在服务他人,而是与他人合一共融”。

你成为穷人,“除一己之身,无它可奉献”。于是,你“让自己的生命不但由赤贫者支配,也交给其他志愿者,不留任何安全感!”你真正地舍弃自己,就有了真正的自由。“真正的自由,最本质和不可或缺的自由,正是宽恕。”

这样,成为穷人,就是在穷人中认出自己,这样你才可能认出基督!

教会是在现实的世俗世界里对信徒进行管理的机构,也应该是走向天国的静修通道。为什么说“穷人就是教会”?穷人是现世的,是俗界的,而有信仰的灵魂在这里结集,这里是由炼狱走向天国的窄门,它就成了真正的教会。

02

若瑟神父的跨宗教思想逻辑:

穷人是所有人是否真诚的见证人

这个世界上,人类的三分之二不是基督徒,若瑟神父在穷人中认出自己从而认出基督这样一种思想,可以感动人,但对于那三分之二的人来说,在逻辑上不成立。为什么非要认出基督呢?对于一个佛教徒来说不认同,对于无神论来说不相信,对于儒家来说不接受。

所以,我们还要追寻:若瑟神父跨宗教的思想逻辑是什么?

若瑟神父说过,第四世界是跨宗教、跨政治的。他说,当然我们不是非宗教、非政治。他不是把宗教跟政治过滤出去,不是排斥宗教、排斥政治,而是可以超越宗教,超越政治;不同宗教信仰的人,不同政治立场的人,在这里没有界线。那么,这个没有界线的逻辑是什么? 或者说,这个没有界线的立足点是什么?站在哪里呢?

若瑟神父在这里的逻辑,或者说他的立足点是:“穷人是所有人是否真诚的见证人”。穷人是所有人是否真诚的见证人,这是他的逻辑论点。这个论点成立不成立呢?我们先看他的论据,若瑟神父说,“贫穷是整个社会的失败,但是,只有他们承担了失败之果。”今天,越来越多的人承认,贫穷不是贫穷者的罪过,不是他们的错误,贫穷是社会的失败,如果这一小部分人(赤贫者)承担了整个社会失败的负重,他们不是最大的包容者吗?他们不是这个社会的义士吗?

如果有了这一点认识,顺着这个出发点的思想逻辑往前走,我们可以看到新的世界秩序立足点,因为这里有了对话的基础。

20世纪中期以后,人们越来越感觉到文明对话的需求,宗教对话的需求,民族对话的需求,社会对话的需求。对话,不是只为了了解对方。如果只是了解对方,就只是你有你的真理,我有我的道理,但是,各持其理的人们在哪里相通呢?若瑟神父说:“不同信仰的人有一个共同的见证人,最贫穷的人是我们是否真诚的见证人。”这一点恰恰就是我们可以看到的人类文明对话的基础。

见证真诚就是见证人性。若瑟神父说:“穷人自己必须成为传播人性的使者!”

当今世界有85%的人信仰不同宗教,有15%的非信教人口,而所有人都是要讲爱和关怀的。爱是人的精神的自然需要,没有爱,没有对家人、友人、他人的关怀,我们的人生就只是一段孤独的时间!

对他人之爱中,最纯粹的形态就是对赤贫者的爱。所有不同信仰的人和无论有没有信仰的人,都可以在这一点上,“贯彻自己的信念”。也正是在这样的境界上,才可以说:如果你是一个犹太人,我就和你一起尊重犹太教;如果你是一个无神论者,我就和你一起理解无神的世界;如果你是一个穆斯林,我就和你一起遵伊斯兰的戒;如果你是佛教徒,我就和你一起慈悲为怀;如果你是儒家,我就跟你一起仁者爱人;如果你是一个基督徒,我就和你一起相信“天主的自由是连罪过都不再是阻碍!”

所以,我在想,如果人类不仅仅是一个阅读文本上的名词,而是一个真正的人的整体,那么必须在这样一种人类精神需求最纯粹、最彻底的形态上才可能出现。也就是说,人类只有真正在赤贫者的见证下体现自己的真诚,体现自己对自己信仰的贯彻,才可能有一个真正的整体的人类的出现。也可以说,以穷人作为你是否真诚的见证人,若瑟神父这一个跨宗教的思想逻辑是今天文明对话、社会对话最重要的基石。

03

若瑟神父的方法论:

种子要埋入土里才能还原生长

如果我们要追寻第四世界反贫困运动的思想脉络,那我们必须回到其创始人若瑟神父。除了他立足于基督教的思想逻辑,和立足于跨宗教的思想逻辑,我们还要追寻他的方法论是什么,他大概的步骤是什么。以我的粗浅理解,可以看到四个步骤。

第一步,“让自己有受牵连的勇气”。这是若瑟神父的话,他说“让自己有受牵连的勇气”,因为“奉献自己的生命是一种人权”。人和动物都有热爱和享受生命的本能,但人还可以有奉献生命的自由和权利,这种权利本身是一种特别的尊严和自觉。那么,奉献自己的生命是一种人权,这是对谁说的呢? 当然,他是对志愿者说的。但是,也可以说,他是对“活水成员”说的,是对贫困者说的。因为对贫困者来说,他本身就一无所有,他要有所奉献,就是奉献自己的生命;而对志愿者来说,他已经成为穷人,他已经跳到水中,和落水者一起挣扎自救,他也一无所有。当然,他也可以是对盟友说的,虽然还没有做到这一步,但是,盟友也是一种奉献。因为只有人才有奉献生命的权利,所以他的行使这种特别的尊严和自觉的权利的第一步,就是先让穷人们可以来麻烦你,可以用他们的困难来打搅你,而你愿意分担他们的痛苦。这就是从“让自己有受牵连的勇气”开始。

第二步,在有了受牵连的勇气后,再往前走一步。你关注的是什么?你面对穷人,你愿意奉献自己,但在方法上,你关注什么呢?关注的是家庭,若瑟神父说,“家庭是最佳的圣地”。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方法论。但从西方现代性的观念来看,不是这样的;既然贫困是社会问题,社会的元素是个人,那么消除贫困也面对个人。而若瑟神父要回到家庭去,要在家庭中体现爱,在家庭中来完成人对人的庇护和关爱,因为最弱势的人抱团取暖的第一个群体就是家庭。这是若瑟神父基于血缘和人性的观察,也是他为第四世界建立的方法论。

第三步,在关注家庭中,他又提出一个具体的方法,那就是要求志愿者记录赤贫者的每一句话。他说:“聆听并记录破碎的历史:不泼冷水,不是问询,不打断,不训话……只有分享和参与。”记录是他的方法,而这个方法的背后是他的追求。他的追求是什么?对于每一个志愿者来说,首先需要有对赤贫者的尊重,记录的方法就是尊重的方法;对于每一个赤贫者来说,需要在恢复尊严中恢复自信和勇气,被记录的方法就是恢复尊严的方法;而对于我们所有人来说,现在的“历史缺失了穷人的纪载,不了解他们,我们也不了解自己的历史”,记录的方法又是完成完整的历史记忆的方法。

若瑟神父的方法论走到第三步,已经从个体走向了整体。反赤贫运动,要重建受辱者的尊严,要恢复穷人的记忆,要修补缺失了穷人的记载的破碎的历史。这就必然导出他的社会政策考虑,那就是“最穷的人最优先!”这就走到了他的方法论的第四步。

“最穷的人最优先”,这在哲学上有什么意义?我们知道,人类在文明起源的时候,有一个时代,大概在公元前八百年到公元前二百年,这个时代被称为轴心时代(Axial Age)。在轴心时代,古希腊太阳神的神庙的入口处刻着一句话: “人啊,认识你自己。”那是在公元前八世纪。而在公元前七百五十年的时候——根据现有出土文物考证,最早版本的《道德经》是在公元前七百五十年——有“自知者明”这句话。这两句话是一样的意思。公元前八世纪的时候,东西方的思想家在互相不知道的情况下,说出了同样的关切。

但是,今天呢?今天的基督徒,今天的佛教徒,今天的中国人,互相都知道彼此的存在啊。在轴心时代,不同地区的人们用不同的方式回答短暂的人生如何超越时空面向永恒的问题,形成了不同的文明;在新轴心时代,我们可以说,不同文明的人要共同超越自己,以人类整体的形式来回答我们从哪里来、要往哪里去的问题。而如果我们站在人类整体上思考,我们就有理由说,一只羊的迷失就是一群羊的迷失,一批人没有尊严就是全人类没有尊严,因为我们这时候不是追求个别的人或是一部份的人实现超越,而是要追求人类的超越。那么,“最穷的人最优先”,就是因为这一只迷失的羊,这一批没有尊严的人,就是全人类的集结点;全人类唯有集结在这个点上,才能面向永恒。END

欢迎扫描海报二维码报名平行论坛

分享第四世界国际运动的疫中反思与行动

交流时间

爱德传一基金 发起了一个读者讨论欢迎分享你所在的公益慈善组织的思想逻辑和方法论,以及对相关议题进行讨论。

– 公益同人共建共享的思想交流平台 –
文章已于2020-11-17修改

编辑:涂才婷socialworkweekly.cn

赞(0) 打赏
转载请注明出处:社工周刊 » 读后不妨也思考:你所在公益慈善组织的思想逻辑和方法论是什么?它们是什么关系? | 国际案例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

非常感谢你的打赏,我们将继续给力更多优质内容,让我们一起创建更加美好的网络世界!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