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CIAL WORK WEEKLY
你不是唯一 跌撞中成长!

国仁乡建论坛:以生态社会企业,促乡村全面振兴

编/者/按

2019年3月15-17日,由西南大学中国乡村建设学院主办的“生态转型与社会企业工作坊”在重庆市北碚区举行。本次工作坊由重庆爱故乡文化传播中心、国仁乡建社企联盟承办,国仁城乡(北京)科技发展中心、北京爱故乡文化发展中心、北京共仁公益基金会、智惠乡村志愿服务中心协办。

工作坊旨在对当前生态文明转型背景下,从事乡村发展与服务工作的不同类型社会企业进行交流,探析中国社会企业创新的内在机理。来自北京、上海、重庆、云南、山西、安徽、河南、湖南、福建、广东等不同省市的基层社企实践者与研究者四十余人参加了此次工作坊。

此次工作坊在绿荫掩映的重庆市北碚区苓茏苑举行,这里曾经是中国社会企业家先驱卢作孚先生创办的实验农场。在这样一个特殊的地方举行此次工作坊,一方面体现了承继本土社会企业历史文化传统的立意,另一方面也体现出生态的、多元社会参与的生态社会企业探索初衷。

本次工作坊为期三天,内容包括了对社会企业的理论与政策探讨,当代三种不同形态的乡建社会企业实践案例分享,以及近代社会企业家张謇、卢作孚的历史借鉴。

1理论探讨

在理论探索方面,著名“三农问题”专家、西南大学中国乡村建设学院执行院长温铁军教授回顾了乡建20年、特别是2008年以来以北京小毛驴市民农园为代表的乡建生态社会企业的探索历程,它们构建了乡建可持续的重要基础。他认为,世界范围内的社企实践,无论是民国的张謇、卢作孚,解放后的供销社、公私合营,还是西班牙的蒙德拉贡合作社、以色列的基布兹、日韩台的综合农协,这些不同阶段不同形式的社企,本质上都是“生于忧患!长于忧患!”,是在复杂的内忧外患环境中成长起来的。

他说,社企没有固定模式,所有不以追求利益最大化为目标,有利于社会、生态利益,能体现生态文明和生产、生活、生态“三生共生”的实践组织形态就都是社会企业!

同时,四川省成都市民政局机关党委书记、成都市社会工作协会副会长江维做了专题发言。成都,中国大陆地区首个由政府牵头开展幷推动社会企业发展的城市,发布了《成都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培育社会企业促进社区发展治理的意见》(成办函〔2018〕61号)等系列文件。江老师回顾了成都市从设立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2007年启动)到社区治理(2007-2016)、社区营造(2016-2018)再到培育社会企业(2018年—至今)的发展历程。

她认为,社会企业无论如何展现,始终不会脱离“公益为本,商业为表”,这是基本共识。社会企业首先是一家企业,应符合社会企业家精神;必须有自己的社会使命,以创造性解决社会问题为首要目标且不漂移;必须有自己的核心产品与服务;成果应该是清晰的、可测量的;利润分配方面,有分红限制,要求收益回流公益。总之,社区社会企业的核心是资本的非营利性与经济的民主化,坚持“非营利、 按劳分配、管理自治、民主决策” 的社会经济原则。

2实践案例分享

实践案例分享分为三个板块,分别为“市民下乡与生态创业”、“综合合作组织创新与低成本乡村治理”、“集体经济组织与产业振兴”代表社会企业的三种维度和实践形态。

市民下乡与生态创业

在中央2007年提出生态文明发展理念和2008年提出“两型农业”目标之际,乡建团队率先创办了第一个生态化的社会企业“小毛驴市民农园”,一方面让农业回归社会和生态,倡导对地球、人类文化与价值的关怀;另一方面鼓励乡建志愿者进城、市民下乡与农民联合创业,构建城乡融合的桥梁。现在,这种市民参与生态农业的形式已经遍地开花。

第一组社企实践案例由上海城市微田园负责人袁清华主持,来自广东的沃土工坊、福建的滋农游学、云南的蓝续绿色文化发展中心,分别带来了生态农业、文化农旅、社区传统手工艺活化的鲜活案例。

沃土可持续农业发展中心负责人彭月丽介绍了沃土工坊团队在建立健康可持续的食物体系方面的探索。经过十年的努力,沃土工坊遵循社区支持农业的理念,从起初一个小仓库到如今上万名会员,帮助城市消费者和偏远地区的生态小农户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目前已成为国内最大的小农生态农产品销售平台之一,并形成了沃土工坊(可持续食物体系流通平台)、沃土可持续农业发展中心(可持续农业技术研发与传播)和沃土农耕学校(培育综合性新农人)三位一体、商业与公益相互培力的综合性社会企业

彭月丽说,沃土是生长型的社会企业,在遇到问题解决问题中成长。社企的魅力,在于找回社会内生的力量,解决社会问题;在于激活个体生命的觉醒,找到自己最想做的事情并把它做好,活出自己想要的幸福状态。

滋农游学是一家推动乡土自然教育创新的社会企业。总经理张琪2008年汶川地震开始从事乡建工作,在遭遇公益项目资金中断后,为了探索自我造血的能力,借助“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双创环境,于2014年成立了滋农游学,打造分享乡村高品质自然文化生活的平台。目前已形成包括滋农游学、滋农小院、滋农乡旅和汇贤公益的可持续乡村旅游的社企模式。截至目前,逐步开发运营1个3A级乡村旅游景区、3个民宿项目和15条研学路线,也从乡村游学内容的提供者向乡村资产的托管运营者转型升级。张琪认为,作为一个乡村社会企业,要处理好与商业资本的关系。

云南大理蓝续绿色文化中心创始人张翰敏(小白)分享到,2012年末她返乡,与爱人一起开办了“蓝续”,用绿色、创新的理念,创新白族古法扎染传统工艺,让手艺说话,让技艺形成生产力。具体包括以扎染为主的在地文化体验、独具创意的扎染物件制作及市场销售、挖掘再造白族历史文化资源、开设社区学堂和形成薄技在民艺共同体。小白说,她做蓝续,是为了传承本地的文化,重建美好的生活,追求内心的满足。她一直在做减法,以不失本真。蓝续强调公平贸易,其经营收益,除了开拓业务、扩大经营,更重视员工的培训,并将10%的利润回馈社区(社区学堂),促进本地人的参与。她也重视扎染技术改进,通过发展植物染减少对环境的污染。“怀大爱,做小事,守本分,能坚持”,这是她对自己及蓝续团队的期许。

点评

云南古秾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创始人邹长斌、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周立对上述三个案例分别作了点评。

邹长斌认为,我们要从个性、理念、模式、方法、困难(问题)等角度去分析这三个案例的异同。我们的共性,是我们都很有个性。当今社会对商人的理解是错的,忘掉了商人应该服务于社会的本份。乡村建设是一个生态的系统的建设,如何构建商业的生态、社会的生态、环境的生态,是我们一生的命题。

周立用“点石成金”四个字赞扬了社会企业家推动时代进步的作用。一般商业企业,以获取最大利润为目的,凌驾于社会和生态之上,将优质资源、土地、劳动力吸纳到市场中,但却不反馈于社会和生态,双重脱嵌,造成不可持续;我们现在所提倡的社会企业,以解决社会现实问题为目标,将市场回嵌于社会良性发展中,这是2.0版的社会企业;今天我们提出一个3.0版的社会企业,即在市场回嵌社会的基础上,再回嵌于生态可持续中,这叫生态社会企业。“将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正是现场各位生态社会企业家的用武之地。他用图表为我们勾勒了商业企业和社会企业的各自特点和运作形态。

综合合作组织创新与低成本乡村治理

中国在2007年通过了《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现在已经有超过200万个合作社。合作社制度是弱势群体利用合作的力量增强竞争力,在市场经济获取生产和发展权利的一种经济组织类型。合作社与社会企业的理念是共通的,都致力于发挥社会功能以平衡市场与政府在双失灵情况下出现的社会问题。

第二组社企实践案例由河南爱故乡工作站负责人魏丰收主持,山西永济蒲韩联合社、河南兰考南马庄合作社、安徽阜阳南塘合作社,这三个由农民为主体、已有十多年发展历程的合作社,带来了非常接地气的乡村社会企业经验。

山西永济蒲韩联合社理事长郑冰分享到,自1998年开始,从农技培训、带领农村妇女跳广场舞起步,经过20年的奋斗,蒲韩乡村成长为一个横跨蒲州、 韩阳两个乡镇,服务3865户农村社员、8127户城市消费社员的综合合作社,通过互助金融、统购统销、城乡互动、儿童教育、社区养老、传统手工艺等多方面内容的综合性农民合作组织,实现了经济业务与社区公共服务的内循环。一直以来,蒲韩联合社以社区生活为切入点,坚持以“服务教育再服务”为宗旨。郑冰认为,合作社不能丢掉对每一个小农户的服务,只有这样才能重建农村的市场。最适合乡村的社会企业就是合作社,它是轻资产的,是分享经济。蒲韩联合社的最新动向,是将以大数据记录、分析社员生活生产所需,以定制和规模统购形成经济联合对接市场,全方位服务于社员的日常生活。

河南兰考县谷雨农业专业合作社联合社理事长张砚斌,首先介绍了南马庄合作社近15年的发展历程,南马庄是较早在全国探索城乡互助型生态农业的试验村,“购米包地”、“购种认养”等试验都取得了较好效果。目前合作社下设有大米杂粮加工厂、信用部、供销部、植保部和豆腐豆芽加工坊。兰考县谷雨农业专业合作社联合社是兰考县包含南马庄合作社在内的20家优秀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联合体,相继在农资统购统销、农业社会化服务、资金互助、文化教育等公益服务、城乡消费合作等领域取得了开拓性成绩,成为兰考县合作社对内互通有无、合作发展,对外开拓市场、对接资源的桥梁。

安徽阜阳市南塘兴农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杨云标分享了二十年的南塘故事。合作社起步于1998年的上访维权,历经维权救村、民主治村、经济建村、文艺兴村四个阶段。目前设有老年协会、妇女文艺队、儿童图书馆、农资统购统销小组、合作社资金互助、兴农合作社便民服务中心、生态种植小组等社区活动与经营类型。2018年,南塘合作社做出了未来发展规划,将从四个方面推动合作社的发展:1,成立社区中心,推进社区服务;2,成立艺术中心,丰富乡村生活;3,成立教育中心,推进乡村人文教育;4,成立生态中心,推进生态生产、生活。最终形成南塘文化生活圈。

点评

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副院长何慧丽对三个案例进行了点评:她指出,通过这三个合作社的案例,首先我们要反思做合作社、社会企业的初心是为了提高我们的生命品质、生活品质,善待周围为我们生命提供资源和能源的一切,“尊严从来高难问,温情自在和谐中”;其次,合作社的业务,应该是为小农做经济,而合作经济的本质是生活,为了生活而生产、为了生活而消费、为了生活而生态;第三,合作社、社会企业的制度和组织创新,其本质是恢复人在天地中的作用,所以,生态农业是种养结合,专业合作迟早要走向村社、社区合作;最后,合作要积极的反省自己,归零是最好的进步,改变别人还是从自己开始的,让人震撼和感动,让生命活的精彩,才是我们农民顽强的做合作社的本质。

集体经济与产业振兴

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是强农业、美农村、富农民的重要举措,是实现乡村振兴、促进城乡融合的重要途径。乡村振兴新时期,村庄可活化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等,因其资源不可分割性、产权集体属性和文化社会属性,使新一轮生态资源价值化的过程中,只有回归集体和社会,重新调整产权结构和收益分配方式,才能多元融合性开发本土资源和本地市场,达到资本收益和社会收益的双重耦合。

第三组社企实践案例由四川成都和众文化发展中心负责人张明涛主持,陕西省袁家村与四川省明月村两个明星村庄,展示了完全不同又各自精彩的乡村集体经济与创新产业发展道路。

国家乡村旅游人才培训基地产业导师宰建伟以《袁家村启示录—-袁家村成功原因探讨》为题,从“什么是袁家村模式、袁家村成功的原因、袁家村的产业、袁家村走出去”四个方面,对袁家村如何由一个普通的“空心村”变身中国最美乡村作了精彩的案例剖析。袁家村是集体经济的典范,支撑袁家村可持续发展的两大产业,是以民俗文化和创意文化为核心的旅游产品产业链,以食品安全和健康餐饮为核心的农副产品和餐饮体验店产业链。袁家村模式的核心,是在党的领导下,用产业化让农民再组织,用组织化让农民再分配,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其超级IP(恢复关中民俗,重建乡村生活),解决了乡村如何吸引游客的问题;三产融合,解决了旅游如何做成产业的问题;股份合作,解决了村民利益如何分配的问题。

宰建伟认为,“打造农民创业平台”“农民捍卫食品安全”“袁家村来了”,彰显的都是中国农民的自信!也是以农民为主体的乡村振兴的出路所在!“在乡村振兴新时代,我们都是农民的配角!”

成都奇村文创有限公司总经理、国家乡村旅游人才培训基地产业导师陈奇分享了明月村的发展历程。2014年,她来到了成都市蒲江县明月村,带领工作组,依靠“政府搭台、文创撬动、产业支撑、公益助推”的“多元共治”发展模式和“共创共享”发展理念,探索出一条以在地村民为本,政府、新老村民、社会组织共治共创共享的乡村发展路径。

陈奇认为,明月村的发展,核心是整合了有共同价值观的伙伴跨界共创,以生命影响生命,突出了明月村生活共同体的构建,使乡村成为一个有意义和情感的生产生活场所。“一个乡村,一个花园,一种生活”,明月村,开创了乡村振兴的美育模式。

点评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周立、中国人民大学袁家村课题组负责人董筱丹对上述二个案例分别作了点评。

周立说,人事人事,有什么人做什么事,中间的机制就是“组织”,这两个案例都以集体化、组织化实现了乡村产业的振兴。同时周老师分析了村庄发展的五个维度:1、我村我素(五素-元素/资源:风水、区位、文化、历史、物产);2、我村我品(四品-产品:品质、品味、品格、品牌);3、我村我业(三业:产业、就业、创业);4、我村我家(两家:在家、回家-包括新村民回家);5、我村我根(一根:把根留住)。

董筱丹介绍了袁家村从解放后到现在的发展史,以及他们是如何通过“自组织、自治、自规则”,实现本地人与外地人和谐相处,共同在袁家村自己的土地上,进行三产化开发,实现由农民自主解决三农问题,走上共同富裕、乡村振兴之路。最后,董老师介绍了有利于缓解经济下行压力、改善城乡治理、促进农村生态资源价值实现的“三级市场”制度创新体系。

3历史经验借鉴

社会企业与本土化社区建设的历史经验板块,由西南大学卢作孚研究中心副主任周鸣鸣主持,西南大学中国乡村建设学院助理研究员杜洁分享了中国近代历史上两位重要的社会企业家——张謇与卢作孚的故事,将当代实践与历史经验联结了起来,溯本清源,让大家更明确了探索中国社会企业创新的本土历史文化之源。

“社会企业”这个概念是在西方遭遇到全球化大危机之后才逐渐作为一个新的概念提出。在清末和民初两个时代都有重大历史作用的张謇,堪称世上第一个社会企业家。张謇作为1894年参与实业救国的社会企业家,抱定“村落主义”辞官回乡,在南通创立大生公司,发起农会配合农田水利建设,形成农业增量来支持纺织业;接着兴办交通运输、银行和保险,再将一二三产综合经营的收益用于投入本地教育、文化和社会福利,先后创办了20多个企业、370多所学校,形成“实业-教育-公益”三位一体的南通自治模式。

张謇之后继往开来的是1925年在四川创办民生公司的社会企业家卢作孚,他立足北碚镇开展了近30年在地化试验,产生的所有收益都用于本地教育、科技和社会民生事业;卢作孚的一生,做的是“超赚钱的生意”“超个人的事业”。

案例总结

分享结束后,香港岭南大学博士生、国仁乡建社企联盟理事长严晓辉对上述四组案例作了精彩的点评总结。一是澄清了社企的定义,二是阐述了为什么要做社企,三是10个案例布局合理,涵盖了个人创业、农民合作、村集体经济和地区发展四种社企类型。

同时,他们有如下特点:一、经营生活,即经营自己和身边人的生活;二、有初心和本命,即在不断实践的过程中,找到人生的定位和使命,并长期坚持、随时调整,是生长出来的事业;三、社会化程度高,广泛的社会动员和社会参与,非但没有成为企业发展的负担,反而因为促进本地发展所带来的影响力,反馈到了产品销售和市场开拓上,增加了企业的收益;四、有领导力,通过个人与团队的协作,引导和奉献,实现事业的成长。当然,大家在分享时,关于困难和问题表达的不够,和政府、农民的张力,说的也不充分。

4花絮和总结

工作坊的最后,由国仁乡建社企联盟秘书长黄志友、重庆大学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潘家恩分别代表承办方和主办方作工作坊总结发言。黄志友说,从十年前小毛驴市民农园团队立志做成社会企业,到今天举办这个社企工作坊,可以说是准备了十年!这次工作坊,我们邀请的嘉宾后来都来了,充分说明社会企业的无限魅力,也预示着社会企业的春天真的来了。潘家恩则充满激情地送了七句话给工作坊的伙伴:1、认识自己,顺势而为;2、学会借力,集成创新;3、外圆内方,见招拆招;4、目中有人,回归社会;5、以人为本,以身作则;6、以德服人,以情感人;7、水滴石穿,难能可贵。

“国仁”,由三农专家温铁军于2007年提出,英文是“green ground”,意为“绿色大地”,就是要夯实国家发展的可持续基础。2018年,在温铁军教授的倡议下,由全国乡村建设领域的十多家社会企业、社会组织和乡建研究院所,联合发起了“国仁乡建社企联盟”,以传播和实践社会企业理念,壮大乡建经济,助力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此次工作坊,通过理论探讨、案例分享、以及大家多次的小组讨论,为社会企业正本清源,同时为国仁乡建社企联盟的清晰了定位和发展方向。

工作坊之余,所有营员都徜徉在苓茏苑农场的花海之中,一起散步,一起晨练,一起讨论,会后还一起参观了北碚博物馆和西南大学博物馆中国乡建百年探索展,大家在大自然中,在历史的传承中,寻找社会企业变革社会的力量。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社会企业的发展,不仅需要资本,更需要有一批具有社会情怀和经营技能的企业家和社会活动家。而振兴农村,让中国农民彻底摆脱贫穷和落后,没有一定的情怀,仅仅靠资本的力量和市场的调节,是不可能的。当前紧迫的是,无论政府还是社会,都应该支持有情怀的企业家创办社会企业,为社会企业的发育提供土壤和保障。

短短三天的工作坊,每一位参与者既是分享者也是学习者,大家在共同的交流中重新认识了乡村工作中社会企业的重要性与多元空间、重新反思了自身工作的发展空间,也一同构建了未来共同经营乡村的合作空间。大家一致认为,新时代乡村振兴的工作中,生态社会企业大有可为。

国仁乡建社企联盟发起成员向此次工作坊邀请的嘉宾和伙伴致谢。

  撰稿:黄志友、杜    洁

摄影:口    皓、陈    一

编辑:刘星宇socialworkweekly.cn

赞(0) 打赏
转载请注明出处:社工周刊 » 国仁乡建论坛:以生态社会企业,促乡村全面振兴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

非常感谢你的打赏,我们将继续给力更多优质内容,让我们一起创建更加美好的网络世界!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