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CIAL WORK WEEKLY
你不是唯一 跌撞中成长!

如何激发特定群体的社区共同体意识?

 推荐 | 社工客(ID:shegongke)

    作者 | 闫加伟

    来源 | 社邻家(ID:SheLinkJia)

导  言

经常参加一些座谈会,或者讲课之后、做项目督导时,很多社会组织、社区工作者经常问到这样的问题:如何激发特定群体的社区共同体意识?

比如,这个社区老年人参与的特别多,那么怎么样让年轻人也能关注社区,支持社区?再比如,有的社区,租房子的租客特别多,而他们的社区意识特别淡薄,如何激发这些外来创业务工租房者的社区意识?

这些问题我归结为“激发特定群体的社区共同体意识”。今天想通过分析一个案例来回答这个问题。

浦东新区金杨新村街道东方知音苑小区,有一个项目叫“老漂驿站”,项目开展了两年多,已经把社区里面数百位老人激发出来。这些老人有一个共同的称号叫“老漂一族”:他离开家乡,在上海帮着他们的孩子带孩子,在这里实在住不惯了,待一段时间就回家住一段时间,再到这边来再住一段时间,像候鸟一样,称他们为“老漂一族”。

“老漂一族”在上海这个城市里特别孤独,语言不通,社区也不熟悉。孩子下班回家,终于可以找他们聊天的时候,又怕孩子工作累,可能说不上几句话,所以更觉得孤独。

居委会把“老漂一族”归结为四个特征:第一个是到居委会来的机会几乎为零,除了办居住证等之外。第二是从来不参加居委的各种活动。第三是走在小区里面,表情冷冷的,总有心事的感觉。第四是除了上课下课接送孩子之外,一般见不到他们。

金杨新村街道东方知音居委会在金杨社区基金会的支持之下,开展了“老漂驿站”项目,将这样的一批人“喊”出来,聚起来,把他们的兴趣、爱好、资源挖掘出来,使他们积极参与到社区活动之中,进一步扭转了他们“把这个社区当成候鸟迁徙地,而不是家”的想法,激发了他们对于这个社区的认同感,应该说在这样一个特定群体里培养了社区共同体意识。

这个案例对我触动也特别大,我们来分析一下金杨新村街道“老漂驿站”项目是怎样做的?

1.找到痛点

这个痛点就是社区的痛点,在这个社区里面有这么一批人,是一群沉默的被忽视的群体,社区融入度特别低,社区的认同感也是特别低,这样一批人的心理状况,包括身体状况都可能因为孤独而不好了。这就是痛点,这个痛点就是这么一个群体,就是“老漂一族”,社区找到了这么一个痛点。

2.深入调研

调研结果发现,这一个群体身上有六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个就是各种生活的不习惯;

第二是孤独,在上海没有亲戚朋友;

第三,各类福利政策享受不到,感觉到挺失落的,社区里其他老人出去旅游去了,他们享受不到;

第四是与子女及第三代的隔阂,即使在家里其实也说不上什么话,也不好意思去打搅他们;

第五是老夫妻两地分居,内心痛苦;

第六是因漂带来了各种心理问题,他们在社区里都比较冷漠,感觉挺难相处,这就是调研的结果。

3.建立社群

针对这样一个群体,东方知音居委的党总支吹响了寻找老漂的号角,他们贴出了一个寻人启事,这个寻人启事,特别感人,我看了后感动得差点流泪。寻人启事说:

小时候妈妈总说妈妈在哪,家就在哪!

长大了,父母也老了,儿女说,我们在哪,父母就在哪。

可是又有多少人能体会父母的这种漂泊孤独,没有熟悉的亲人,也没有可说说心里话的老朋友,父母好想跟晚归的儿女聊聊天,可是看着儿女一天忙碌,回家疲惫的模样,看着他们不耐烦的表情,憋了一天的话又咽了回去,明天又开始了“学校、菜场、家里”循环的生活,生活似乎一直画着圆,不知不觉成了老宅男、老宅女。

我们要找的就是你们!

为了儿女的幸福和安定,背井离乡,漂泊在上海的老漂们。

寻人启事就贴遍了社区,感动了很多“老漂一族”,他们从小区的四面八方赶来报名。看看有多少人报名,一下子就吸引了70多人。社区里有同感的老人还真的是不少。

然后把这些人召集到一起,第一次的破冰现场,很多老人泪流满面,十分难忘,这些老人感动,推进项目的社工也特别感动。“老漂驿站”的社群就建立了。

4.开展项目

所以在后面的社群建立之后,根据问题导向,需求导向,然后进入到了第四个阶段,就是开展项目,提供服务,统称为“老漂驿站”自治项目。

包括语言关项目,办“知音老漂课堂”,教给这些老漂们学上海话,学完之后,每次都要根据反馈,调整课程难度。

针对他们的生活难关,有一些熟悉周边社区的志愿者,带着他们去看周边的菜场、银行、医院。

针对他们的兴趣,开展了像手工课,外出旅游,篮球赛等活动。

针对他们的情感关,他们以前经常宅在家里,组织了包饺子,包括为一些单身老人组织相亲活动。

针对夫妻之间的理解,开展了这种心理沙龙,“爱要大声说出来”这样的活动。

通过这样的活动,“老漂一族”就爱上了这个驿站,因为有了熟人,有了社交关系,有了社群,他们对社区的认同度更加深化。

在此基础上,通过各种各样的活动,一些骨干就浮现出来,所以进入第五个阶段,发掘达人。

5.发掘达人

这些能干的骨干,有的组织能力强的,有的有吹拉弹唱能力,他们在居委会支持下,成立了一个“老漂班委会”,进行了自治、共治。

6.成立自组织

有了骨干之后,老漂驿站就进入到第六个阶段:成立自组织,成立了“老漂驿站志愿队”,这个志愿队开始反哺社区,为社区提供了文明楼道、社区清洁、文艺表演等服务,组织各类活动,同时他们也成了新老漂的动员者,吸引他们加入。

“老漂一族”的小社群、自组织变得越来越大,活动也越来越规范,真正的实现了一个自主和自治。

通过这样一个案例,我们发现,激发特定群体的社区共同体意识有六个步骤:第一找到痛点,第二深入调研,第三建立社群,第四提供服务,第五发掘达人,第六成立自组织。

其中的关键之处,要让特定群体的需求得到尊重,让他们的能力得到激发,活动能够自治,组织实现自主,资源实现共享。

那么通过这样的深度融合,他们参与社区的积极性得到了很大的提升,社区共同体意识在他们身上已经形成了。

你可能对这些文章感兴趣:

北京大栅栏街道社区营造经验分享

江维:社区营造是打通社区“任督二脉”的绝招

社区治理,何以“专业化”?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社工客平台立场。

小客说:

你对激发特定群体的社区共同体意识有什么经验?欢迎在评论区分享~

社工客投稿邮箱:sgke123@163.com

小客微信:shegongke2014

编辑:吴贤亮socialworkweekly.cn

赞(0) 打赏
转载请注明出处:社工周刊 » 如何激发特定群体的社区共同体意识?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

非常感谢你的打赏,我们将继续给力更多优质内容,让我们一起创建更加美好的网络世界!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