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CIAL WORK WEEKLY
你不是唯一 跌撞中成长!

社工如何做好幼小衔接小组?

出品 | 社工客(ID:shegongke)

作者 | 孙雪梅,戴玉

单位 | 罗湖区德福社工服务中心

一、背景

2019年6月29日下午翠湖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开启的““快乐进小一”–翠湖社区幼小衔接沙龙”有效的激发了家长们学习有效衔接各类工作的动机,但如何培养孩子的动力和能力,有效过渡到小学阶段,仍显迷茫。

故而社工设计“快乐进小一”幼小衔接小组,通过环境、习惯、人际关系三方面内容设计让小孩正确认识幼小衔接工作,通过有趣的体验方式,让准备进入小学的孩子对小学生活有初步了解,激发孩子对小学生活的向往,减少对小学生活的陌生感和不适应感,帮助孩子们顺利过渡到小学生活。

二、小组目标/目的

目标:

通过环境、习惯、人际关系三方面内容设计让家长和小孩正确认识幼小衔接工作,通过有趣的体验方式,让准备进入小学的孩子对小学生活有初步了解,减少对小学生活的陌生感和不适应感,帮助孩子们顺利过渡到小学生活。

目的:

1、80%的组员能够了解为什么要进行幼小衔接,幼小应该怎样衔接;

2、80%的组员通过小组学习能够对小学生活有初步了解,了解幼儿园与小学学习和生活习惯的不同;

3、80%的组员通过小组能够激发对小学生活的向往,知道如何与老师、同学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三、理论指导

观察学习理论中,班杜拉强调观察学习在人的行为获得中的作用,认为人的多数行为是通过观察别人的行为和行为的结果而习得的,依靠观察学习可以迅速掌握大量的行为模式,人的行为可以通过观察学习过程获得。

但是获得什么样的行为以及行为的表现如何,则有赖于榜样的作用。榜样是否具有魅力、是否拥有奖赏、榜样行为的复杂程度、榜样行为的结果和榜样与观察者的人际关系都将影响观察者的行为表现。

本次小组社工通过有经验人士、学生家长作为榜样,有幼小衔接经验的青少年作为沟通的桥梁,在环境、习惯、人际关系三方面内容设计让小孩正确认识幼小衔接工作。

通过有趣的体验方式,让准备进入小学的孩子对小学生活有初步了解,激发孩子对小学生活的向往,减少对小学生活的陌生感和不适应感,帮助孩子们顺利过渡到小学生活。

四、小组计划

小组节数 小组节数 小组主要内容 小组记录
第一节 快乐相约 社工通过小游戏(抛公仔)的方式让组员相互认识,在轻松的氛围的里去接纳他人。制定小组契约,完成小组前测,一同参观小学。 在小组第一节,小组成员间刚刚认识,还没有建立起进一步的关系,大家都有些害羞、拘谨,不太敢表现自己。社工通过“我的名字”、“抛公仔”两个小游戏让组员之间互相认识,大家一开始都比较腼腆,但是经过游戏之后,大家就开始慢慢熟悉,互相认识。

第二节 习惯我知道 组织组员进行主题学习,了解幼儿园与小学不同的学习与生活习惯。 小组第二节,有部分服务对象是第一次相见,故而在纪律性方面较好,本节最主要的沟通是由讲师带领,参与者与讲师直接沟通,尚未形成成员间的相互沟通和互动。
小组开始前讲师提前制作了工作纸-我的生活习惯及我的学习习惯,通过看图、分享、制定自己的计划等方法,将一天中所经历的生活事件,如起床、刷牙洗脸、吃饭、休息、上厕所、喝水、遇到突发事件如何处理等进行分享,参与小组的成员已经知道上厕所分男女、喝水需要自己主动、上洗手间要尽量用下课的时间若上课有特殊需要要及时报告老师,遇到受伤等情况需要及时跟老师汇报等。通过排序等方式,将下课放学后的写作业、玩游戏、吃东西、洗澡及与家长沟通等进行排序,绝大部分还自己表示回到家之后会先写作业,这与家长的沟通和前期的教导有直接的关系。此外,对于上课需要注意的东西、写作业需要注意的东西、老师对于课程的影响等也有了初步的探讨。
观察学习理论中,班杜拉强调人的行为可以通过观察学习过程获得。但是获得什么样的行为以及行为的表现如何,则有赖于榜样的作用。榜样是否具有魅力、是否拥有奖赏、榜样行为的复杂程度、榜样行为的结果和榜样与观察者的人际关系都将影响观察者的行为表现。
第三节 时间管理 组织组员进行主题学习,了解进入小学后时间变化,学会合理安排时间。 小组第三节,讲师首先让孩子们观看了大雄的一天时间分配管理表,除了睡觉之外每天还有包括学习、生活等各类的事件需要安排,接着运用时钟来进行分解,现场参与的服务对象有3位9点睡觉,2位7点起来,1位6点起床,另外林xw1位10点睡觉8点起床,接着用一个小时处理生活、准备上学、8-12点学习、12-2点休息、2-4点上课等的时间安排让孩子们有了初步的概念,其中需要上厕所、喝水等事宜也进行了分解,最后在4点到睡觉前应该安排的写作业等内容也及时进行了分解,其中有3位目前的生活和时间安排逐步能配合到,若一直能坚持便能较好过度到小学阶段。通过讲授、分享、互动提问、游戏等方式让组员了解进入小学后时间变化,学会合理安排时间。
因小组有了充足的互动和前期稳定的组员关系,故而相互间已有了观察和探讨,也使得孩子们看见了不同家庭、不同组员的不同处理方式。值得一提的是,有部分组员看到其他组员的表现,向自己的家长询问,并修订了自己的方案。
第四节 人际关系 组织组员进行主题学习,了解进入小学后如何与老师、同学建立关系。

小组第四节,小组成员经过一段时间相处,已经互相认识,小组气氛很好,经过拼图任务后,小组成员间的了解进一步加深。互动加强,交流增多。经过主题学习,组员们知道了不可以无缘无故打人,如果有人碰到自己,要好好和他说。了解进入小学后如何与老师、同学建立关系。
这一节中更能体现组员间相互的观察和影响,在出现不知如何回答问题时,有人观察旁边的组员、有人说出来之后让人探讨,有人寻求老师的帮助,这样的环节使得本节人际关系的构建及处理更加丰富和直接,工作员借此也直接带领大家使用知识管理的方法来进行全面的讨论和复盘。
第五节 小组回顾 组织组员进行小组回顾,画出“心中的小一”,结束小组。 小组最后一节,社工带领组员进行整个小组回顾,重温小组进程。并带领组员进行“接力绘画”,活跃气氛,集中组员注意力。在主题绘画环节,组员们把对于小学的印象、感觉,通过绘画的形式表现出来,有的组员迅速下笔将自己心中的小学画在纸上,有的组员还在回忆思考该如何下笔。绘画完成后,社工邀请其中几名组员进行分享。
社工告知组员们小组即将结束,有些组员表示不舍,社工告知大家虽然小组结束,但是以后还是可以来参加其他活动,大家可以保持联系,并祝愿组员们顺利进入小学。

五、理论的实操分析

观察学习理论中,班杜拉强调观察学习在人的行为获得中的作用,认为人的多数行为是通过观察别人的行为和行为的结果而习得的,依靠观察学习可以迅速掌握大量的行为模式。

在小组前工作员明确了解到因为经验缺乏孩子们不知如何应对,而方法缺失及相应的知识欠缺令家长们无从下手协助衔接,在小组的过程中,社工在社会学习理论的指导下尝试丰富孩子们的直接经验及让参组人员习得简介的经验。

在具体的学习内容方面,都包含一些经验、知识及方法。具体的做法有通过有经验人士、学生家长、组员、高年级姐姐作为榜样,有幼小衔接经验的青少年作为沟通的桥梁,在环境、习惯、人际关系三方面内容设计让小孩正确认识幼小衔接工作。

通过有趣的体验方式如抛公仔游戏、拼图游戏、接力绘画、卡通表格、主题绘画等,让准备进入小学的孩子对小学生活有初步了解,激发孩子对小学生活的向往,减少对小学生活的陌生感和不适应感,帮助孩子们顺利过渡到小学生活。

在小组最后一节,社工带领组员进行整个小组回顾,重温小组进程。并带领组员进行“接力绘画”,活跃气氛,集中组员注意力。

在主题绘画环节,组员们把对于小学的印象、感觉,通过绘画的形式表现出来,有的组员迅速下笔将自己心中的小学画在纸上,有的组员还在回忆思考该如何下笔。绘画完成后,社工邀请其中几名组员进行分享。

六、小组成效

从小组的前后测资料可得出结论,他们非常期待即将开始的小学生活,希望尽快认识新同学和新老师;作为小组的观察者、间接参与者,通过小组后沟通等方式,了解到家长们表示小孩提前感受到了小学应该如何面对和接受即将到来的小学生活。

这是非常有意义的一组课程;感谢社区安排幼升小课程,让孩子们对小学生活有初步了解,激发了孩子对小学生活的向往,减少对小学生活的陌生感和不适应感。

七、专业反思

幼小衔接是指幼儿园教育和小学教育的衔接,是幼儿园与小学两个教育阶段平稳过渡的教育过程,也是儿童成长过程的一个重大转折,这个阶段也是处于人类整个逻辑思维形成和使用过程中所要经历的三次环境转换的第二次转换期,幼小衔接的重要性由此可见,意义重大。

对于幼小衔接不仅仅是孩子们的大事,同时也是各位家长们要面临的一项考验。在小组过程中有1位5岁左右的孩子来到现场,并未到达幼小衔接的最好年龄,说明孩子的家长对于幼小衔接非常重视。

这也是工作员第一次系统的用社会学习理论来指导自己专业服务的设计、开展,在前期会遇到常见的不知理论是什么、不知如何使用的畏难情绪,在厘定清楚每节的内容后信心也有所提升,同时也更加清晰的了解到社会工作理论在于实操方面解释、预测、办法提示的功效。

编辑:赵庆琳socialworkweekly.cn

赞(0) 打赏
转载请注明出处:社工周刊 » 社工如何做好幼小衔接小组?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

非常感谢你的打赏,我们将继续给力更多优质内容,让我们一起创建更加美好的网络世界!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