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CIAL WORK WEEKLY
你不是唯一 跌撞中成长!

周蕾:“城市留守、半留守儿童”生存现状分析

文/西大街党群服务中心 周蕾

社会工作的工作方法,强调多角度、多维度思考问题。在90年代初,伴随着农民工进城务工潮的涌动,出现了大量的“留守儿童”。该现象已被社会广泛关注,并采取很多实际有效的措施去解决。当下,随着城市经济的日益发展,城市生活成本的增加,为追求事业发展、保障生活质量,双职工家庭越来越多,“城市留守儿童、半留守儿童”已成为现时问题所在,并困扰着一大部分人。解决城市儿童留守现状,已迫在眉睫。

城市留守儿童与隔代养育的现象

“留守儿童”与“隔代养育”是两个因果并存的社会问题。“留守儿童”的定义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在外打工而留守在家乡、并需要其他亲人照顾的年龄在十六岁以下的孩子。这种不可遏止的外出务工潮造成许多农村孩子,在短期或长期失去了直接监护人,形成了诸多事实上的“单亲家庭”或“隔代教育”现象。

据全国妇联调查数据,我国农村目前“留守儿童”数量超过5800万人,占全部农村人口的28.29%。留守儿童中的79.7%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抚养。

那么,同样的情况,城市留守数据同样不容小觑。在城市中,父母因为要忙于工作或者婚姻离婚等情况,把孩子全天或白天工作时间交给祖辈教养的情况,高于50%。爷爷奶奶,姥姥姥爷成为教养孩子的绝对主力军,充当着“现代父母”的角色。

“不缺钱缺父母陪伴”的弊端

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已被广泛知晓。例如:幼小离开父母,父母关爱严重缺失,不愿与人交流,性格内向,自卑心理障碍、盲目反抗和逆反心理等心理缺陷。

“城市留守、半留守儿童”同样由于父母陪伴时间少,父母教养长期缺位,没有建立良性的依赖关系,也出现了一定的心理问题。常见的情况是隔代亲,爷爷奶奶很容易宠溺下一代,满足各种需要,处处迁就,过度“护短”。而且由于祖辈、父母都有一定的经济能力,各种玩具、衣服、零食都是有求必应甚至无求也应,物质生活上过度满足,在孩子的成长中很难建立感恩心态与规则感。老年人由于精力与体力受限,无法给孩子足够的各种感官的体验,无法和孩子一起跳,一起跑,一起爬,一起疯,阻碍了孩子所接受到的各种感官体验和情感体验。父母困顿于实际情况,忙于工作,疲于加班,晚上回家孩子已经入睡,没有保障陪伴孩子的时间,易造成孩子与父母的感情隔阂,没有形成良好的亲子依赖关系,造成孩子内心容易形成疏离感,缺乏安全感等问题。因此,城市留守孩子,会出现不同程度的以自我为中心、任性、同理心差,社交技巧薄弱,容易和同辈群体产生冲突的性格现象。童年,对于一生的成长影响巨大。孩子在年少时期出现的种种心理问题没有得到有效疏导,将影响到未来人格的健全发展。

家庭、社区、社会三级层面的合力解决

实现父母亲密陪伴,减少隔代养育是个迫切解决又任重长远的问题,需要从法律政策的层面,从机制、体制的层面来解决。例如:日本大部分家庭是“核家庭”——即和老人分居,互不干扰。年轻母亲独自承担育儿的工作,有利于形成较好的亲子关系。但由于母亲负担过重,日本出现了生育率降低,人口老龄化的“国难”,国家又制定了新政策允许带孩子去上班。北欧国家给予“妈妈大礼包”生育奖励,丹麦规定2013年后生育津贴为每周4005克朗(约为3927元人民币),即约合每月15000人民币。俄罗斯有三年带薪产假等。因此改善中国的城市留守、隔代养育现状,需要国家在法律政策方面,延长产假、提高生育养育福利等做一些切实可行的推动。

社区服务方面,已经开展了亲子课程,四点半课堂,对幼儿的教育,学龄儿童放学后的托管问题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由于社区管理安全,学校到社区途中的孩子接送,社工师资力量相对不足的实际问题,仍需进一步摸索完善。

助人自助,改变从自我做起。每一个双职工家庭,在时间上不能充分陪伴孩子,就应给予孩子高质量的陪伴。下班后至少一个小时与孩子进行亲子阅读、游戏互动。面临孩子的问题给予更多的耐心与正面引导。一周能有一两次去学校接送孩子,与老师保持良好沟通。

总之,孩子是社会的未来。社会、社区、家庭各层级都要关爱下一代,保证他们怀有阳光的心态,健康快乐成长。

编辑:谭晨 soicialworkweekly.cn

赞(0) 打赏
转载请注明出处:社工周刊 » 周蕾:“城市留守、半留守儿童”生存现状分析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

非常感谢你的打赏,我们将继续给力更多优质内容,让我们一起创建更加美好的网络世界!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