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CIAL WORK WEEKLY
你不是唯一 跌撞中成长!

社会工作视角下构建社区“党建促N+模式”——社区营造中的党建与居民参与相结合

社会工作视角下构建社区“党建促N+模式”——社区营造中的党建与居民参与相结合


作者:吴亭洁

一、背景介绍

基本资料

服务社区:海桐社区

地址:深圳市盐田区盐田街道海桐社区

(二)社区背景资料

1、海桐社区概况

海桐社区成立于2016年,社区现有登记在册的常住人口11451人(含建筑工人3000余人),其中户籍人口5517人,非户籍人口5934人。常住居民人数5000左右,在常住人口中,以儿童和长者居多,占了社区人口较大比重。其中,60岁以上的老人有1235人,14岁以下的儿童青少年有1106人,小型超市、小型菜市及商业门店共63家,6家家企事业单位,8个党支部。服务对象的特点直接决定社会工作者的工作方法,针对以上人口结构特点,社会工作者紧密结合海桐社区“新社区、新邻里、新生活”的特点,探索构建党建促N+模式,目的就是要以党建为引领,以邻里建设为抓手,把老人和小孩作为重点服务对象,推动形成“以德为邻、与邻为善,以邻为亲、与邻为伴”的良好邻里关系,着力让社区的邻里从陌生到熟悉再到融洽,让居民从被动参与社区活动到主动参与社区治理,使社区的老人舒心、小孩开心、年轻人放心,共同营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

2、社区呈现的问题

(1)社区内交通拥堵,需改善。海桐社区作为一个纯居民类型的社区,并且处于两大高速的重要路段,来往货柜车较多,货柜车乱停放给居民生活带来一定的困扰,急需改善。

(2)社区文化生活单调,活动场地少,闲暇生活活动内容不丰富。社区内的居民活动场地范围较窄,一般活动场地限于附近公园、小广场,平时没有太多时间到其他地方活动。大部分居民的闲暇活动只有打牌,打麻将,看电视、上网及逛街等,需要组织相关的康乐活动。

(3)居民之间连接较为薄弱,需加强社区融合。社会工作者调查统计发现2017年社区开展活动月40场,每场参与人数月10-15人;2018年社区开展活动141场,每场活动参与人次约为15-20人,社区整体参与度较低。鉴于该社区大部分群体都是来深建设者,方言与普通话存在差异,有些人在沟通方面存在一些问题,邻里之间并不熟悉。中心可以开展普通话学习班、适应性小组、老乡会、茶话会、情趣性的康娱活动,帮助来深建设者及早融入社区,丰富生活。

二、需求分析

(一)政策分析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保障和改善民生,要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坚守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预期,完善公共服务体系,保障居民基本生活,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为深入贯彻十九大提出的“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盐田区下发了一系列打造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的相关规定,盐田街道也做出了创建特色社区的要求。

从国家到地方,基层治理、服务居民、走好“最后一公里”越来越受到重视,社工在社区党委的领导下,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服务原则,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运用社会工作服务专业手法改善民生,解决社会问题,促进社会正向发展。

(二)需求分析

通过需求调研、服务遴选得出结论:

1、按需求重要程度排序,前五的是:为老养老服务、儿童青少年服务、妇女及家庭服务、来深建设者服务、志愿者(义工)服务。由此可见社区五大类人群仍然是重点服务对象。

2、按活动需求频次比重,亲子活动、电影赏析、健康养生、医疗相关服务、歌舞类比重过半,第二课堂培训、寒暑期服务 、手工、棋牌、声乐、语言、心理健康类比重超过三分之一。由此可见社区居明需要更多的技能学习、文娱活动、身心健康服务,深层次的体现了居民对社区融合、邻里和谐的期望。

(三)资源分析

1、社区党委重视基层党建和民生服务,为项目提供了必要的辖区资源和人力资源支持以及场地支持。

2、民生微实事作为助推民生服务的重要抓手为项目提供了必备的经费保障。

(四)介入思路

(五)理论与方法

在社区党委的引领下,以社区营造为理论模型,充分发挥、利用社区“人、文、地、景、产”进行社区营造,针对不同种类的社区议题,孵化社会组织、培育发展社区团体,推动系统化服务形成,保证服务的可持续发展,充分发挥专业社工服务的使能者、教育者和中介者的角色。

三、服务目标

“构建党建促N+模式,推动‘新社区、新邻里、新生活’建设”

1、党带邻里学,营造良好学习氛围

2、党添邻里乐,丰富居民业余生活

3、党增邻里情,构建新时代“熟人社会”

服务对象及参与人数:海桐社区居民,以老人、妇女、儿童青少年、志愿者为主的群体3万余人次。

四、服务实施

(一)服务计划

1、党带邻里学,营造良好学习氛围。

由社区党委牵头,社会工作者创办了“学生第二课堂”“社区银龄学社”“社区家庭学校”等三个学习课堂,组织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传统文化教育、道德教育、兴趣培养等教育培训活动,倡导健康向上的积极生活态度,丰富社区居民日常精神文化生活。特别是针对老人较多的特点,开展了“老有所学”计划,发挥社区老干部、老党员带头作用,广泛发动社区老年人和老年志愿者,积极开展各类文艺、文化、体育、健康、养身等课堂,丰富老年人日常精神文化生活,倡导健康向上的积极生活态度。

2、党添邻里乐,丰富居民业余生活。

社会工作者统筹利用各方资源,特色化开展节日庆典活动,多元化开展社区邻里文化节、社区艺术节活动,常态化开展社区趣味运动会、社区棋牌、书画比赛、家庭才艺大PK、美食分享会、社区书画作品展等文体活动,不断丰富社区居民业余文化生活,推进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深度融合。特别是在寒暑假期间,社会工作者针对辖区儿童青少年群体庞大的特点,周一至周五开展暑期夏令营或寒假科教月,周末开展亲子家庭活动,减轻家庭假期照顾小孩的压力。

3、党增邻里情,构建新时代“熟人社会”。

海桐多数都是新入住的居民,彼此之间的连接较为薄弱。为此,社会工作者建议社区党委通过党员居民结对帮扶、社工义工亲情陪伴等形式,组织开展党员邻里关爱送温暖活动,为社区老年人、复退军人、优抚、残疾人、单亲家庭、独居家庭、低保家庭、重大疾病等弱势群体提供主动关爱、精准关爱,为弱势群体提供实实在在的帮助。社区党委在全街道率先成立社区邻里互助会,社会工作者定期举办社区茶话会,以“亲情友情邻里情”为主线,开辟心灵驿站、幸福中转站、艺术治疗工作坊等活动场所,开展暑期课堂、单身派对、妈妈帮、老年之友等主题活动,帮助居民处理好邻里、夫妻和婆媳关系,消除邻里间“门与门相对,心与心相离”的疏离感,构建“相识、相知、相亲、相聚”的新型邻里关系,拉近了居民彼此之间的联系,社区的凝聚力越来越强,居民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也日益增强。

(二)服务内容

围绕“构建党建促N+模式”,推动“新社区、新邻里、新生活”建设,培养“好邻居”、“好长者”、“好少年”,以“红”为魂,以“好”为形开展系列化、项目化服务10个,其中党建服务项目2个,各领域服务项目8个。

服务主题(一)营造社区党建环境,党增邻里情,构建新时代“熟人社会”
服务内容1、“馨海桐 馨家园”睦邻友好计划:推动形成“以德为邻、与邻为善,以邻为亲、与邻为伴”的良好邻里关系,挖掘或培养好邻居典范。2、创新“红色文化”筑就精神高地:培育“红色文化”的基因传承,酝酿“红色文化”的社区环境,开展一系列专业的文艺培训,打造“红色文化”的精品力作,创造多个文艺作品,包含歌唱、舞蹈、舞台剧等多种形式。
服务主题(二)党带邻里学,营造良好学习氛围。
服务内容老年人领域:“夕阳有情”之好长者缤纷国学艺术堂妇女及家庭领域:0-3岁亲子早教服务计划儿童青少年领域:“桐心艺术,放飞梦想”少儿第二课堂、绚丽海桐艺术课堂
服务主题(三)党添邻里乐,丰富居民业余生活
服务内容1、老年人领域:海桐社区“岁月流金计划”。以社区老党员、老退伍军人为引领力量,使党的光辉思想在社区中得到传承和发扬为目的,定期组织开展座谈会、在党建书吧开展读书沙龙,感受新中国的美好;以社区老年人发挥光热,参与社区活动,实现老有所为、老有所乐为目的,为老协进行文艺团体孵化、举办集体生日会、开展荔枝节活动、纪念毛主席诞辰127周年活动等。2、妇女及家庭领域:妈妈之友计划。开展女性有氧健身操,吸引青年居民参与,组建妈妈之友群体,相互支持、相互帮助、交流生活经验,搭建社区妈妈支持平台。3、儿童青少年领域:“守孝道、重亲恩”之好学生缤纷国学艺术堂4、志愿者领域:“桐心协力”海桐社区志愿者队伍建设

五、评估总结

(一)服务成效评估:以党建引领,推进居民参与社区营造

1、推动社区营造纳入基层治理

当前进行的社区营造活动,主要是由外部力量推动,具体来说是在社区党委的指导下,由社会组织和机构以项目化的方式所开展的。由于社区营造属于新事物,前期的这种由外向内的推进方式是有合理性的。海桐社区内发性的特点及社区本身应具备进行营造的动力。

党委采纳社会工作者建议,将社区营造纳入社区基层治理当中,意味着在基层治理体系中给社区营造一席之地,可以稳定地、长期地将这种模式推行下去,融入到基层社区的建设。在党群服务中心为社会组织设置专门办公室,有社会工作者监管并负责进行社会组织孵化,于是社会工作者将社会组织及专业人士吸纳进来。社会组织办公室的建立可以使得社区营造有更为明确的领导部门,成为社区自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提升其影响力,使其成为当前基层社区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这可以从制度上保证社区营造能够持续、长久地开展下去,也就是对其身份进行“合法化”。这也为居民的参与提供了制度上的平台保证。

2、多样化宣传提高知名度和辐射范围

通过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进行宣传报道百余次,对营造进行经常性、专业性的宣传报道,形成了社区营造氛围,提高社区营造的知名度及辐射范围。

3、分类别提高社区居民参与程度

  在社区当中,不同类别的居民群体在参与动力以及动力水平上是不相同的。这就要求在居民参与的动力上分门别类,扬长避短。对资源的使用更有针对性、更有效率。

通过分析社区居民职业、交往水平、婚姻、是否有子女等因素与社区营造的参与动力的显著相关性。2019年在社会工作者的建议与合作下,社区党委委托社区服务站开展了16余万元社区党建服务项目2个;在社会工作者团队的指导与帮助下,社会组织成功创投并开展了60余万元,4大类群体服务项目8个。科学合理地进行营造规划,安排相应的活动,提高社区营造的水平。

如红色文化服务。一是培育“红色文化”的基因传承:建立一支20-30人的专业的文艺队伍;二是酝酿“红色文化”的社区环境:开展一系列专业的文艺培训90余场;三是打造“红色文化”的精品力作:创造15个文艺作品,包含歌唱、舞蹈、舞台剧等多种形式。在社区举办“我从红色中走来”——庆祝建国70周年等文艺演出;参与社区、街道、区、市各级的展演、比赛,将“红色文化”通过海桐社区艺术团队进行宣扬。

如老年人服务。一是以社区老党员、老退伍军人为引领力量,使党的光辉思想在社区中得到传承和发扬为目的,组织骨干成员,定期开展座谈会,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习近平重要思想等,观看影视资料,促进交流,感受党的光辉岁月;组织老党员、老退伍军人,定期在党建书吧开展读书沙龙,感受新中国的美好。二是以社区老年人发挥光热,参与社区活动,实现老有所为、老有所乐为目的,开展二个国画、衍纸系列学习班活动,创作“红色文化”作品,让红色思想和正能量传递到社区和家庭,为老协进行文艺团体孵化、举办集体生日会、开展荔枝节活动、纪念毛主席诞辰127周年活动等。

如志愿者服务。针对社区志愿者服务领域开展专业的志愿者培训、宣传招募、素质拓展、服务实施策划督导等100余场,志愿者队伍从69人壮大至224人,从一支服务队发展为各领域小分队4支。弘扬宣传志愿服务正能量、推动社区志愿者队伍规范化管理及能力提升,引导和带领社区志愿者组建规范化、专业化的志愿服务体系。

如儿童青少年服务。一是开展国画、绘画、木创艺术的培训学习活动60余场,在活动过程中结合“守孝道、报亲恩”传统伦理教育,以典故、传记、演讲等学习、分享方式进行,在创作过程中融入思想教育并向居民展现作品和作品的文化内涵,在学习文化艺术过程中真正融汇“爱、孝、恩”家庭和亲的思想品德。二是开展武术、跆拳道、古筝、吉它、葫芦丝等培训课程120余场,弘扬中华民族文化艺术,提升素质,陶冶情操;加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意识。

如睦邻友好服务。一是通过第二课堂,丰富儿童青少年的社区生活,培养兴趣爱好;二是通过社区家庭学校,增强亲子之间的沟通,促进家庭成员之间的信任关系;三是通过发挥党员带头引领作用,营造社区友好互助的社区氛围;四是,通过组织社区主要人群成立社区团体,开展文体活动,加深邻里间的感情。挖掘、培养了好邻居典范5个。

4、发挥社会组织的带动促进作用

在社区营造当中,专业的社会团体是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协会组织、文艺队伍、培训机构等。根据社区实际情况,社会工作者对于“人”、“文”、“景”的侧重较多。培养社区居民的参与在社会工作者组织的社区营造活动中所占的比重尤其突出。因此,在目前海桐社区营造的初级阶段,适当地培育或引入社会组织,对于提高居民对社区营造的理解以及其参与水平,是有很大的用处的。

有利于后期形成丰富的地方文化资源,为后期成立起相应的专业水平、凝聚力较高民间组织奠定基础。在社区营造中,社会工作者积极地以这些组织为依托,号召居民进行参与。同时,这些组织对传统文化的保育、甚至社区经济的发展都有积极的影响,所以这又可以把社区“人”、“文”与“景”结合了起来。

5、广泛调动资源推动社区参与

在社区营造中,需要通过资源去发起、推动、吸引居民进行参与。如资金、专业人员的投入,在物质回报、技能提升方面对社区居民产生吸引,从而推动他们参与。对于海桐社区而言,尽可能的获得更多的资源,对于提高居民参与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利用社区项目创投带来的资金,已有的场地、设施,为居民参与社区营造服务。

社区党委大力支持,认可社会工作者社区营造视角,大力投入民生微实事资金到公共服务项目中来。这种项目资助的形式不仅为社区公共项目提供了资金的支持,也提供了专业支持。对于社区团体和社会组织来说,积极申报这些项目,可以获得资金、技术等方面的支持,对于社区和社会工作者来说,推动社区营造的开展以及居民的参与,都有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二)服务创新及亮点

社区营造中党建与居民参与相结合构建党促N+模式,有着一定的独特性。

一是切实发挥了社区党委的领导核心作用。坚持党的领导,充分发挥党群服务中心政治中心、文化中心、服务中心的作用,完善社区党委领导下的居民自治机制,民主协调机制、群团带动机制、社会参与机制,以党建带动多种社会组织建设,使其成为党组织联系居民的得力助手。

二是密切了党委与社会组织的血肉联系。社会工作者带领社会组织开展活动内容实实在在,不走形式,将工作做到居民心中去、服务到居民心坎里,使居民在心理上认同社会工作者所做的服务,从而更好推动社区各项工作的开展。

三是要以党建引领社区治理和社区服务。在社区党委的统筹带领下,发挥社区组织、社会团体的作用,借助社会工作者的力量大力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做到开放时间延长化,确保党群服务有时间、有内容。

四是推进了供给主体和供给方式多样化。协助社区党委用好民生微实事政策的每一笔经费,让居民从一桩桩一件件实事中获得实惠;充分发挥第三方服务机构的专业职能,他们有充分的时间和精力,此外积极吸纳了社会爱心团体、企业、培训机构等社会公益服务;构建了以基本公共服务为基础、社会工作专业化服务为依托、志愿互助性服务为补充的社区服务雏形。

(三)专业反思

1、保障社区营造成效的可持续性,落实资金链

社区营造是一项长期的活动,以项目的形式开展有一定期限性,项目结束之后社区营造怎么办?如何继续?所以如何设法将社区营造坚持下去,逐步提高居民的参与水平,将社区营造的基础打的扎实、深厚。这是必须要正视的问题。不能依赖现有的民生微实事资金支持,必须要拓宽项目创投以及支援连接的渠道,如纳入社区年度财政预算、发动社会组织自己造血、积极参与各类基金会的项目创投、入选各种项目库等。

2、要重视对于社区营造中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社区是人们生活重要的场所,社区营造对于居民的各方面都会产生很重要的意义。所以要重视对于社区的营造,从社会发展的角度而言,居民对于居住环境的认同都是存在差异的,所以社会工作者要能够吸收和引进全新的概念,开拓全新的工作模式,在吸收和引入社区营造理念的基础上,避免出现生搬硬套的现象,让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

3、注意社区营造的工作方法选择

首先,选择由浅入深的社区营造方式,从表面层次朝着核心层次发展,例如在社区妇女儿童问题解决上,可以通过妈妈之友小组或工作坊等形式让妇女空余的生活得到充实,以此为媒介吸引服务对象参与,社会工作者需要挖掘其存在的潜能,进而深入到儿童、家庭或亲子问题中去。

其次,社区营造需要吸取其他先进地区的成功经验来发挥出本社区特点,所以还要建立起社区营造的概念,例如社会工作者可以通过团体活动来聚合某一类成员,并且让其积极性得到调动,通过挖掘团队的领袖作用来发挥出资源协调的优势,联系社会资源、社区内部资源为这一团体创造更多的机会,从而形成相应的资金流动、服务模式,强化社区向心力、荣誉感等。

社区营造的主体是居住在社区内的所有居民,主体的发展状况让社区整体受到影响,所以只有引导全体居民积极参与其中,才能够促进社区营造工作的顺利进行。

作者:吴亭洁

深圳市盐田区海云社会工作服务社,盐田区唯一一家5A社工服务机构。

编辑:陈怡然 socialworkweekly.cn

赞(0) 打赏
转载请注明出处:社工周刊 » 社会工作视角下构建社区“党建促N+模式”——社区营造中的党建与居民参与相结合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

非常感谢你的打赏,我们将继续给力更多优质内容,让我们一起创建更加美好的网络世界!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