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CIAL WORK WEEKLY
你不是唯一 跌撞中成长!

如何引导参与者深入对话,避免分享沦为负担?看这里

活动分享与总结是社会工作者开展工作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依据活动开展时间进程,可分为活动开展前的分享和活动结束后的分享。活动前的分享有利于相关工作人员及时了解活动内容、程序、进程和各自的职责,从而群策群力、协调配合,达到最佳服务效果;活动结束之后进行的分享则可以总结经验,指导未来。如何引导参与者深入对话,避免分享沦为负担?笔者总结了四个分享工具并加以解析。

4F原则:Fact、Feeling、Finding、Future

F a c t(事实):可以用4W 描述——when(何时)、where(何地)、who(谁)、what(什么)。社会工作者提问的句式包括:在这场活动当中,你看到了什么?当时自己做了什么?说出让你印象最深刻的一两个环节即可。

Feeling( 感受) :自己围绕该事件得出的个人感悟以及围绕他人感受得到的个人感悟。社会工作者可以提问:发生那件事的时候,你内心的感受/ 情绪是怎样的?具体用于描述感受的词汇有放松的、紧张的、高兴的、生气的、焦虑的、失望的等。

F i n d ing(发现): 这里是要引出原因、解释现象。社会工作者可以提问:你有没有什么特别的优点或者不足之处?以前有没有遭遇过类似经验? 导致其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呢?F u t u r e(未来):以后碰到类似的事自己如何做得更好(体现责任感、全局观)。社会工作者可以提问:如果刚刚的画面重演,你会怎么做?未来是否会愿意把这个经验运用到工作或者生活当中,又将如何有效运用呢?

头脑风暴:思维发散、拒绝批判

头脑风暴法又称智力激励法、B S 法、自由思考法,是由美国创造学家奥斯本提出的一种激发性思维的方法。

当一群人围绕一个特定的兴趣领域产生新观点的时候,这种情境就叫做头脑风暴。当参加者有了新观点和想法时,他们会被鼓励大声说出来,然后在他人提出的观点之上再建立新观点。所有的观点被记录下来但不进行批评,只有头脑风暴会议结束的时候,才会对这些观点和想法进行评估。头脑风暴的特点是让参会者敞开思想,使各种设想在相互碰撞中激起创造性风暴,其可分为直接头脑风暴法和质疑头脑风暴法,前者是在专家群体决策基础上尽可能激发创造性,产生尽可能多的设想和方法,后者则是对前者提出的设想和方案逐一质疑,发现其现实可行性的方法,这是一种集体开发创造性思维的方法。

社会工作者的操作方式是,分享人围圈或站或坐,轮流发言,一一表达对活动的想法和建议,后人可以在前人的基础上继续发言。所有观点由主策划记录下来,但是过程中谁也不能对谁的观点进行批评、回应或者评价。头脑风暴过后,再由主策划进行回应,并带领大家一一评估,商讨出对策。发言过程中“自由发散、拒绝批判”是社会工作者分享使用头脑风暴原则的精髓,要避免打断发言人的思路,造成“短路”。

优势视角:关注优点、激发潜能

使用优势视角可以分为4 个步骤:一是回顾印象最深刻的地方、干得好的地方;二是讨论如何在未来使用得更好、更系统、更优秀;三是反思影响最大的因素,是否可控、如何控制;四是总结,个人就针对性问题提出建议和看法。

先扬后抑:辩证分析、提出建议

主策划可邀请每人先就活动说出1—3 个值得肯定的地方,且要求最少也要想出一个和其他人不重复的点,然后再说出不足之处,同时提出对应的改进策略。

以上工具以8—12 人为宜,也可适当增减为5—15人。与会者人数太少,不利于激发思维、碰撞火花。而人数太多,则不容易掌控全场,且每个人发言的机会和时间相对减少,不利于信息充分交流,亦会影响会议气氛。

社会工作者可以根据个人情况、活动实况选择最合适的工具,亦可同时使用、自由切换不同工具。社会工作者只有重视并引导有效的活动分享,才能了解服务对象的真实想法,达成服务目标。

来源:中国社会工作杂志

编辑:谢霄

设计:谢霄

编辑:赵庆琳socialworkweekly.cn

赞(0) 打赏
转载请注明出处:社工周刊 » 如何引导参与者深入对话,避免分享沦为负担?看这里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

非常感谢你的打赏,我们将继续给力更多优质内容,让我们一起创建更加美好的网络世界!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