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CIAL WORK WEEKLY
你不是唯一 跌撞中成长!

社区营造|大数据视野下的社区营造

大数据视野下的社区营造
2018年10月27-28日,由全民社造实践平台发起,中国社会工作联合会、中共成都市委城乡社区发展治理委员会、成都市民政局共同指导,中共成都市双流区委城乡社区发展治理委员会、成都市双流区民政局大力支持,成都市双流区社会工作者协会、成都市爱有戏社区发展中心、成都市锦江区社会组织发展基金会联合承办,福建省正荣公益基金会、上海浦东新区社区服务中心、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世界遗产培训与研究中心(上海)等多方资助的第二届全国社区发展与社区营造论坛圆满落幕。本文为罗家德教授本次论坛的精彩演讲《大数据视野下的社区营造》

罗家德

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信义社区营造研究中心

非常高兴有机会来这里演讲,让我有点怀疑大会内举不避亲,因为我本人是四川自贡人,又是成都居民,怎么站在这个台子上,让我觉得是不是大会有“偏心”。我讲一个最近一直在推动的事情,我虽然人在北京,我们的试验场地在北京的大栅栏地区,我们在那从事一系列社区营造的试验活动,现在有一些新的进展,特别希望跟成都的朋友分享,因为我们都知道成都在社区治理、社区营造方面绝对走在了全国的最前列,绝绝对对对一些新的社区的治理手段可能有一些响应。

治理的核心问题

我们都知道治理研究是源远流长,有非常多非常多的研究成果,核心问题就在这几个问题:
1. 信息不对称2. 机会主义行为3. 环境不确定性

4. 行为不确定性

其中我们讲什么是信息不对称?简单来讲就是我们今天想要知道的事情,你知道却不告诉我。我们都知道尤其到了十九大以来,从十八大到十九大出了这么多文件,都指出党的领导,政府负责,民众参与、社区协商,目标是希望能够使人民有美好的生活。但是,紧接着问题就来了,我们怎么确定它?在过去改革开放40年中我们很成功的激励了企业家,也激励了地方政府官员,因为我们是一个号称叫GDP挂帅的时代,GDP的好处是什么?虽然我们都知道有一些地方还是有一些灌水的现象,但是好歹房子盖了,工厂盖了,货物产出了,这些东西是在行为不确定性上相对比较低的。

 

突然有朝一日我们说我们更在意爱与关怀,我们更在意人民的获得感,人民的幸福感,于是你马上就问说,我相信各个地方政府的官员也要问,我的考绩要怎么打?所以过去在相对可以明确评估的状况下,也就是行为不确定性较低,形成了一套对地方政府,对企业家,对整个社会老百姓都有高度激励的措施,使得我们过去40年形成了非常好的一个良性循环。

但是当我们面对新时代,信息时代,信息的不确定,信息的孤岛,使得层级治理失败或者市场治理失败的情况经常发生,其中就包括了幸福感和获得感的这类型的比较难以评估的事情,这个时候行为不确定性很高,就会造成由上而下的衡量,或是市场上的衡量,是不准确的。

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我们从事社区营造,就是为了在社区营造的过程中,不断地在试验点中去发掘能人,发掘当地的社区组织,发展成小种子,发展成小苗,发展成小树,最后变成大树,让它们去参与社区服务,提升社区的幸福感。
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怎么评估它们?包括我们在民众参与和社区社会组织发展的过程中,我们能给予它适当的指导,知道他发展到哪一个阶段,乃至于知道它们发展得好还是坏?另一方面,我们这些社区营造工作为主的枢纽型社会组织作为一个平台,也是在承接了政府社会服务外包的经费,提供给社区的小自组织们经费。如果没有一个正确的评估,我们怎么知道谁更值得投入更多的资金?所以这是民众参与、社区协商所面临的问题──如何确定真的参与了,真的协商了?以我们的经验来讲,曾经拿了相同的经费,我们自己办活动的时候,按照陈涛教授的说法是传统的社会工作的手段的时候,我们一年办了30场活动,效果也不错,评价也很好,但是当我们把我们的概念变成社区营造之后。

图片来源于:清华大学社会科学院信义社区营造研究中心网站

最近的两年多来,我们透过了一连串的社区自组织的培育,现在已经在这个地区协同当地政府与社会工作者培育了35个社区社会组织,53个微信群,一年要办400多场活动,我们自己一场都不用办。这就是陈涛教授所谓的发展型社会工作,已经带来的效果。但是紧接着又带来问题了,这些社区社会组织中间到底谁做得好谁做得坏?我们明年把钱给谁,这些都是问题。我们一旦有了一年400场活动的时候,如何在场辅导?如何追踪?如何评估?刚开始就利用了一点点清华优势,清华盖上一张实习证的章,于是有很多高校的学生说我很高兴成为清华实习生,我们就可以以兼职的工资使用他们的高素质劳动力,每一场活动都可以追踪,但是这个东西不可复制,成本非常高。所以我们后来想到的一件事就是网络化,而且大数据化,所以大栅栏的清华团队和当地街道的工作就要把这些社区朋友们,大爷大妈们,全部让他们建微信群。

社区社会资本

在上图大家就可以看到,我们用的是一个社区社会资本的概念,去建立一系列的指标,其中包括关系维度的,你们这里关系发展的好坏;认知维度的,你们对这个社区有没有认同感和归属感;以及结构维度的,就是你们这里到底是不是一个良好的社会关系网络的结构,有没有太多的边缘人,有没有分裂成小团体等等。社区社会资本是衡量一个社区是不是和谐,团结,是不是有合作精神最好的指标。最早期的时候当然可以靠发问卷,我们在最早期也发过,但这个成本非常高,我们现在就渐渐透过上微信群的方式第一,团队成员不再需要每一次的活动派人到现场去做辅导,做追踪,我们尽可能保持少量的人,在我们的成本可以涵概的范围内做网上的追踪和网上的辅导。

第二,再进一步的,我们就用微信群里的资料,开始随时进行追踪分析,我们可以每个月甚至每一周把我们刚刚想得到的社区社会资本指标计算出来,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评估者就很快可以知道每一个社区的社会组织,他到底发展到了什么情况。

 

这样,一方面在网上辅导、追踪社区社会组织的活动,

另一方面可以帮助评估者了解它们的进展情况。这样子的做法改变了过去大概是一年一次,一年两次,最多的是一年四次定时、定点的考察,在这个考察的过程中很可能是专家下去打分数,发包单位下去打分数,而且能看到的都是下面交上来的各种各样的报表,但大数据社区治理的方法让我们看到所有的信息都在微信群上,所有微信群上的资料存储3-6个月,所以任何的东西有都走过的必留下痕迹,任何指标都是来自于已经储存的资料,随时可以追踪回溯原始资料的情况。

 

有了非定时、定点,而是过程的资料,我们就进行了三个维度的分析,找一套算法从大数据资料中得到社区社会资本的指标。

沟通频率分析

第一个我们想得到的就是,到底这里面有没有“假群”,其实假群不一定活动真的就没有,但这是在考验我们作为一个基层政府人员或社区营造单位,能不能深入居民中间,得到人心,因为当我们得到人心的时候,我们帮他们建群他们就很高兴,我们也可以参与进去,要不然就会存在它们有群也不愿意拉我们进去。为了拿到我们的辅导经费,就建一个群拉我们进去,但它们内部沟通的另有一个群,还叫真话群,说明把我们拉进去的群是「假群」。建立这个搜集资料、评估资料和建立算法的系统,目的是形成了一个正向的循环反馈,使得我们在资料的搜集时提供了更多更好的现场的辅导,又能够评估出正确的民众参与和社区协商做的最好的社区组织,并给予他更多的鼓励,最后能形成一个信息沟通的机制。

<<  滑动查看下一张图片  >>
在上图做了几个范例,图中:分别是一个假群,一个由上而下包任务的群,以及一个有居民参与的群频率分析图,如果今天这是一个假群的话很容易就使用大数据的算法侦测到,我随便说一些例子,大家可以看到,如果是一个假群,互动频率就是非常低,低的程度和一个真群就差距极大,如果是一个实际上只是拿了政府的经费,但只是固定由上而下组织活动的,它的频率也不高,如果真正是民众参与的,频率是非常高的。在互动频率分布上也会出现每一次办活动之前的几天,频率开始高度的成长,你看频率的分布状况也可以看出到底什么样的群是真正不断地在办活动。

沟通内容分析

我们再做词频分析,比如,有一些幸福感的词频,获得感的词频等都可以进行词频分析,最后我们来看网络分析,这张图就是典型的假群,假群里面就少数几个人讲几句话,其他人都不讲话,这张图就显示一个由上而下以接任务为主的群,往往有一个非常明确的核心,但是却只有很少的边缘。最后这几张图才是我们刚刚讲的大多数居民热衷参与的群。
上图中自上而下,分别是:一个假群,一个由上而下包任务的群,以及一个有居民参予的群的人际网络分析图,同样的,十分容易就算出每类群的情况。

社会网络分析

除此之外,清华团队另一项活动就是建立一个小程序,这个小程序让我们能够在每一次活动的过程中间改变从前以定时定点专家为主的考核,而变成在每一次活动中间,我们都尽一切可能让所有的参与者变成360度的评监,随时记录资料,随时做各种各样的总结,这360度的资料包括每一个参与者让他下载我们的小程序后,在大家在活动时。
第一,很多人在活动中发照片,写评语,辅导者会给他们评语和建议,可以为活动自动作总结。其二,我们会让所有参与者打分数,这是一九十度,其三,社区社会组织有经验的人可以互评,这是一百八十度,

其四,是参与这个活动的辅导者可以给评分,二百七十度,

其五,组织自评,这样就是在每一场活动中间都可以不断的将三百六十度评估积累,有了他们每一场活动中间的360度评鉴的情况,

最后,我们可以得到社区社会组织的一个综合指标。

总结

最后的总结就是,一定是社区营造发动了居民参与,社区多元参与方能走在一块协商,然后我们再思考的是如何能够用大数据的手段,能够使这样子的参与最后变成了有效的评估指标,使得居民参与、社区协商真正落到实处。谢谢大家!ps:本文经罗家德老师修订、审校并授权发表,文章内容不代表本公众号观点,请尊重版权,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编辑:张倩socialworkweekly.cn

赞(0) 打赏
转载请注明出处:社工周刊 » 社区营造|大数据视野下的社区营造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

非常感谢你的打赏,我们将继续给力更多优质内容,让我们一起创建更加美好的网络世界!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