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为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杨东平在“聚力乡村教育振兴——2019年中国教育创新‘20+’论坛年会”分论坛“创新型乡村学校构建”上的讲话:重新定义乡村学校。
张鑫杰说:“在很多人看来,初中未毕业出去学技术对很多农村学生来说也是很好的一条出路。但是我们并不认为十几岁的孩子仅仅有一条‘技术之旅’作为唯一的选择是值得欣慰的事情,他们本应该有更多的选择。
正路很多,除了学技术,他们在人生最美好的时光中还应该有更多选择,至少老师应该增加对每一个孩子的支持,充分挖掘每一个孩子的潜能,这也就是我常说的:在没有付出努力之前,你凭什么觉得,有些孩子就该学美容美发?”
美丽中国的的支教者意识到对“后进生”的关注,无疑是很有意义的。因为在应试教育系统中,被关注的始终只是前10%的人。
这个概念可以放大:对于许多升学无望的农村学生而言,什么是他们需要的教育?
“重新定义农村学校”这个命题,前提是重新定义农村教育,是重新定义知识、学习和学校!
对农村教育的认识,首先是现实的层面:
- 基本解决了“有学上”的问题,农村学校的硬件明显改善,“能用钱解决的问题基本都解决了。”
- 在快速城市化过程中,出现了三类农村学校:县城大班额、大规模学校,乡镇寄宿制学校、乡村的小规模学校,其问题各不相同,针对的群体也逐渐分化。
- 许多农村学校“上好学”的追求,实际上成为对城市化的应试教育的追求。
问题是,对于许多学业成就尚不达标的学校,这是否是一种合理的目标?在西部农村、尤其是民族地区,问题相当严重。多数学生没有可能进入高中、大学。那么,对于他们,义务教育的功能和责任究竟是什么?什么样的教育才是最重要的?对农村教育的认识,还需要有超越现实的层面,超越性的反思。如同一个国际组织《重新定义发展中国家的教育》的研究报告所称,许多发展中国家辍学率很高,表面的原因如上学难(路途遥远)、上学贵、上学对就业没有什么帮助等等。 寻找背后的原因,是教育和生活的严重脱节,“这种脱节在发展中国家表现得尤为明显”。发展中国家的教育规划通常采用的是着重关注数学、科学、语言和社会研究领域的西方传统教学模式。这些规划将稀缺的教育资源分配给像希腊神话、素数理论或地壳运动这样的课题,这些课题可能会提升学习者的智识水平,却和贫困儿童生活状况的改善没有多少相关性。这些孩子最终的境遇恐怕还是在家庭或邻居的农场工作,或者做点小生意。
然而,学校教育既不能教给学生管理自己稀缺资源的财商素养,也不能在创造机会、保障生存、积累财富方面给学生提供指导。此外,生理健康是稳定一个人的经济状况和生活质量的基础,但学校很少为学生提供保障生理健康所需要的各方面支持。在贫穷地区,预期寿命相对较低,不仅仅是因为医疗资源的缺乏。那些本可以采取简单措施就预防的疾病,却在贫困地区严重破坏着人们的身心健康和经济状况。其实基本健康生活习惯的指导(如洗手)就可以大幅减少这些疾病的传播。作者提出的解决方案也就顺利成章:增加那些有助于提高发展中国家学生及其家庭、社区的生存状况和身心健康的课程,并在教学过程中增加学生的参与性,做到以学生为中心,学以致用。长期以来,我们不证自明地认为提高学生分数就是教育质量。现在,需要有一场革命性的变革: “我们坚定地相信,贫困地区的学生需要的不是更多的学业方面的技能,而是能够让他们提升自己收入前景和身心健康的生活及生存技能。这些技能包括财商素养、创业技能、维持自身健康的能力以及一些管理能力,如团队合作,问题解决和项目管理的能力。”
这种模式被称之为“为生活而教”。在这种模式下,学校的教育目标从“达到一定标准测试的考试成绩”,转变为“对学生及其社区的经济和社会福祉产生积极的影响”。
教育的具体内容以及教学方法论也必须发生显著的变化。首先,创业和健康模块将是会所有小学生必修的课程内容。第二,该模式要求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 —— 学生们以小组的方式进行学习,并且学会自行去解决复杂问题以及管理项目。
这正是Vicky在哥伦比亚的“新教育”项目的核心价值:与学习者生活相关的学习内容、在实践中加以应用,以及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过程。这三者的独特结合,可以帮助学生们掌握一整套的知识、技能、态度,使他们在离开学校后,无论是去上大学还是留在乡村,他们都能取得成功。这也是面向农村学生的素质教育的内涵。
是采取新的行动的时候了!我们需要继续为提高学业成就而努力,但是要用“达标+成长”的评价取代单纯的达标;同时,迫切需要找到一种能在贫困地区带来社会和经济变革的教育方式,要开辟新的方向,实施“为生活而教”!
这并不是全新的概念。早在一个世纪前,杜威和陶行知所倡导的“生活教育” 即已开辟了这一方向。陶行知提出“来自生活的教育,依据生活而教育,为改善生活而教育”,提出生活教育的五大目标“健康的体魄、科学的头脑、艺术的兴趣、生产的技能,改造社会的精神”,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这样的原则,发明了“小先生制”等许多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今天,我们迫切需要建立农村教育、农村学校新的认知和定位。要在课程学业之外,加强农村学生非认知能力即综合素质的培养,增加口头表达、健康知识、理财教育、信息素养、团队合作、管理和领导力等方面的课程和教育。
这既需要地方政府的支持,也需要有许多教育工作者参与第一线的实验,获得经验。如果每一所师范学院都有一所这样的试点学校,那么“新农村教育”的实验就有可能开展、起来,使许多无法胜任学业的农村孩子终身受益,走向未来!
编辑:陈怡然socialworkweekly.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