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重大决定性成就。在脱贫攻坚历程中,注重通过发展产业的方式实现精准脱贫,实现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变,是鲜明特色。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中,产业扶贫工作也被列为脱贫攻坚的八大重点任务之首。根据中央部署,“十三五”期间我国将通过发展产业脱贫3000万以上农村贫困人口。
作为脱贫的主要依托,我国产业扶贫为脱贫攻坚注入了内生动力,从生态农业到农村电商,从特色种养到乡村旅游,各地产业扶贫百舸争流。而随着社会工作成为脱贫攻坚的新兴力量,产业扶贫中也多了社会工作者的身影。
在产业扶贫中,社会工作应在哪些方面发挥有效作用呢?来听听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院教授向德平怎么说——
我国扶贫开发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从救济式扶贫走向开发式扶贫,即通过发展产业推动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产业扶贫是指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产业发展为杠杆的扶贫开发过程,是促进贫困地区发展、增加贫困农户收入的有效途径,是扶贫开发的战略重点和主要任务。产业扶贫是一种内生发展机制,目的在于促进贫困个体(家庭)与贫困区域协同发展,根植发展基因,激活发展动力,阻断贫困发生的动因,这也是实现可持续扶贫的关键所在。
产业扶贫主要有四种模式:一是让贫困群众直接参与生产,通过“企业+ 基地+ 合作社+ 农户”的模式,将贫困群众纳入到产业体系中,带动其增收减贫;二是就业带动,即让贫困群众就业,为其提供稳定就业机会和工资收入;三是资产收益模式,贫困群众通过自有土地、林地、宅基地和扶贫资金等量化入股,获得固定或浮动分红,提高收入;四是混合模式,即把就业、直接参与产业和资产收益结合起来,提高整体扶贫效果。
近年来我国产业扶贫取得了重要成效,从生态农业到农村电商,从特色种养到乡村旅游,产业扶贫为脱贫攻坚注入了动力。但也要看到,一些地方的扶贫项目尤其是产业扶贫项目没有实现预期效果,一些产业扶贫项目缺乏贫困群众的参与,规模化的产业发展模式易导致重产业轻扶贫现象。打赢脱贫攻坚战需要社会各方面力量的参与。社会工作者在帮助实施精准扶贫、激发内生动力、建立联结机制、提升发展能力等方面可以发挥有效作用,应积极参与产业扶贫。
第一,实现精准扶贫。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产业扶贫的关键也是“精准”。社会工作者通过需求调查、问题诊断,能够帮助贫困地区和贫困农户选择适宜产业,精准对接市场,按照价值规律和市场需求发展特色产业。具体来讲,一要通过贫困问题和需求调查,分析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致贫原因,制订精准的产业脱贫方案;二要精准对接群众需求,推动贫困群众服务需求与产业扶贫资源精准对接;三要精准对接地方特色,根据当地特点,紧扣当地优势做文章,因地制宜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特色产业。
第二,激发内生动力。脱贫攻坚需要外界的推动,更需要内在的动力,要把外在的推动力转化为内生动力,提高贫困地区自我发展能力和自我造血能力,保证脱贫效果的可持续性,保障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真脱贫、不返贫。社会工作注重赋权,通过综合运用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等工作方法及个案辅导、团体治疗、资源链接等工作技巧,可以帮助贫困群众认识自己的潜能,提高参与度和参与能力,提升能动性和内生动力,转变思想观念,增强脱贫信心,促进贫困群众发挥潜能、提升技能,互帮互助,积极就业创业,通过增加收入实现脱贫。
第三,建立联结机制。产业扶贫的根本目的是让贫困人口增收脱贫,产业扶贫需要贫困群众的广泛和深度参与。社会工作应充分利用专业人才和资源的优势,建立产业与贫困群众的利益联结机制,找准产业项目与贫困群众增收的结合点,尽可能让更多的贫困群众参与产业项目建设,将贫困群众纳入扶贫产业体系之中,建立企业与贫困群众的利益联结机制,提高贫困群众在产业发展中的参与度和受益度。
第四,提升发展能力。扶贫要与扶志、扶智相结合。社会工作倡导“造血式”扶贫理念,帮助贫困群众发掘自身优势,进行能力建设,不仅能够有效增强贫困群众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还能切实降低贫困群体再次返贫的可能性。在产业扶贫中,要帮助贫困群众树立“自力更生、勤劳致富”的观念,提高贫困群众的参与积极性,增强贫困群众的“主人翁”意识,切实将增能、赋权、资源链接和优势挖掘等社会工作专业方法运用于产业扶贫工作中,提升贫困群众的发展能力,增强贫困群众在产业扶贫中的话语权,进而提高产业扶贫的实效。
扶贫扶长远。无疑,社会工作力量参与产业扶贫,对于保障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真脱贫、不返贫具有积极意义。相信不管是在当前脱贫攻坚战的决胜关键阶段,还是在2020年全面消除贫困之后,有了社会工作力量的参与,能让扶贫更精准、脱贫效果更加可持续,也能让贫困群众获得持续的发展机会,过上更美好的生活。
中社网课祝你考试成功!↓点击学习↓
编辑:汪昊
设计:谢霄
编辑:赵庆琳socialworkweekly.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