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CIAL WORK WEEKLY
你不是唯一 跌撞中成长!

农村社区营造经验分享

昨天,与同事去北京某区的两个农村社区调研,探究农村社区营造的经验和方法。一定程度上,社区营造属于“舶来品”,但是近些年本土化的社区营造导致了该理念在大陆地区的实践越来越多样化。

之所以说其多样化,指的是不同地区的社区营造案例近些年日渐体现出不同的实践侧重点。

比如说你这个城市社区着重做的是硬件(更多是门庭道路等美化设计),他那个农村社区我着重做农产品的产业化,带动社区居民致富。

很少有整体意义上的“人、文、地、景、产”全面营造的体系化案例出现。

但是反过来看,抓住其中的一个点做大做强也未尝不是一种有效的、阶段性步骤。这在我国广大农村社区营造经验尚未系统化的当下,确实是一种值得肯定的路径选择。理念:弥足珍贵的领头羊精神

“没有落后的群众,只有落后的领导”。这是现任A社区党支部书记韩书记交流过程中让我们感触颇深的一句话。A社区地处北京南部,是一个典型的城市近郊农村。

韩书记上任前,村里的两大家族之间常常因为相关利益发生摩擦,都仅仅是为自己的单方面需求出现矛盾事件,村庄的安全稳定,基层党组织能力建设都相对滞后,这一现象在中国的广大农村都广泛存在。

韩书记本身就是A社区的村民,早年外出谋生,在实现事业成功后回到家乡,看到了这么多年村庄的面貌、年轻人外出谋生,人的关系都和以前一样,没有出现相应的改观。发自内心的想为家乡做点事情。

韩书记说:“一个人的成功不是成功,挣再多的钱也有个尽头,我生在这里,长在这里。如果我及我的资源能够将这个村庄的面貌做一个彻底的改观,那我觉得这是除了经济价值之外的社会价值应有的意义”。逻辑:从治理到服务再到发展

社区营造的本土化路径很重要,这是理论落地的重要步骤。这里面要重视技巧、思路逻辑与因地制宜。

书记上任后便觉得自己接下来的工作应该是一套系统的操作方法,而不是今天想到了就做,明天又是其他的想法。他的逻辑就是“先解决社区的棘手问题,建立信任,奠定主心骨作用。然后进行持续性的社区服务,营造服务理念,最后带领社区居民的经济、素质发展。”可以看到思路还是很清楚的。社区问题有很多,最紧急的应该放在第一步。

比如社区的安全问题,空巢老人的吃饭问题。然后解决居民日常生活中的服务需求,比如办证难、上学难、服务设施缺乏等问题。这一步是让居民感受的社区的温度,形成服务氛围,让大家团结一致。

最后,大家痛点问题解决了,互相之间也齐心协力了,接下来就将精力放在经济发展与综合素质提高方面。

这“三步走”还是比较有借鉴意义的。然后他多次强调了一句话:“我干工作最重要的是居民信任我,这样我才能大展拳脚,这是所有工作开展的前提。”操作:文化营造的有效实践

所以,信任是如何建立的?这个社区的棘手难题在于老年群体的日常照料与服务。

与全国大多数农村社区一样,该社区也存在空心化现象,所以养老问题的解决就是一个亟待解决的痛点问题。

书记多方筹集资金建立了社区老年餐厅、老年活动中心,让老人不出社区就能够打发闲余时间。

为服务老年群体,每年的12月定为慈善节,每年中秋节青年人回到社区,由社工带领青年人做饭菜挨家挨户给老年人送温暖。村集体专门划出一片地做为桃树种植区,每年结的桃子只有老年群体能够食用。

社区养老中心的轮椅供老人免费使用,但是使用的家庭子女必须保证每周带老人晒太阳一次到两次。上述养老问题的大概可以总结为:“设施提供”、“服务提供”、“氛围营造”。

可能很多人觉得这个很简单,我们社区也是这样做的,但是这里面有一点很重要,就是他们不仅仅是给予养老以资源,而且注重整个社区的尊老、爱老、养老氛围,这个就是“文化营造”。

可以看到3年多的养老服务实践,目前已经活动常规化。这就是量变促进质变的过程。

该村还有一个“义工社区菜园”,可能有基础的同仁大概知道这个做法台湾、南方地区做的比较多。书记也的确说过灵感来源于一次台湾调研启发。但是自己在其中加入的元素更多。怎么做的呢?

我们知道,社区资源在社区,社区营造更应该切记这一理念。书记从台湾学习社区营造经验之后,觉得农村社区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就是土地资源,青年群体总不在家,老年群体能进行长期耕种的人更是少数。

所以书记通过利用村集体用地,在这块集体用地上建起了20多架蔬菜大棚,鱼塘等。有各种瓜果蔬菜,不打农药,生产出一年四季的各类绿色食品。

瓜果蔬菜基本上能够满足全体居民一年的用菜所需,蔬菜基地有化验室,义务劳动登记人员,技术人员。运作井井有条。

但是大家会问?这经济投入还是很大的,钱从哪来?再一个这个“义工蔬菜园”的义工是谁?

第一个问题,经济投入的确不少,农村的土地资源大家知道有多种类别,建筑用地、宅基地、耕地、集体用地等。这个社区地处北京郊区,建设用地每年有固定的租赁回报。

通过村集体建筑用地租金收取,政府的部分资金配套,实行村集体财务多途径,多方式公开。让大家理解这其中的经济帐明细。

第二个问题很关键,也是最想传达给大家的。义工的来源是该社区的全部村民,包括常驻村民和外出务工群体。怎么个义务劳动呢?村两委将这过百亩的农田开发出来,雇佣四位技术人员进行瓜果蔬菜种植。

让全村的18——69岁村民义务参与社区的劳动服务,进行服务时长登记。设一个最低限度,没人每月最低劳动时长为12小时,就有资格享受每人每天一斤瓜果蔬菜免费领取权,以户为单位3天一领。

调研当天,赶上居民集体领菜,领菜秩序井然,三天一领,按劳分配。

开始,村民们不以为然,觉得是假的,然后书记和党员同志就“身先士卒”,发挥党员先进性,亲自劳动进行菜园服务,慢慢的大家一传二,二传四都加入到了社区菜园义务劳动当中。

我们去调研的时候,刚好赶上村民领蔬菜。蔬菜大棚里面的菜品种类繁多,黄瓜、西葫芦,西红柿,辣椒,蒜苗等等。基本上全年都有瓜果蔬菜,因此全年都是如火如荼的社区服务。

大家既锻炼了身体,也吃上了无公害蔬菜,吃不完的自己就可以卖掉,还服务了社区。我们开玩笑说书记这是提前达到了共产主义。但是实际上的确是形成了一个公益互动闭环。进一步巩固了“社区资源在社区”的治理理念。

这个过程中,社区慢慢的就有了温度,大家在领菜过程中不再像最开始那样询问彼此的劳动时长,现在基本上都远远超过最低服务时长。再者来看,为社区服务,这种心态和氛围的营造,将会使整个社区受益。

农村社区特别是城市郊区农村社区近些年慢慢出现陌生化或者半陌生化趋势。如何巩固熟人社区,让社区营造体现温度,是我们最应该注重的背后理论逻辑。

经过三年多的治理实践,书记想对治理效果做一个评估和测试,依托一件社区事务开展。书记当年来社区时自掏腰包10万元建立了一个社区慈善基金,用于社区慈善事业发展。第二年与党组织成员共同努力将资金池扩大到20万。

后来觉得这样做下去也没什么意义,不断地输血不能保证循环。所以想到是否可以发动社区居民进行捐款做大资金池,用于社区整体发展。本来不报多大希望,但是村民大会上的繁向很热烈,将近200人主动参会捐款,甚至低保户都来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这在之前是不能想象的。

那形成如今人人为公益的原因是什么?是居民已经相信了两委的公信力,另一方面也是公益文化成功营造的阶段性体现。

社区关系说白了就是做的人的关系,人活了整个社区就活了。当我们还不能完完全全理解“社区营造”整体意涵的时候,我们可以抓住当前能抓住的,从现有资源入手,实现阶段性的社区营造。

目前,该社区主任上任3年多,他说自己还依然处于第二个阶段,即做居民的多元化服务,这一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第三步即实现社区整体的经济和综合素质发展目标还没有实现,但是已经有部分的想法。准备建立自己社区的租赁公司,吸引本村外出务工青年回村创业和就业。专业:社工事务所的嵌入协作治理

社工事务所这个词是近些年伴随着社会工作专业实践发展兴起的。即专业社会工作人员的规范化组织。该社区社工事务所是常驻社区,一般意义上的社工事务所通过项目购买服务本地一定的周期。

该社区是农村社区,书记通过向领导反馈需求,引进了在全国农村社区比较早的社工事务所。

目前的社工事务所法人也是书记,我问书记询问社工事务所在当前社区治理中与村两委的关系,书记说那绝对是协作关系,社工的很多服务还是更具体,更微观,更细腻,弥补了他们社区两委工作的不足。

只不过社工事务所的经费来源是完全的政府投入,有点像购买岗位,所以需要有一个程序上的两委引导,但是在具体的业务上,书记不做干涉。这也是一条未来农村社区结合专业社工事务所发展的新模式。

编辑:李福滨 socialworkweekly.cn

赞(0) 打赏
转载请注明出处:社工周刊 » 农村社区营造经验分享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

非常感谢你的打赏,我们将继续给力更多优质内容,让我们一起创建更加美好的网络世界!

支付宝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