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德公益研究中心于2018年联合其他八家单位跨界合作共同发起了公益行业评估支持平台,平台致力于建设公益行业评估基础设施,培养评估专业人才,促进行业可持续发展。基于平台提出的需求,在浙江敦和慈善基金会、爱佑慈善基金会、中国人口福利基金会以及北京三一公益基金会的资助下,明德于2018年进行了公益行业社会资金流动现状调研。2019年5月25日,在平台组织的公益行业社会资金流动现状及效能提升沙龙上,完整版《中国公益行业社会资金流动现状调研报告》正式发布。
现场邀请到了北京师范大学韩俊魁副教授、华北电力大学朱晓红教授、三一基金会秘书长李劲先生、壹基金研究及公益支持部主任熊晓芹女士、明德公益研究中心王彩霞女士到场和大家一起分享,有来自各个公益机构、研究机构的30名同仁共聚一堂,一起探讨。
公益行业评估支持平台的资方代表——敦和基金会的黄佳女士开场先进行了发言:推动行业建设要回到基金会的角色定位上,敦和基金会从成立伊始就定位为资助型基金会,把资助型基金会放在公益生态来看,它的本位功能就是用弘善资本去推动革新、弥补空白、支持民间社会和长期行动。从支持民间社会发展的角度,推动公益行业的发展是每家基金会义不容辞的责任。敦和一直把行业建设作为敦和的重点和长期支持的方向。
公益行业评估平台弥补了行业的空白,同时也是一个多方共创的机构,回应了整个行业的需求,有专家学者、基金会、民非的共同参与、一起努力,发现问题、促进系统性变革。同时,平台作为基础设施类机构,把研究、实践、倡导打通,解决一些痛点问题,最终为公益行业的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公益行业的资金其实是一个庞大的问题,涉及的面很广,今天我们先从评估的视角来看看公益行业的资金流动和效能提升。
明德公益研究中心项目经理盛燕女士代表明德项目团队,现场和大家分享了中国公益行业社会资金现状调研报告的主要内容。(报告全文请点击文末阅读原文下载)
北京三一基金会是公益行业评估支持平台的重要资助伙伴,在这次沙龙上秘书长李劲老师对本报告进行了点评和回馈:
这份报告超出我的预期,相较于行业每年很多隔靴搔痒的报告,这份报告结论和建议有一定参考价值,我主要谈以下几点:
一、报告标题改为“中国公益行业资金流向(洞察)报告”更为贴切,“流向”彰显资金流动的方向性,也是本报告主要的研究发现之一;报告的部分结论和建议,常被行业忽视,却有其洞察力和价值,非常值得引发我们的关注和行动。
二、报告揭示的行业问题,比如捐赠方和好项目之间的落差、捐赠方对成效评估的投入程度远低于关注程度等,都是急迫待解决且有价值的议题;这些议题点如果放大,也许就会引发部分机构愿意投入、驱动改变。比如,每个人都想知道成效,但为什么很少有人愿意投入找出成效,这个问题非常深刻和尖锐,如果可以进一步深入探究,那么此报告的价值会不仅于此。
三、报告还谈到另一点有价值的结论即“信息隔阂”。目前行业内的很多报告完成后被束之高阁,为什么有关方面,包括资助方、执行方和评估方不愿意披露信息,其中有很多原因值得发掘;且推动披露出来的意义非常之大,这些报告进入捐赠方的视野,可吸引严肃的捐赠人来共同挖掘其中的问题,引导下一步行动。
除了以上三点,我相信这份报告通过重新架构,从行业外的潜在捐赠方视角来聚焦读者,对内容进行压缩,且坚持公益行业的核心价值观“志愿性、服务公共目的”,其结论会更加犀利和具有力度,也有利于推动行业的持续行动。
壹基金研究及公益支持部主任熊晓芹女士发言:
调研报告中呈现了不少有价值的信息;报告以资金的链条为主线来呈现公益资金的流向,线条清晰。关于评估,大家的理解是多元的。以前我们在国际机构的工作的时候,会把评估贯穿项目始末,从一开始就将项目成功的指标考虑进去。项目设计是基于变革理论和项目逻辑框架下,以问题为出发点,以干预为手段,希望通过干预还来改变。
项目评估就是验证项目干预是否有效,是否带来预期的改变。评估涉及的内容广泛,希望公益行业评估支持平台做一些专业性梳理与普及工作,将组织评估,社会工作评估、项目监测及评估等概念帮助同行界定清楚。例如,组织评估与项目成效评估同样是评估,但使用的方法与工具差别还是很大的。
壹基金去年做了两个项目的评估,一个是净水项目,从脏水到干净水,那个成效非常显而易见,公众也非常愿意捐款;另外一个是壹乐园,壹乐园项目是通过提升乡村学校音乐与体育科的质量,以促进孩子潜能的改变。验证这个改变需要的时间就比较漫长,不是短期能见效的,公众捐赠人有没有耐心听我们讲这个孩子会不会因为项目的干预身心更健康?这些孩子3年以后会更快乐或者说体质会更好呢?公众可能没有耐性,但我们认为让儿童快乐成长,在其发展关键期通过音乐、体育充分激发他们的潜能,对于孩子们拥有更好的未来会更有价值。我们现在做基线调查,通过一些量表来测量项目干预对于项目学校的孩子有身心能带来什么改变,计划做一个跟进三年的前后的对比测量。但是这种事情可能没有人买单,目前我们从研究经费里面挤出经费来做试点,希望我们的项目带来更长远的、更有价值的改变。
北京师范大学韩俊魁老师发言:
一、完成这个调研报告难度很高。资金不多,而且时间有限,四个月之内完成。但报告里有很有意思的发现,例如提到企业捐赠的偏好,疾病救助不属于企业捐赠的重点领域。企业捐赠为什么不愿意投入到这一块。这些定量发现点如果和案例研究结合起来会更有意思。
二、目前很多第三方评估缺乏独立性和自主性,受到资方影响非常大,特别是政府购买领域。评估报告也很少公开,评估更像是监管,而非服务。
三、目前强调评估是针对业内的乱象。但现在很多评估方制造出一些新的问题,例如完全数值化,分数究竟对被评估方有多大帮助?评估结果如何有效应用?评估如何服务被评估方的自律、透明和内部建设等。
华北电力大学朱晓红老师发言:
各位老师发言嘉宾让我受益良多。评估工作责任重大,专业性要求高。这个报告选题新颖,思路非常清晰,难度非常大,调研工作执行起来非常不易。建议可以加个副标题,“基于评估的视角”,从评估视角看资金流向。我有几点体会和大家分享:
一、公益资源的配置是需要一个科学的机制,评估发挥了很大的作用。评估是对公益资金产出效果的评价和测量,这种测量是对资金链上各方起了一个反馈的作用,同时也起到信息收集和加工的作用。
二、评估是公益行业的问题诊断和经验推广工具。一些成熟基金会优秀项目的信息公开,不仅可以展示项目的好或者坏,还可以让更多草根机构借鉴该项目运作的模式,共享经验。
三、评估机构需要发展提升,评估是一项专业性非常强的工作,能做的事情很多,但如同报告中提出的问题,谁来买单?单靠执行单位来出钱是不现实的,从一开始配置资源的时候就应该把评估预算考虑进去。
四、评估应用范围广。评估不仅仅是对项目和组织的评估,在社会组织申请登记的环节也需要评估,因此需要社会各界关注评估工作。
最后,明德公益研究中心主任王彩霞女士对各位老师提出的评价与建议表达了感谢,也再次对在仅有的四个月内完成该调研的团队表达了敬意与感激。并表示这份调研报告有很多有待完善的空间,今天的探讨正好回应了明德倡导报告应公开并得到应用的理念。各位老师提出的建议也对报告未来的应用有很多启发。目前的报告是大而广的呈现,是一项基础的产出,接下来大家可以从多个细节切入继续做研究和倡导,更多的应用报告,以发挥其更大的价值。
现场交流环节,有参会同仁提问:现在公益行业所采用的评估的方法论基本来自西方,那么在我们规范完整自己的评估体系的时候,是直接把西方那套直接搬过来还是参考,如何应用?
李劲老师:三一基金会提倡科学公益,谈到相关的方法论、工具和技术,目前都是西方积累比较多,本土有哪些,这是值得探索的问题。西方公益行业发展较早,各方面积累也相对丰富,现在国内的一些业内学者、专家也在进行思考和摸索,但目前主流的几家基金会都在谈变革理论和逻辑框架。
熊晓芹老师:评估涉及几个概念,也有不同的分类,我们谈评估的时候一定要界定清楚是谈的哪类评估。刚才两位老师提到了社会工作评估、组织评估,还有项目评估。针对评估的内容不同有不同的用语:1)评价(appraise),适用于组织的评价和项目申请时对项目书筛选时用;2)监测(monitor),监测是反映项目是否按计划执行了,现在各筹资平台要求的反馈实质就是监测;3)评估(evaluation),又称成效评估,适用于项目效果测量。通常是在项目实施一定阶段后,去测评并回应项目是否带了改变,项目投入是否正确等问题。
组织评估、政府采购社会组织服务的评估标准比较好界定;但是项目评估因为项目的逻辑框架和干预手段不同,很难有统一的标准来评估项目的成效。建议评估平台这类公益行业支持平台在对外传播和推广相关标准的时候,也要界定清楚评估标准的适用范围。对于项目评估更多应该是提供评估流程与方法指引、评估框架与工具供大家参考运用。
韩俊魁老师:从社会学的角度来说,本土化在上个世纪90年代就出现争议。用西方的概念很难解释中国的一些问题,中国本土化的概念也需要抽象和提炼。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吸收西方先进的理念、理论,人类社会有一些共通的地方。
王彩霞女士:评估在国际上也有很多流派之分,各个流派都是在不同的背景和应用场景下提出且是专业的,如果在不同场景应用同一个流派可能会引发问题,所以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找到或研究出适合我们当下背景与应用场景的评估理念与方法。明德推动发起公益行业评估支持平台,也不是要只倡导明德自己的或形成一个统一标准,而是要更多地吸纳和容纳多元方法论,与大家一起共创共享。
编辑 :李福滨 socialworkweekly.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