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CIAL WORK WEEKLY
你不是唯一 跌撞中成长!

城市边缘温暖的火塘

来源:民政部民政专题

小朵(化名)家住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从小父母离异,母亲入狱,父亲外出打工,身边只有年迈的爷爷奶奶。上初中后,小朵不仅学会了抽烟喝酒,还长期旷课,在校与老师冲突不断。小朵的爷爷奶奶向社会工作者求助,云南省西双版纳州妇女儿童心理法律咨询服务中心的社会工作者链接了小朵的学校、家庭、社区、儿童之家等资源,重新建立小朵的社会支持系统,终于温暖了这个花季少女的心,把她拉回了正常生活轨道。

2017年,云南省西双版纳州妇女儿童心理法律咨询服务中心(简称“中心”)向云南省民政厅申请少数民族村寨单亲家庭社会服务项目。在西双版纳景洪城郊结合部,中心社会工作者和志愿者深入社区,走访景洪市街道办事处的曼景兰、曼阁、曼斗村和嘎洒镇曼达村的单亲家庭、村民委员会和村小组,建设村寨居家文化,促进社区文化复苏,恢复家庭、社区功能;开展单亲妈妈的小组工作,营造温暖的火塘文化;以暑假为依托,开展孩子自我成长以及亲子互动活动;孵化以村寨妇女小组为依托的支持团队,为城郊结合部单亲妈妈提供服务;促进流动单亲妈妈与村寨妈妈的融合。

单亲家庭的火塘是冰冷的

云南省少数民族的家庭中通常会有火塘,这是人们取暖、照明、做饭乃至人际交往、聚会议事、祭祀神明的重要场所,男男女女聚在火塘周围,向神明祈祷家人安泰,心灵平和。

但是,小朵家的火塘却是冰冷的。父母离异后,这个活泼开朗的女孩一下子变得沉默寡言了,学习成绩也一落千丈。从小学阶段的儿童之家积极分子,到升学后的叛逆女孩,小朵的变化,令溺爱她的爷爷奶奶苦不堪言,不得不向社会工作者寻求帮助。

社会工作者与村寨妇女小组、老年协会组成工作小组探访小朵及其家庭,了解到小朵曾在儿童之家的活动中表现优秀,社会工作者建议小朵重返儿童之家,继续参与其喜欢的文艺活动,并协助小朵与儿童之家曾经的伙伴建立互动关系:一起参加活动,一起上学,一起回家,一起做作业,一起到儿童之家照顾弟弟妹妹。

社会工作者与小朵的爷爷奶奶一起讨论家庭的养育方法,帮助小朵养成纪律、责任意识,制定小朵的成长计划,以半月为一个周期进行跟进。

在学校里,社会工作者与老师交流经历过创伤的孩子会出现的问题,传授心理创伤的应对知识,帮助孩子成长与康复。

在村寨的文化场景中,社会工作者联动老年协会里的爷爷奶奶、妇女小组的阿姨、邻里的小伙伴、寺庙都比(僧侣)等,以村寨文艺活动、儿童之家、同伴互助、苏玛仪式等为平台,开展对小朵的支持与互助。

一段时间后,小朵返回学校,在同源地理、同源文化、同源血亲的正向影响下,小朵逐渐变得阳光、开朗、积极向上,重新回归温暖的生活,回归到家庭以及村寨的怀抱中。

让火塘暖起来

小朵的个案只是西双版纳州单亲家庭案例中的冰山一角。在城市化进程和外来文化的冲击下,原有熟悉的、亲密的村寨环境逐渐消失,本土文化系统逐渐崩塌,单亲家庭在村寨中被排斥,生活压力大,孩子可能面临毒品或不良场所的诱惑,遭受交通事故、日常意外等威胁。流动人口中的单亲妈妈及其子女尤为脆弱。

2018年3月,社会工作者及志愿者链接村寨妇女小组、佛庙都比(僧侣)、老年协会等,组成工作小组,在曼达儿童之家、曼景兰、曼阁举办傣族居家传统为联结的社区动员宣传活动。 活动以“希望的森林”“我们的约会”为主题,从傣族居家传统规范出发,讨论父母、子女、邻里、朋友等友善关系连接的重要性,强调连接村寨“火塘”及“寨心”力量,发挥家庭、村寨、寺庙的作用,为孩子和妈妈点亮三盏心灯:感恩的心、勇敢的心、慈悲的心。

社会工作者及志愿者借力傣族居家传统文化,与村干部、妇女小组、老年协会讨论建立村寨对单亲家庭的支持,弘扬和发展傣族文化传统中感恩、慈悲、友善、吉祥的村寨文化,为需要帮助的家庭和孩子提供支持,并就如何开展困境儿童以及家庭的救助达成共识,帮助单亲孩子及其父母从生活环境和民族文化获取资源和支持力量,为单亲家庭的自我成长营造了良好的社区支持环境。

燃烧更旺的火塘

社区温暖友善环境的改变固然重要,但在社区服务还不充分的前提下,培育单亲妈妈互助小组,实现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成长,是营造社区环境的基础。

中心社会工作者尤其重视单亲妈妈小组活动的开展以及培育妈妈互助小组。首先,社会工作者在妈妈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发现积极分子,对积极主动负责的妈妈进行社会工作的培训以及传帮带。其次,妈妈骨干到各自熟悉的村寨环境中去影响更多的妈妈加入互助小组。再根据相似、相近、相同性等特点组成不同的互助小组开展活动。此外,每月社会工作者都要举行一次妈妈小组工作分享交流活动,相互学习,共同成长。

余妈妈是生活在城郊结合部傣族村寨的单亲妈妈。多年前离婚,独自将孩子抚养成人,她深感一个单亲母亲成长的艰辛与不易,更愿意帮助其他单亲妈妈成长。她在小组活动中表现非常积极,主动承担组长的工作,联络单亲妈妈开展各种成长活动,帮助符合条件的单亲家庭申请廉租房,为遭遇家庭暴力的妈妈寻找安全住所和提供转介服务,为单亲家庭孩子联系就读学校,提供陪伴。

2018年初,余妈妈还组织城郊结合部村寨的流动妈妈与寨子的妈妈建立姐妹互动社,利用村寨妈妈制作傣家酸菜的技艺优势,建立“心田妈妈酸菜”品牌,帮助流动妈妈树立自信,积极创业,提升生存发展能力。

阿英(化名)多年前从一个哈尼族村寨远嫁到了景洪市城郊结合部,长期生活在酗酒丈夫的家庭暴力中。社会工作者接案后,为其出主意、想办法,提供陪伴支持;积极联络男方家庭成员、邻居、警察等,就家庭暴力的危害性及可能发生的后果进行对接与交流;同时,为阿英联系做小生意的摊点,建议其异地打工,链接社会资源,帮助其解决生计发展资金;支持其通过诉讼途径解除婚姻关系。就这样,在中心社会工作者的帮助下,阿英不仅摆脱了家庭暴力,还成为蒲公英妈妈互助社的负责人,用掌握的哈尼族的传统按摩技能,带领妈妈们解决的生计问题,为经济困难的妈妈以及孩子提供免费治疗服务。

西双版纳州城郊结合部单亲家庭社会服务项目已初见成效:建立了工作台账,完善了工作计划;培育了3个单亲妈妈互助支持小组;形成一支能够及时提供服务的志愿工作团队;帮助6个家庭解决了孩子抚育、家庭关系重构的问题;开展多场儿童以及照顾者小组活动和社区公众宣传活动。

少数民族村寨单亲家庭社会服务项目是一场以城郊结合部单亲家庭以及照顾者为主要目标人群的开创性服务。社会工作者整合地方资源,培训志愿团队,激发傣族文化力量,更重要的是,培育了单亲妈妈的互助支持小组。每一个群体都有其独立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单亲妈妈有共同的需要,面临着共同的挑战,有着对美好生活的共同念想。在社会服务资源不充分的情况下,单亲妈妈互助成长小组更需要依靠自己的力量,通过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管理满足自己需要,促进自我成长。如同一个个温暖的火塘,互助支持小组温暖滋养着城市边缘地带的单亲家庭和孩子,熊熊的爱意,燃烧出边缘群体的归属感、认同感和责任感。

项目总会结束,但火塘不会熄灭,云南省西双版纳州城市边缘不灭的火塘将温暖四方。

(执笔人:龙思海,项目实施单位:云南省西双版纳州妇女儿童心理法律咨询服务中心)

编辑:刘星宇socialworkweekly.cn

赞(0) 打赏
转载请注明出处:社工周刊 » 城市边缘温暖的火塘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

非常感谢你的打赏,我们将继续给力更多优质内容,让我们一起创建更加美好的网络世界!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