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CIAL WORK WEEKLY
你不是唯一 跌撞中成长!

袁美芝:友善社区 | 新型睦邻文化建设项目

来源:东莞鹏星社工

作者简介:袁美芝,女,中级社会工作师,东莞市社会工作督导,东莞市鹏星社会工作服务社执行总监,2009年毕业于广东工业大学社会工作专业。

1、项目背景

S镇A社区辖区面积约有1.1平方公里。辖下10个居民小组,户籍常住户5753户、19235人,非户籍人口7920人,低保户12户28人,残疾人407人。社区内广场、商场、市场、医院、银行、学校、汽车站、图书馆、博物馆、社区活动中心等尽在其中,正是“麻雀虽小,五藏俱全”,配套设施完善。社区内以商品房为主,商业发达,居民素质较高。但邻里之间交往较少,邻里互动不足,邻里之间日常生活中即使经常碰面,也形同陌生,社区事务的居民参与程度一般。

2017年3月,为贯彻S镇建设“友善之城”主题行动落实,创新社会治理模式,全面提高社区居民的文明素质和凝聚力,打破墙壁的阻隔,让居民走进邻里圈子,增进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共同为自己所居住的街道、社区做贡献。S镇A社区综合服务中心根据A社区的实际情况,打造了【友善社区】——新型社区睦邻文化建设项目,旨在拉近社区邻里之间的关系,促进居民参与,共同营造社区大家庭氛围,构建友善社区。

2、项目目标

(一)总目标:

提升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归属感及居民之间的凝聚力;增进居民邻里之情,推动邻里互帮互助友好关系的发展;促进居民积极参与社区事务,营造“友善社区”。

(二)具体目标:

1、寻找社区代言人“微笑天使”300人以上;

2、倡导“好家风”,评选好家风家庭8户以上; 

3、通过资源链接,构建邻里资源角,回收物资10批以上,5户以上有困难家庭受惠;

4、成功组建一支30人以上的“依家邻”志愿服务队,带动居民社区参与;

5、开展社区代表集会5场次以上,发现、解决社区问题3个以上。

3、项目方案

(一)项目周期:2017.1.1-2017.12.31

(二)项目服务内容:

时间 项目实施前期阶段(1—3月) 项目实施中期阶段(4月-11月) 项目实施后期阶段(12月)
服务内容 1、制作宣传物料 1、邻聚礼:打造邻聚十式、好家风摄影展、微笑行动、拍摄宣传短片等 1、项目总结展示
2、寻找微笑天使 2、邻聚乐:各类文娱活动、嘉年华等 2、项目评估、跟进、反馈
3、落户探访,发掘好家风家庭 3、邻聚情:邻里探访帮扶、邻里团建活动、建立社区资源阁
4、邻聚爱:邻里志愿服务、居民代表集会等

4、项目实施过程

项目以“个人——家庭——社区”三个维度推进服务,首先是个人层面的“微笑天使”专题活动,倡导社区居民成为友善的个体,进而到“家风之旅——寻找社区最美家庭专题活动”,实现家庭层面的友善推广,最后带动“邻聚礼、邻聚乐、邻聚情、邻聚爱”四大系列活动开展,让友善文化影响整个社区。具体做法如下:

(一)寻找微笑天使,争做社区正能量代言人

友善从个人做起,微笑则是友善最基础、最直接的表现,因此项目首先发起“微笑天使”行动,分别在不同领域开展,分别选取了儿童、青少年、长者、企业员工、流动党员等几个不同领域为代表,在其中寻找“微笑天使”,参加者承诺从身边小事做起,例如每天把微笑挂在嘴边,与邻居见面亲切地打个招呼等,以身作则,把“友善”能量逐步传播给身边更多居民。而每个微笑天使都是友善社区的代言人,在下文所提到的四大系列活动中都有他们的身影,在每一次的活动中都发挥着模范带头作用。

(二)开启家风之旅,树立典型榜样

 家庭是社区的细胞,家庭和谐是社区和谐的基础。项目通过寻找镇内代表不同好家风的家庭,发掘他们背后的故事,拍摄记录代表其家风的照片、视频记录片等,结合文字说明,展示各种家风,旨在希望于镇内传扬正向家庭文化,共同构建友善之城。社会工作者探访了书法、环保、舞蹈、志愿、阅读、敬老等家风的家庭,收集了他们的家风事迹,通过最美家庭摄影展,把好家风文化吹遍整个社区。

(三)邻聚“礼,乐,情,爱”,层层推进实现友善社区

1、邻聚礼——以礼搭建互动平台

人无礼不立,事无礼不成。以礼相待,是人与人相处最长久的方式。因此在四大系列活动中,我们以“礼”为开始,开展“邻聚礼”邻里礼仪传播系列活动,提高居民邻里互助意识,通过“微笑天使”的带动,促进社区居民形成团结亲善、守望相助关系;目前项目在社区人流较为集中的地方开展了项目摊位宣传活动,在镇内各大银幕播放【友善社区】宣传短片,推广《邻聚十式》,于社区营造友善邻里氛围,派发《邻聚十式》卡片以及项目宣传折页,扩大项目影响范围;同时也开展了相关主题讲座,宣扬邻里互助精神。

2、邻聚乐——以乐提升生活质量

居民生活开心、愉悦是友善社区的保证,项目通过开展“邻聚乐”邻里康乐系列活动,搭建居民互动平台,居民参与其中,建立邻里之间的友好关系、提升社区居民生活质量;项目组织了社区居民到天文气象馆、可园、陶瓷博物馆等地方参观游玩,丰富居民闲余生活,拉近邻里关系;同时为社区居民开展了多元化的兴趣工作坊,丰富社区居民课余生活,提供施展才华的平台。

3、邻聚情——以情凝聚社区力量

自身开心成长之余,也需要实现邻里间感情联系、互助互爱。项目通过“邻聚情”邻里关系促进系列活动,组织“依家邻”志愿服务队进行街坊探访、节日慰问、开展团建活动等,紧密居民邻里之间的关系,同时建立邻里资源角,促成邻里互助,实现资源共享;项目也开展了多场节日主题活动,如由社区团体自导自演的三八联欢晚会,端午节等传统节日开展了社区居民团建活动,暑期夏令营结尾开展了暑期嘉年华活动,让社区居民一同参加,共享快乐与成长。

4、邻聚爱——以爱促进居民参与

爱是友善社区最终的升华,期望居民都能以爱之名共同为社区出一份力。项目开展“邻聚爱”社区共建系列活动,通过筹建志愿服务队、制作邻里手册、开展居民代表集会,组织集体参与社区服务行动等方式,实现居民的社区参与。项目成立了 “依家邻”专项志愿服务队,社会工作者向队员们讲解了加入服务队候享受的权利与应尽的义务,队员协助项目服务与推广,另一方面项目定期召集社区居民骨干开展集会,共同商讨社区大小事宜,发现问题,提出建议,发动居民力量解决问题,真正实现社区共治,共建友善社区。

5、成效评估

截止2017年12月,项目共开展活动28场,小组10个121节,成立了一支共39人的“依家邻”志愿服务队,在册微笑天使人数482名,评选好家风最美家庭10户,直接服务人次4354人,间接服务人次超过一万人次。项目获得了2017年东莞市基层社会治理改革创新优秀项目。具体服务成效如下:

(一)邻里礼仪深入民心,社区友善文化氛围浓厚

项目以寻找微笑天使为开端,倡导社区居民时常把微笑挂于脸上,设计通俗易懂“邻里十式”守则,并制作成为书签,分别在十个居民小组派发,并且在社区内人气较旺的开展摊位宣传,让居民掌握简单的邻里相处守则,另一方面也组织社区居民当主角,拍摄了“友善社区”短片,分别在镇内多个平台上播放,包括电视、电影院、广场大屏幕、微信公众平台等,让居民从感性上更深刻地理解友善的含义,社区内友善文化氛围浓厚。而从项目问卷调查中可知,93%的受访居民愿意友善对待身边邻里。

(二)社区居民联系紧密,幸福感进一步提高

项目开展过程中,有意识地引导居民间实现多交流、多互动、多帮忙的相处模式,过时过节相聚于社区共同庆祝已经成为很多居民的默契和习惯,项目打造的“社区资源阁”,让居民把闲置物品捐出,送到困难家庭中,一方面倡导环保,另一方面也让社区居民践行友爱互助,目前资源阁已接收物品15批,9户困难家庭得到帮助。

另一方面,以项目“依家邻”志愿服务队为首的日常探访也让社区居民联系更加密切,详看以下案例:

陈婆婆是兴龙社区的一名独居长者,子女都长大了,有自己的家庭,工作比较忙,较少探望,行动不便的她坐着轮椅很少外出,平常由保姆照顾,由于年纪老迈,能互相倾谈的朋友是越来越少。有一天,社会工作者带着 “依家邻”志愿服务队队员前去探访陈婆婆,这些队员正是陈婆婆年轻时的“老街坊”,一番亲切的问候,让陈婆婆倍感温暖。随后,这些“老街坊”推着陈婆婆到左邻右舍“串门”,让陈婆婆与邻居们相互认识,社会工作者与“依家邻”队员们希望陈婆婆与她的邻居之间能互相照应,现在邻居们有空时便看望一下陈婆婆,而陈婆婆手艺非常好,经常为忙于工作的邻居缝补衣服床被等,彼此相互帮助。

A社区成为居民心目中可以分享快乐,分担压力,相互支持的大家庭,调查可见,社区居民幸福感8分以上的达63%。

(三)居民参与社区事务积极性大大提升

在项目总结调查中发现,67%的受访居民表示愿意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回馈社区,正如我们的宣传短片中所说,“友善,是你我共同为社区出一份力”,我们倡导的友善文化,是社区内每位居民都能参与的文化营造,例如项目定期举行的居民集会,让社区居民发现社区问题,提出解决办法或建议,而这种办法并不是传统中仅仅依靠政府的方式,而是从自身出发,首先居民自己能做些什么。例如社区中心正打造儿童图书馆,前期书籍有限,购买经费欠缺,居民马上自发捐赠,中心获得捐赠图书500多册。

6、专业反思

近年来,社区工作的开展都广泛运用社区营造的理念,即希望居住在同一地理范围内的居民,持续以集体的行动来处理其共同面对社区的生活议题,解决问题同时也创造共同的生活福祉,逐渐地,居民彼此之间以及居民与社区环境之间建立起紧密的社会联系。培育社区意识是非常关键的一环,而【友善社区】项目归根到底就是致力于提高居民的参与意识。

睦邻文化的打造与推广,一直是每个社区努力的方向所在,但往往因为目标、定位过于广泛,落脚点虚而不好开展或难以体现成效。而【友善社区】项目则提出“个人-家庭-社区”三个维度贯穿推进的模式,把睦邻文化确确实实地落地,并做出成效。而此模式更是有着较强的可复制性。

项目以A社区综合服务中心作为开展平台,中心成立已有两年,配套设施完善,基础服务扎实,拥有一批忠实“粉丝”,让这些服务对象作为项目运行的先驱,能确保项目的顺利开展,另一方面中心资源链接能力较强,有助于项目的可持续性开展。

总的来说,社区治理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有步骤、有策略地进行,首先在“居民公约”的基本约束下,让居民真正融入社区,感受到自己是社区的一份子,进而再到居民参与,发挥居民的主观能动性,共同解决社区问题,居民参与从“被动参与”变为“主动参与”,才能真正实现共建共治共享。

本文已发表于:东莞社会工作服务案例选编

编辑:赵庆琳socialworkweekly.cn

赞(0) 打赏
转载请注明出处:社工周刊 » 袁美芝:友善社区 | 新型睦邻文化建设项目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

非常感谢你的打赏,我们将继续给力更多优质内容,让我们一起创建更加美好的网络世界!

支付宝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