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CIAL WORK WEEKLY
你不是唯一 跌撞中成长!

吴显连:我们的回“艺”路 | 本土传统技艺保卫计划

来源:东莞鹏星社工

作者简介:吴显连,男,中级社会工作者师,婚姻家庭咨询师,东莞市社会工作者督导,东莞鹏星社会工作服务社区域总监,2009年毕业于四川农业大学社会工作专业。

1、项目背景

东莞具有悠久的手工技艺传统,如厚街虎门的草席,在战国墓砖上有席纹,可见历史之悠久,道滘的草织、大岭山寮步清溪一带的莞香、石龙泗洲的灯笼仔、桥头的凉帽,都曾极盛一时。东莞市大朗镇素有“荔枝之乡”、“毛织之乡”的美誉,被称为广东历史文化名镇。

本土传统特色中,大多以妇女为主要角色,如以芋头糕、松糕、菜角、番薯片、糯米糍和糖不甩等为代表的点心,以炸煎堆、吃咸丸、上凤山、派利市、担公仔等为代表的传统民俗,大朗诞生了全省第一支女子麒麟队等,充分体现了大朗镇妇女在家庭、社会事务中的重要角色。据大朗文化部门调查显示和从日常与居民沟通中发现,由于大朗传统食品的经营模式单一,大多以家庭式作坊为主,在工业化和市场经济的冲击下,使得多种传统食品逐渐淡出市场,传统技艺逐渐在大朗年轻妇女中失传,更有甚者,这些传统技艺已经被淡忘。与此同时,相关数据指出,大朗很大比例的家庭妇女闲暇时间多以逛街、打麻将等方式消磨时间,文化生活较为缺乏。

2、项目目标

我们的回“艺”路——大朗镇本土传统技艺保卫计划旨在建立一个梳理、重温、传承妇女传统技艺的平台,通过以妇女为群体主力的调研队伍对大朗镇妇女传统技艺的调研、整理,组织学习,进行文化、技能推广等形式,以此达到保护传承传统文化,增强妇女的社会参与的目的。

(一)项目总目标

1、保护珍贵的本土传统文化;

2、为提升妇女对自我价值的认识而增强妇女社会事务参与。

(二)项目具体目标

1、以项目活动为载体,增加妇女社会活动和社会事务的参与量;

2、收集本土美食文化和传统文化档案,组建志愿者网络,完成《回“艺”大朗》大朗传统技艺集,从而达到保护本土传统文化的目标。

3、项目计划

(一)实施日期

2013年11月——2014年10月

(二)实施地

实施地点为东莞市大朗镇松木山,辐射周边自然村,另外在大朗镇档案馆、大朗广场、大润发商场广场等地进行辐射推广。

(三)项目开展的主要活动

1、志愿者培训及能力建设:进行宣传和招募,组建以妇女为主的专门服务队伍,作为支撑力量,从项目开始到项目结束,整个过程从事传统技艺的收集、整理、推广等工作,同时通过小组、培训、团建、学习等方式,不断提升该队伍的团队凝聚和执行能力。

2、传统技艺调研:通过项目宣传,发动公益微行动,让市民为项目提供资料,包括传统技艺的相关资料,技艺传承人的资料等,通过志愿者的力量,进行上门调研,收集大朗传统美食和民俗的有关资料,进行整理,为下一步宣传推广及编撰《回“艺”大朗》大朗传统技艺集垫下基础。

3、专项推广活动:对项目进行全程记录,制作成纪录片,唤起大家对传统技艺的记忆;在大朗人口集中的地方,定期以图片展和摊位摆卖方式让更多人认识大朗传统文化;组织传统技艺的大比拼项目,促进大家对传统技艺的认识;促进大朗电视台、报纸、网站、政务微博等推介相关技艺。

4、传统技艺学习工作坊:开展不同传统文化美食的主题工作坊,组织大朗市民以学习者的身份到松木山村妇女家庭进行传统技艺的学习,观摩,以低偿收费的形式,既达到保护传统技艺的目的,也让该村妇女重拾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提升自我价值。

5、传统技艺小组及商业技能小组:通过传统技艺小组的学习,组建多种技艺的制作和兴趣群体,保证多种传统技艺的集体式学习,将小组成员作为公益讲师,从事低偿的项目推广服务;提升妇女的商业技能,实现传统技艺的商业价值再造化。

(四)项目进度安排

(一)第一阶段:调研与摸底阶段(2013.11.01—2013.12.30)

1、与大朗镇妇联、团委等相关部门联合招募以妇女为主的项目志愿者,组建志愿服务队,进行培训和团队能力建设,确保队伍具备调研、活动策划执行的能力。

2、通过与大朗档案馆、各村社区、居民接洽和调研,对大朗镇妇女传统技艺进行摸底和整理,建立档案录。

3、与大朗镇团委、妇联、松木山村委签订合作意向,明确各方在具体实施项目中的职责和分工。

4、项目启动。通过在松木山村较为广泛的宣传和发动,启动该项目,同时通过媒体、网络、口碑相传等影响力,扩大项目影响力,积累参与公益微行动的人力资源。

(二)第二阶段:实施与传承阶段(2014.01.01—2014.05.31)

1、通过组织多场次、多形式的妇女群体技能学习和工作坊,以观摩、学习、研究为主题,将优良的传统技艺进行传承。

2、进行传统技艺的公益微行动,发动全民参与项目,为项目提供资料,发动志愿服务队的力量,进行项目调研和资料收集,整理。

3、发掘技艺传承人资料,进行建档,评估其能力,发展推广其技艺的公益讲师,或者通过包装、打造,以提升传承人推广的能力。

4、通过传统技艺小组的学习,组建多种技艺的制作和兴趣群体,保证多种传统技艺的集体式学习,将小组成员作为公益讲师,从事低偿的项目推广服务。

(三)第三阶段:推广与巩固阶段(2014.06.01—2014.08.31)

1、以专场推广、产品展示、义卖品尝、网络视频、食谱等方式对相关技艺进行面积性推广。

2、提升妇女的商业技能,实现传统技艺的商业价值再造化。如与酒楼、市场等对接,将妇女的传统技艺成品进行展卖。

(四)第四阶段:巩固与延续阶段(2014.09.01—2014.10.31)

1、编撰《回“艺”大朗》大朗传统技艺集,进行发布。

2、对整个项目记录过程进行编辑,形成项目纪录片,进行发布。

3、项目成效展示现场会,志愿服务队表彰。

4、项目整体评估。

4、项目实施

(一)2013年11月,与大朗镇妇联、大朗镇团委、大朗镇志愿服务中心、大朗镇松木山村委签订共建协议。

(二)2013年10月9日-12日为期三天的志愿者培训。在大朗镇团委、大朗镇松木山村委会的协助下顺利举行。本次培训主要通过讲授调研内容、调研相关注意事项、志愿者团建等,为开展传统技艺调研做好充分准备,让志愿者们逐步熟悉调研相关工作。

(三)2013年10月至11月,社工+志愿者组成调研队伍,对大朗镇松木山村本土传统技艺进行访村调研。本次调研问卷共发出100份,回收98份,20名志愿者参与了本次调研工作。通过调研,对松木山村传统技艺有了基础的了解,挖掘传统技艺联系人20人。

(四)2013年11月,与东莞市社会工作委员会、大朗镇社会工作委员会签订协议,成为东莞市第二批社会管理创新观察项目。

(五)保卫传统,践行公益,我们的回“艺”路在行动。2013年11月8日,东莞市鹏星社会工作服务社承办了由大朗镇妇联、大朗镇团委、松木山村委会共同参与的“我们的回‘艺’路——大朗镇本土传统技艺保卫计划”公益项目启动仪式。本次启动仪式还为现场观众准备了大朗传统美食体验区和大朗传统工艺观赏区,让现场观众“有得睇,又有得玩”,加深了该项目在松木山村民中的认识,也为回“艺”路项目在松木山村未来活动的开展奠定了群众基础。

(六)4场传统技艺工作坊。2013年12月5日“传统美食之鱼龙趣味工作坊”、2014年1月11日“传统美食之红团趣味工作坊”、2014年3月7日“传统技艺之编篮艺术”、2014年5月17日“传统技艺之清明茶制作工作坊”顺利举行,累计共吸引了88名松木山村等妇女前来参与。

(七)2个本土文化互动小组。2014年4月“传统文化提升小组(一)”以及2014年5月“传统文化提升小组(二)”举行,每个小组四节,共八节,参与人次达到120人次。本次项目小组旨在让更多年轻妇女更加了解大朗的传统文化,发展他们对发展传统文化的兴趣,做好公民层面的推广。

(八)2014年3月,发布公益微行动,发动全民参与,动动手指,动动嘴巴参与公益项目。截止项目结束,收到互动和回馈500多条。

(九)2014年9月、10月,编撰《回“艺”大朗》大朗传统技艺集,并举行发布会。

5、项目成效与影响

(一)形成大朗镇本土传统技艺初步资料,挖掘本土传统技艺42项,成功建立传统技艺联系人网络,完成传统技艺调研报告一份。

(二)成功组建“社工+志愿者”共25人的传统技艺调研队伍一支,挖掘传统技艺公益讲师20人。

(三)在经过传统技艺工作坊及宣传推广后,激发松木山村妇女自主创业的热情,促进传统技艺与商业模式的对接,目前已有11个成功案例,其中9名妇女为由家庭将传统美食做成成品,由项目组链接,在市场摊位寄卖及送到餐饮酒楼售卖,有3名妇女为先前市场上售卖相关成品,愿意加入到项目组进行扩大经营。

(四)2013年成为东莞市第二批社会管理创新观察项目。由东莞市鹏星社会工作服务社与东莞市社会工作委员会、东莞市大朗镇社会工作委员会三方签约共建。

(五)2014年进入中国第三届公益慈善项目大赛创意类百强。中国第三届公益慈善项目大赛7月结束初审,“我们的回‘艺’路——大朗本土传统技艺保卫计划”凭借传承传统文化与改善妇女生活结合的独特设计理念脱颖而出,在1000个候选项目中入围大赛创意类百强。

(六)成功联动多部门合作,凝聚多部门的影响力,其中包括:东莞市鹏星社会工作服务社、大朗镇妇联、大朗镇团委、大朗镇志愿服务协会、大朗镇社工委、大朗镇松木山村委会、大朗镇宣传教育文体局等。东莞市鹏星社会工作服务社与多部门签署共建协议。

(七)多家媒体追踪报道,中国文明网、广州日报、东莞日报、东莞女性网、大朗电视台、大朗周刊等多家媒体对项目进行专题报道达13次之多,影响力较大。

(八)本项目目前已引起广泛关注,社会参与度高。社会专业人士主动加盟、传统技艺公益讲师主动加入、社会大众主动参与。

6、项目反思

介入传统文化的保育,是属于尝试型的工作。社会工作者进入社区,综合运用个案、小组、社区的工作手法,承担倡导者、资源链接者的角色,帮助居民自觉觉醒,通过居民自身努力,在生存和情感中找到平衡点,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传统文化传承保护的双赢局面。

本项目同时存在着力点不够细致的问题,比如在推动传统文化和商业结合方面,起到的成效不是很明显。在文化保育的渠道上,存在方式不够丰富的缺陷。

本文已发表于:东莞社会工作服务案例选编

编辑:赵庆琳socialworkweekly.cn

赞(0) 打赏
转载请注明出处:社工周刊 » 吴显连:我们的回“艺”路 | 本土传统技艺保卫计划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

非常感谢你的打赏,我们将继续给力更多优质内容,让我们一起创建更加美好的网络世界!

支付宝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