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CIAL WORK WEEKLY
你不是唯一 跌撞中成长!

慈善机构为什么不能为特定的个人公开募捐?

2013年,曾有位台湾的电视台主持人通过电视台设立的基金会为自己患有罕见病的女儿募捐,但在未取得劝募许可时就擅自在网上发起劝募,公布募捐账号。不久被人检举,官方要求基金会撤除劝募信息,并向社会公众返还非法劝募所得善款。此事也引发台湾民众的广泛讨论。人们认为虽然其患有罕见病的女儿令人同情,但是她不应该利用自己主持人的身份为自己的女儿募款,毕竟并不是所有人都拥有像她一样的社会资源和影响力。

但是中国大陆与台湾的情况有些不一样。不仅慈善机构经常为某个求助者公开募捐,就连广播、电视、报纸等媒体也常常在报道某个处境悲惨的个人时为其发起公开募捐,人们对此已经习以为常,并没有觉得有什么不对。就像2014年广西杨六斤事件一样,孤儿杨六斤被电视台发现并让他上了一档慈善节目,节目播出时还公布了杨六斤的银行账户,结果卖惨相当成功,被感动得唏里哗啦的人们纷纷捐款。当失控的爱心汹涌而来,杨六斤的银行账户在一个月的时间里收到的捐款高达600多万元!

原本是一个14岁的贫困孤儿,却突然变成了比许多捐款人都有钱的百万富翁,换谁都适应不了这一巨变啊!长远来看,过早拥有一笔巨款对一个孩子来说也未必是好事。如何管理好这笔巨款,是否会对孩子的成长造成不良影响?对那些未得到媒体关注,没有像杨六斤一样超级幸运的贫困孩子来说,公平何在?这个社会需要深刻反省,旧习惯、旧观念该改变了。

那么,慈善机构到底能否为特定的个人公开募捐呢?《慈善法》中将慈善活动定义为扶贫、济困、助残、救灾等公益活动,这意味着慈善活动是为了促进和保障公共利益,受益人应该是非特定的大多数社会成员,而不是某个人。如果慈善机构为某个人向社会公开募捐,等于动用公共资源来满足某个人的私人利益,属于“公器私用”。既无公益性可言,也损害社会的公平公正,有悖于人道。既让原本有限的公共资源只服务于少数个人,也会让其他同样处于困境的社会成员得不到及时的关注和帮助,损害了他们向社会求助的平等权利。

上述问题实际上也不难解决,就是慈善机构以项目的形式开展社会救助,将项目的受益人设定为社会公众或某类群体,即不特定的多数人,凡是遇到困境的个人都可以向其求助,慈善机构应该一视同仁,按一定的专业标准进行救助。比如可以按疾病的轻重来决定谁更需要救助,而不是“会哭的孩子有奶吃”,谁的声音大、谁的运气好就可以得到捐款。如果一个救助项目筹款100万元,可救助10人,善款可以平均分配也可以按需分配;但如果只为一个人筹到了100万元,未用完的善款他不愿意捐出来你也不好强迫他,但社会上有9个人在等着钱救命。

而且,公众将钱捐给慈善机构,一方面慈善机构在核实求助信息、发放救助款并跟进使用等事务上往往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虚假的求助信息难逃“法眼”,求助者究竟需要多少钱也是心里有数;另一方面慈善机构相对个人,拥有更高的公信力,资金去向或用途处于政府和社会的双重监督下,整个过程可追踪,可问责,资金管理更为安全,风险更低。即便有贪污、挪用等事件发生,也容易找到责任人追究法律责任。而对骗捐者的欺诈行为,目前除了平台强制退款给捐款人,很少有人被追究法律责任判刑坐牢的。所以,与其捐给个人,天天担心被骗,不如捐给慈善机构,睡觉也安心。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个人求助主要集中于轻松筹、水滴筹等众筹平台,但大部分求助者缺乏可用的社会资源和传播渠道,普遍面临筹不够钱的难题。而在腾讯公益等平台上慈善机构的大病救助基本都实现了项目化,信息传播和筹款动员的能力,非普通求助者所能及。这些项目往往通过讲个案故事打动人心,然后引导大家关注个案背后的整个群体,去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比如2017年99公益日前刷屏的公益项目《小朋友画廊》,项目使用了几位心智障碍者的画作、照片和他们的故事。许多被个案故事感动的人们纷纷捐款,短时间内即筹满1500万元。但有些人觉得自己捐的钱不是给机构的,而是给里面的几位作者的,不能给其他人,更不能用在慈善组织的管理费上。他们坚持的仍然是过去那种直接把钱给受助人的捐助方式,还不太理解现代慈善组织想要帮助的不只是那几个人,而是整个群体。 

慈善组织如果为某位求助者进行公开募捐,还存在一个隐私保护的硬伤。为证明求助信息真实有效,许多求助者不得不公开自己的个人隐私,甚至拍下自己或亲人的病灶发到网上,而这些惨不忍睹的病灶往往会令他人感到非常不适。这种被迫在公众面前暴露伤疤、牺牲个人尊严的求助方式,何尝不是一种深深的伤害呢?但是通过慈善组织的救助项目,不需要暴露求助者的个人隐私就可以开展公开募捐,让求助者得到有尊严的救助。

综上,慈善组织作为社会之公器,并不适合为特定的个人开展公开募捐;慈善组织和筹款平台积极引导个人向慈善组织求助,鼓励公众理性捐赠,才是正道。

(完)

推荐阅读:

做慈善的钱是哪儿来的?捐款不是唯一

对公益的误解,竟然有这么多?!一个一个帮你破

欢迎转发分享本文!作者:张以勋,在广州的青海人,系自媒体“公益慈善论坛”(ID:loongzone2006)联合创始人、主编,致力于公益慈善常识与资讯传播十三载的资深素食主义者一枚。有意交流的朋友请加个人微信 zhang_yixun


聪明干公益,有效做慈善!

关注我,一起学习公益慈善知识!

编辑:刘星宇socialworkweekly.cn

赞(0) 打赏
转载请注明出处:社工周刊 » 慈善机构为什么不能为特定的个人公开募捐?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

非常感谢你的打赏,我们将继续给力更多优质内容,让我们一起创建更加美好的网络世界!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