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CIAL WORK WEEKLY
你不是唯一 跌撞中成长!

35年冲在一线用真情播撒温暖 ——记全国民政系统劳动模范、陕西省铜川市救助管理站站长韩延成

本报记者 雷 耀

  他,1979年参军,1983年退伍,脱下橄榄绿,换上藏青蓝。

  他,35年来养成了一种在救助工作中总是冲在一线,用真情为弱势群体送去温暖的习惯。救助管理站不仅是流浪乞讨人员的家,也是他的家。

  他,担任站长18年来,救助过的孤、寡、残、病、老数以万计,600多名未成年流浪儿童得到保护,服务农村留守儿童及困境儿童2000余名,成功帮助200多名长期滞留在站的精神障碍患者寻亲寻家成功。

  他,在第十四次全国民政会议上,被表彰为“全国民政系统劳动模范”。

  他,就是陕西省铜川市救助管理站站长韩延成。

  近日,记者在铜川市救助管理站的会议室,见到一张出席第十四次全国民政会议的合影照片,“我站在第三排,当李克强总理和我握手的那一瞬间,我感到无比的激动、自豪,一股暖流涌上心头。”韩延成指着照片中的自己难掩兴奋地向记者介绍道,“那一刻,也让我感受更多的是肩上的责任、担当与压力。”

  “那一瞬间,我惊呆了,没想到我应当做的工作,换来的却是如此厚重的感谢”

  “初到单位时,工作任务繁重,办公条件落后。而作为一名退伍军人、一名共产党员,这些并没有挫败我在新岗位实现新作为的信念。反而,更加坚定了我用心用情用力做好弱势群体救助工作的信心与决心。” 韩延成目光坚定地说,“在这35年里,有辛酸、有泪水,也有过彷徨和快乐,我最开心的就是能把流浪乞讨人员和精神智障患者送回家,让他们和家人团聚。”

  铜川市救助管理站的前身是铜川市收容遣送站,2003年更名后,从一个拥有执法权力的部门变成服务型单位。2002年担任站长以来,韩延成通过不断学习,制定完善员工手册、服务条例等,以全新的观念对待流浪乞讨人员:从过去的单一管理到现在的精细化管理服务;从上门求助到街头主动搜救;从强制收容遣送变成自愿、无偿救助;从简单护送到协调救助;从“望闻问切”到全国救助寻亲网站、今日头条精准推送,再到公安部门人脸识别、DNA鉴定,救助寻亲的成功概率和效率都大大提高。救助管理站在住宿、就餐、洗浴等日常生活方面,得到了显著提升,为受助者创造了一个“宾至如归”的温馨之家。

  当记者问及“35年的救助工作,触动最大的是什么”时,韩延成回忆说,“有一年冬天,我们救助了一位在外流浪37年的智障男子,一次次沟通、一次次的比对记录、对外联系,终于帮他找到了家。当我们把他送到家时,90多岁的老母亲看到37年杳无音信的儿子后,老泪纵横,老人当即给我们下跪。我扶起老人说:‘这是我们的职责,是我们应该做的。’那一瞬间,我惊呆了,没想到我应当做的工作,换来的却是如此厚重的感谢。”

  一次次的救助,就像过电影似的留存在韩延成的记忆里。“还记得有一次,我带领工作人员在印台区北关北小巷沿街巡查时,发现衣衫单薄的婆孙两人,用捡来的纸箱和砖块遮挡风雪。我们立即将婆孙两人接回站里,端来热水让她俩洗漱,煮了饺子让她俩吃。年过七旬的婆婆拉着我的手泪流满面地说:‘没想到会遇见你们这些好人,比我的孩子都贴心。’我当时心里特别不是滋味——这婆孙俩不知在外遭了多少罪,受了多少苦。之后,我了解到婆孙俩是因家中遭遇不幸而导致在外乞讨为生,安排工作人员及时联系到了她们的原籍救助管理站,第三天便将婆孙俩安全送回原籍安置。”

  “有人说我已成为网络上的名人,我并不觉得我是什么名人,我只是做了应该做的事”

  3月12日,流浪22年,漂泊多省的欧阳美娟终于回到了河北省磁县家中,痛哭流涕的亲人一只手牵住欧阳美娟,另一只手牵住韩延成,迟迟不愿松开。

  据韩延成回忆,1月9日晚,接到群众电话,称翠溪社区附近有位流浪妇女,当即安排工作人员将她接回站里。到站后,她神情紧张,不愿多说话,工作人员帮她做了基本清洁后,安排食宿让她舒缓心情。经过多次沟通,了解到她叫“李美娟”,是湖南人,根据她提供的线索在“今日头条”和“全国寻亲网”推送了寻亲启事,并通过公安部门进行人像比对、信息比对核实,均没有进展。在交流中发现,她疑似患有精神类疾病,便将她送到医疗机构治疗,每周安排专人跟她沟通。直到3月7日,在她的只言片语中,发现她常提到“欧阳”两字,马上与她的名字联系起来,在公安户籍系统中查找并核实,最终落实到湖南省江永县皛泳村,据村主任介绍,她20年前已嫁到河北。随后,工作人员在公安部门的帮助下,查找到欧阳美娟在河北户籍系统中的信息,户籍虽被注销,但关键线索还在,通过磁县救助管理站的协助,与她的丈夫取得联系,经多次视频对话确认了欧阳美娟的身份。3月12日,历经10小时车程,终于将她送回700公里外的家中。

  “欧阳美娟事件后,全国各大媒体竞相报道,有人说我已成为网络上的名人,可我并不觉得我是什么名人,我只是在我的岗位上做了我应该做的事。”韩延成谦虚地说,“通过这件事,我也希望能有更多救助岗位上的同事,和我一同做好这份充满爱的事业。”

  像这样的救助故事,在铜川市救助管理站和韩延成身上不断上演。

  每逢佳节人们和亲人团聚的时候,每当夜晚人们甜蜜入梦的时候,韩延成总是坚守在工作岗位上,只要发现救助对象就马上施以援手,让流浪者寒冬有温暖,酷暑有清凉。

  “我希望将来有一天没有救助站,这也意味着社会上没有流浪者、没有乞讨者,人人都有家”

  “多年来,不论是周末还是节假日,我坚持值班、带班、巡逻,这已成为我多年的习惯。”韩延成告诉记者,“在我的记忆里,大多数除夕夜,我都是在站里和受助人员一起度过的,‘湖北’‘科存’‘改姓’三名受助人员在除夕夜是站里的常客,他们都因患有不同程度的精神障碍疾病,在站长期滞留并在医疗机构治疗托养。每到春节,我就会让工作人员把他们接回站里过年,陪他们一起看春晚、吃饺子,一起团圆。虽然他们表达不出喜悦之情,但是,看到他们个个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我知道他们也渴望团圆,渴望有亲人的陪伴。现在,他们中有两人已寻亲成功与家人团圆,一人安置在市社会福利院。”

  “尽管大多数除夕夜,我舍弃了陪伴家人的机会。但是,帮助了更多的受助者,使他们感受到了家的温暖和幸福,这些付出都是值得的。”说这话时,韩延成的眼神里流露出对家人的愧疚。

  35年来,韩延成无论寒冬酷暑,都奔波在救助一线。他见过太多迷失走散的精神、智力障碍患者,他坚信,每个人生而在世,一定都有家,只要省努力,一定能帮他们找到回家的路。自1984年起,在韩延成与同事们的努力下,铜川市救助管理站每年的救助人数从1000人左右逐渐下降到200人左右、精神智障患者滞留人数从100人下降到如今的0。

  “人的一生能有几个35年?在这个岗位上,我已经干了大半辈子了,对这份工作有感情,能尽我所能去帮助困难群众,帮助流浪乞讨人员找到家,使幼有所养、老有所依,这是我最开心的事。我希望将来有一天没有救助站,也就意味着社会上没有流浪者、没有乞讨者,人人都有家。”组织上要给韩延成调换部门岗位时,他却毅然拒绝了。“愿望是美好的,但我还是想尽快把这些年的工作经验教给新人,让他们少走点弯路,业务更熟练,为弱势群体守好‘最后一道防线’。”

(来源:中国社会报2019.8.1)

编辑:钱娇socialworkweekly.cn

赞(0) 打赏
转载请注明出处:社工周刊 » 35年冲在一线用真情播撒温暖 ——记全国民政系统劳动模范、陕西省铜川市救助管理站站长韩延成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

非常感谢你的打赏,我们将继续给力更多优质内容,让我们一起创建更加美好的网络世界!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