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CIAL WORK WEEKLY
你不是唯一 跌撞中成长!

一个可能引起撕裂的话题——疫情下,社会组织到底发挥作用了吗?发挥了多大作用?

今天讲一个可以引起撕裂的话题——这次疫情,社会组织到底有没有发挥作用,发挥了多大作用?

一个多月之前“一号社会创新群”举办了第80期线上沙龙,主题是“连线武汉一线的社会组织”,发了一个召集令,其中有句话“上一次沙龙之中有来宾提到,冲在抗疫一线的是大量的社区工作者和志愿者,社会组织和社工机构似乎并没有发挥多少作用。所以这一次沙龙专门来进行讨论,到底是视野不同带来的认知差异,还是因为宣传不够造成的误解。”

召集令发布之后,一下子引起了武汉一家社会组织的强烈不满。他非常激动地说,这话谁说的,谁说我们没有发挥作用?然后他在群里发了很多照片,他已经连续35天(至当日)没有回家了,睡在办公室,几乎不眠不休的奋战了一个多月,所以,这样的话刺痛了他。

所以,今天再聊这个事情还是可能会引起大家的剧烈讨论,甚至撕裂。

当然,随着疫情向好,今天的很多社会组织已经在广泛参与了抗疫的相关项目之中,有的是自己推出项目,更多的配合相关政府部门、社区在做事。

那么,在抗疫的紧张阶段,社会组织的作用到底大不大呢?

如果是个人感受,感受点不一样,结论肯定不一样,而广泛的事实到底如何?我去搜相关数据,找不到,可能大家还来不及整理这些数据吧。但是案例搜到很多很多,今天就这些案例先做一个分析。

我认为,在抗疫这样的大事件面前,国家是主流、大河、主干道,社会组织的参与是小支流、小河、小血管。这样的分工是科学合理的,社会组织起到了更加人性化、更基层、更接地气、反应更灵敏的作用。这一方面恰是社会组织的独特优势。

在这次疫情面前,民间的网络迅速反应发挥作用,做了很多的事情:

第一  快速行动

在封城当天,北京、上海、武汉的一些社工机构就已经快速的行动起来,招募医疗、心理等专业志愿者,开始征集物资。充分体现了社会组织的速度和灵敏度。

这个时候,相关政府部门,包括基层社区,都还没什么动作。我和很多书记聊的时候,他们都说,那个时候,有点懵,上头没有要求,还不知道怎么做,只能等上面的消息。这样的时候,社会组织的自主性就体现出来了。

第二  捐钱捐物

疫情急骤恶化,相关物资奇缺,于是很多社会组织自发开始了捐钱捐物。除了红会、慈善基金会,很多的基金会、商会、协会都在捐钱捐物,有物资的捐物资。我老家的商会很快发起了募捐,我捐了5千多,我们一共捐37万,捐给了浦东慈善总会。

第三  整合资源

很多社会组织行动起来,成为连接的枢纽,后来成了发挥重大作用的平台,涌现出了很多感人事迹。前天还听说一个朋友,做旧衣回收的一个公益组织负责人,扑到疫情里,不眠不休连轴转,终于累垮了。

这些平台,有的是连接医疗、心理专业志愿服务的平台,有的是调节口罩、测温枪、呼吸机资源的平台,有的甚至成了国际救援物资的平台。

像浙江金华心舞工作室的胡芳,在我们“社邻家”社邻学院的线上平台讲过课。胡芳和她的志愿者团队,对接了省内十几个基金会,还有多个地方政府,后来不知不觉成为国际防疫物资的协调人,胡芳团队被评为金华首批抗疫最美志愿团队。

顺便预告,明晚20:00,我们精心推出了另一系列社区治理相关课程:《更高效的社区会议,看这5位大咖分享实战秘笈》,详请见今天的次条微信推文。

还有浙江衢州的王志刚,一个人成了一个物资对接平台,亿元以上的物资在他的团队手中对接调配。

今天,抗疫进入到了持久战阶段,更加需要大量的社会组织的参与,越来越多的社会组织也已经参与进来,主要做了什么事呢?

第一,参与社区抗疫。帮助居委会发口罩,那段时间很多社会组织、志愿者组织在帮着发口罩。还有的动员志愿者帮厂家生产口罩。社区防控需要很多值守志愿者。两个月前的时候,北方依然很冷,风雪之中的社区防控志愿者成了一道亮丽风景线。

第二,道口防控。很多公益组织,尤其是应急机构,纷纷去到了道口做志愿者。武汉的社工机构的负责人就激动的说,以前都是警察保护我们,这次我们做道口志愿者,站在警察前面,是第一道的测温,是我们在保护警察!

我一个朋友“超人”,一家应急救援机构的负责人到了宝山道口值勤,夫妻俩一周都难见面。

第三,专业支持,这是社会组织,尤其是社工机构、心理机构最善长的,主要的支持是心理咨询、医疗咨询。

社区封闭,医疗资源跟不上,居民最需要什么,就是医疗咨询,身体不舒服了又不敢去医院,怎么办,这时候就需要大量的医务志愿者。武汉逸飞社会工作发展中心的负责人陈兰兰,连接中国社工联、北大心理系、河北心理咨询协会等提供的专业志愿者,对接武汉各社区的微信群,提供线上的医疗、心理的咨询服务。

图:浦东社工协会

前几天,浦东社工协会、武大社会学系等等一些社工机构,发起了“在一起”新冠疫情哀伤服务联合行动,很多的社工机构、公益组织都在发起参与、此类行动。

前期都是支援武汉,国际疫情漫延的时候,近期热点就是支援国外,支援留学生等等的项目在开展。

前面的分析,我们看到有这么多的个案、这么多的例子,社会组织都在发挥重要的作用。接下来分析一下,这些社会组织是什么类型的社会组织:

第一,志愿者组织,疫情面前,不用动员,志愿者组织马上行动起来,无论是国家层面的,还是地方的,包括基层的志愿服务组织都动员了起来。

浦东青年志愿者协会一下子动员了千余名的志愿者去帮助生产口罩,去道口做志愿者。上海市志愿者协会,也招募了大量的志愿者,奔赴道口,下沉社区。

第二,社工机构,这个前面讲了很多,这次疫情对于社工机构的联合行动、专业拓展都有促动。

武汉的社工机构拓展出了线上社会工作服务(社区工作、小组工作、个案工作)的新模式,这是疫情之下中国社工在实践中推出的创新服务,非常有价值,值得疫后总结。

第三,行业协会,类似中国社工联这类行业协会(一改政府背景的社会组织行政化、反应迟钝的弊端,2月9日就推出了《社区“三社联动”线上抗疫模式工作导引(第一版)》),一个月后,又推出了第二版)发挥了重要作用。

尤其是商会的作用更为重大。很多商会利用企业家资源优势捐钱捐物、捐口罩、捐呼吸机,量都特别大,这里就不展开讲了。尤其是像浙江、江苏民营经济发达地区的商会,作用非常大。

第四,基金会,遇到灾情基金会有资源优势,本应冲在最前面,这次也不例外。除红会、慈善会之外,大量的基金会,尤其是一些企业基金会行动起来。

马云公益基金会和阿里巴巴公益基金会支持美国、支援非洲,捐了很多呼吸机、口罩等医疗物资。

当然,这样的分析还是回避不掉一开头的问题,这些发挥作用好的社会组织,肯定不是个案,但占比多少,整体作用的发挥如何?

事实上,从数量上讲,上述组织在整个社会组织里面占比很小。

以上海为例,上海有17000多社会组织,而志愿者组织近200个,社工机构一共有160多个,心理机构100多个,基金会一共500多个,行业协会的数量250多个,加起来总数约1000多,这和上海17000多个社会组织相比,只能说1/10的机构参与到了这次抗疫之中。

当然,网上数据不多,我的分析也不很严密。17000多个社会组织中,有很多(在街镇比例大约为1/3)僵尸组织,还有一些GONGO等没有活力或没有能力的组织。

这些因素去除后,我还是认为,社会组织的参与整体上还是不足,大多数的社会组织并没有参与到这次疫情之中来。

尤其是初期最紧急的时候,社会组织并没有发挥多大作用。各方面绷得很紧,社区工作者连轴转,截至3月8日,全国有53位城乡社区工作者在疫情防控过程中因公殉职。到了后期的持久战阶段,社会组织的各方参与就变得广泛了。

这里面有很多原因,最重要的原因,抗疫是专业领域的事,尤其是疫情快速漫延的压力阶段,专家都有争议,非医疗专业的社会组织更加不知深浅,不太可能有所行动,只能后来找些有需求的空间领域摸索着做,像社工、心理机构就有很多项目了。

还有一个原因,上周和一个教授聊起社会组织参与,他说,主要的原因是政府没有动员,没有搭建起好的顶层设计、制度安排。社会组织想发挥作用,但是到底怎么样做,怎么弄,政府应该有制度安排,但相关政府部门忙于发口罩,根本顾不上。

社会组织即使有积极性,但没有出门许可,没有开工许可,又没有保障物资,连门都出不了,你如何行动!

如果没有一个官方的渠道给你支持的话,你自己跑到道口,你还跑不到道口,你跑到居委会,居委会还不放心呢,因为没有“制度安排”!

如果社会组织从大的范围发挥作用的话,肯定是需要制度安排的,如何报名,如何保障,如何安排,是到社区报到,还是到热线,还是支援医院、道口、生产企业,需要统一的安排。

相关政府部门对企业的安排就比较科学,上海专门推出了企业“白名单”,疫情严重的时候,这些企业一直在工作,这些企业员工可以出门,到相关部门对抗都可以,还有抗疫物资能够保障安全。那个时候,口罩、防护衣等物资都管控了,进入“白名单”的企业员工就都有资源保障。

而社会组织这一块的安排就没有,没有“白名单”,没有制度安排,没有什么好的对接和支持的机制,激励机制更谈不上!

所以,这一次的社会组织没有发挥更好作用,尤其在紧急时期,还是有诸多内外各方面原因的。

讲的不一定对,有可能引起不满和抗议,但这仅是我的个人认知,毫无保留的跟大家分享一下。

编辑:李福滨 socialworkweekly.cn

赞(0) 打赏
转载请注明出处:社工周刊 » 一个可能引起撕裂的话题——疫情下,社会组织到底发挥作用了吗?发挥了多大作用?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

非常感谢你的打赏,我们将继续给力更多优质内容,让我们一起创建更加美好的网络世界!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