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CIAL WORK WEEKLY
你不是唯一 跌撞中成长!

佤族女孩李小菲的乡村社工之路

她,是入驻云南省临沧市沧源佤族自治县乡村较早的一位社工,年纪不大,正值青春年少,可无论在村里还是在学校,她都备受村民和学生们的喜爱。

她,就是佤族姑娘李小菲,一位扎根于少数民族聚集乡村,为贫困家庭和孩子提供帮助的社工。

大学毕业后返乡干起了“社工”

六年前,就读于云南师范大学的李小菲毕业了,从老家临沧市沧源县山村到昆明求学的她,心里也有一个愿望,就是希望毕业后,自己能留在城市生活和工作。

就在毕业日期临近时,她却突然改变了主意,想回老家,想离父母近些。就这样,李小菲回到了家乡,随后便与“社工”结下了不解之缘。

在家乡,一次偶然的机会,她得知云南连心社区照顾服务中心(以下简称:“连心”)招聘在沧源工作的社工,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她投了简历。“我学的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对社工工作并不了解,也从来没接触过。”李小菲说,没想到,几天后,自己成为了“连心”的一员。她积极参加社工工作的专业学习和培训,很快就做到了能独挡一面。

学生村民都习惯称她为“老师”

沧源县是佤族群众生活较为集中的地区,生活习惯、语言等都有独特的地方特色,而同为佤族的李小菲,在这里开展起工作也较为顺利。工作正式开始后,“连心”将沧源地区的工作站设在了沧源县勐董镇刀董村南原小学,每天放学后,不同民族的学生们便会自发到工作站做作业、看书或是参加活动,而此时,李小菲也会与同学们准时相约。

“村里有很多孩子的父母都外出打工了,他们平时就和老人一起生活。”在工作站里,李小菲不但会为孩子辅导功课,还会与孩子谈心,尽可能帮大家解决遇到的困难。久而久之,李小菲得到了很多孩子的信任,大家都喜欢把她叫做“老师”。

一次谈心时,李小菲得知,就读于南原小学的一个女孩家庭很困难,多年来仅与爸爸相依为命,她便及时到女孩家里家访。她看到,父女俩住的是简易房,爸爸不会讲汉话,女孩也很内向。随后,李小菲决定把女孩做为固定帮扶对象,除了在学习上给予辅导外,她还在心理上也给女孩一些疏导,渐渐地,她发现女孩在与人沟通时有了改变,不再像以前那样内向,学习也有明显进步。

如今,她对这位女孩的帮扶已持续了两年多,不仅取得了女孩的信任,女孩的爸爸也特别感谢她。

在刀董村,李小菲早已是很多家庭的老熟人,村民们在见到她时,也总喜欢叫她“老师”。每逢教师节、春节等节日,孩子们、村民们总会邀请李小菲到家里吃饭,相互间关系很融洽。

让更多孩子走出大山 看看外面的世界

当初选择回家乡,是想离父母近一些,但李小菲现在工作的刀董村离她家还有两个半小时的车程,每个月能回两次家,但她已觉得很满足。回到家里,她总是尽量帮父母干些活,而对于女儿现在的选择,她的父母都表示很理解很支持。

虽然现在所做的工作与大学所学的专业不太沾边,但在李小菲看来,却是让自己又有了一次重新学习的机会,更是一种成长。几年的社工工作中,看着自己的每一点付出,最后都得到了孩子和村民们的认可,她感到很值得,也很高兴。

“特别希望我们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孩子都能有学上,有好成绩,将来能走出大山,看看外面的世界。”李小菲说,这是自己从事社工工作时最初的想法,为了这个想法,为了能帮助到更多的人,自己还会在社工之路上继续走下去。

作者: 徐琪燕 原载于:新华网

编辑:志磊Socialworkweekly

赞(0) 打赏
转载请注明出处:社工周刊 » 佤族女孩李小菲的乡村社工之路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

非常感谢你的打赏,我们将继续给力更多优质内容,让我们一起创建更加美好的网络世界!

支付宝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