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CIAL WORK WEEKLY
你不是唯一 跌撞中成长!

朱健刚:社区公益组织“小”,意味着灵活独立,且更容易活下去

   12月1日至2日,全球社区基金会峰会于南非约翰内斯堡举行,来自60个国家的360多位社区基金会的相关伙伴参加了此次会议。         

千禾社区公益基金会作为中国社区基金会代表出席。千禾基金会副理事长朱健刚,在峰会上以千禾为案例,做了题为《社区基金会在中国》的发言。  

社区基金会在中国
演讲者:朱健刚  

       千禾社区公益基金会(后简称为千禾)是中国第一家由当地的NGO行动者、慈善家、学者发起的社区基金会,工作地点在广东省珠三角地区,Harmony是千禾的使命。

       人们总会问,为什么你们要组织一个社区基金会?这个说来话长,简单地说,我从事社区公益组织的推动和支持工作已经差不多20年了,这些社区公益组织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小”。         

“小”不一定是不好的词,“小”意味着灵活、独立、充满活力,以及更重要的,容易活下去。但“小”也有一些负面的作用,脆弱、力量不足、易受打击,以及缺少资源和关注。

       在很长一段时间,社区里没有多少人重视这些组织,这些草根组织的资源只能来自国际资助,但这是远远不够的。正是在2008年以后,越来越多的本土慈善人士开始出现,他们想支持社区公益,但不知道哪些组织是值得支持的,哪些组织只是糊弄人。他们太忙,或者也缺乏足够的能力去辨别。于是我说,让我们做个社区基金会吧,这个很酷!         

这就是千禾社区基金会的由来。我们试图用社区基金会来做一座桥梁,连接地方进步的慈善力量和草根NGO。正因为这样,我们的主要工作很自然的就是“社区资助”。我们意识到珠三角最重要的社会问题是流动人口的服务资源不足,工业化所带来的环境污染以及社会群体之间的不平等,我们资助那些小的社区组织在这些议题领域工作。         

这七年,我们见证了这些组织的成长。他们仍然很小,但他们也开始发出更多的声音,影响更多的决策,培育出更多的社区志愿者。  

△ 千禾基金会副理事长朱健刚于峰会上发言         

于是第二个问题是,你们怎么能找到这些好的NGO?答案是,我们先找到那些积极个人(activist)。我们相信“做社区就是做人”!         

在资助之前,我们通过培训、会议、实地走访等方式,花很多时间去挖掘和培育这些积极的社区伙伴。我们不仅仅是资助他们,也是和他们站在一起,工作在一起。对我们来说,这种“社区的同志感”,是我们资助效率比较高的重要原因。我们支持的就是志同道合的人,这帮我们节省了很多在“茫茫人海中无处寻觅”的时间。

       但是很快,我们就知道仅仅资助是不够的。事实上,我们很少浪漫化行动者,也看到这些“小”的社区组织,既具有优势,也存在不少局限。我们选择了“社区资助+”模式,这意味着在资助的同时,我们也彼此共同进行能力建设和行动研究。这种全方位共同体的建设是我们的特征。

       而为了更好地支持这些NGO,现在我们要求自己具有“合作能力”。我们需要更加积极,把自己看作跨界合作的平台,推动各种在地的利益相关方进行交流和协作;我们也把自己看作是社区议题的推动者,促进议题方面更多的政策创新,推动更多的NGO开展合作。这些都应该是当下社区基金会在中国社区发展的责任,我们责无旁贷。

       在2009年,中国只有两家基金会宣称是做社区基金会,但是现在我们不再孤独。因为就在短短的几年间,截至2016年9月,中国以社区基金会命名的基金会已经达到58家,还有更多的社区基金会正在筹备和登记。我们两年的跟踪研究发现,上海和广东的社区基金会占到77.6%,一半以上的社区基金会成立在2015年。

       为什么社区基金会突然变得这么热?         

事实上大部分社区基金会都是在人们还不明白社区基金会是什么的时候,就已经宣布成立。迅速地模仿,一方面产生了许多赝品,但另一方面也有许多行动者在努力地让这样的社区基金会“弄假成真”,产生更强的影响力。这种发展的积极效果是,让社区基金会在很短的时间获得政治的合法性,也吸引了更多的人参与。         

社区基金会已经西来东渐,它也和中华文化中以地缘认同为基础发展公益慈善的传统似乎有着自然的契合。正是在这一点上,千禾社区基金会看到它在中国未来发展的无限潜力。         

我们正在联合国内其他基金会,如正荣基金会一起来再造和共建一个支持中国社区基金会发展的平台:和平台(Harmony Platform)。这个曾经支持三线城市社区公益组织的平台现在也谋求转向支持社区基金会。         

在这个平台上,我们希望通过各种各样创新的共建方式,提升社区基金会的专业运作能力,通过这种专业性,来推动弥足珍贵的价值观可以回归到那些年轻的社区基金会的运作中,并由此影响更多的社区社会组织。         

这些价值观包括:平等、尊重、包容的理念、扎根精神以及对在地文化的尊重。我们相信正是这些价值观,以及由这些价值观出发的方法论和工作技术,可以使得社区基金会在社区中真正成为参与社区共治的社会力量。在这方面,在地的生根和国际的合作都是缺一不可的。而正因为这种生根与合作,我们相信,社区公益组织,虽然仍然很小,但注定会变强。

       中国社会的转型正在这些“小强”的彼此连接中,它不是未来,它正在当下。

         延伸:峰会观察

       千禾社区公益基金会副秘书长李妙婷,也为大家带来了自己在峰会上的一些观察和体会:“在峰会上遇到的社区基金会跟我在美国看到的很不相同,类型更丰富多样,运作的形式也各不相同。相比起之前拜访过的多家巨型社区基金会,这里看到的社区基金会多数规模都不大,但却呈现出非常强的社区感和灵活性,可以自如地在社区事物当中扮演参与者、协作者、支持者等 。

“‘社区居参与’和‘权力的转换’是社区基金会强调和关注的重点,也是此次会议的高频词汇。常见的做法有:通过一些能力建设的计划提升社区能力,创造公共空间讨论社区公共事务,培育社区自组织承载公共服务……虽然由于社会背景不一样,各家做法很不相同,但是思考的框架大致相似。反观我们,也是同样的思考逻辑和做事方向。”  

来源:千禾社区基金会

赞(0) 打赏
转载请注明出处:社工周刊 » 朱健刚:社区公益组织“小”,意味着灵活独立,且更容易活下去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

非常感谢你的打赏,我们将继续给力更多优质内容,让我们一起创建更加美好的网络世界!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