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CIAL WORK WEEKLY
你不是唯一 跌撞中成长!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心理援助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就是典型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不仅给人的生命造成威胁,也会给人的心理带来恐惧、焦虑甚至哀痛。因而,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过程中,为人们提供心理援助和干预是非常必要的。本刊特邀专家结合新冠肺炎疫情,就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开展心理援助的有关问题进行探讨。

主持人: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党和政府多次强调要重视人民群众的心理慰藉,有关部门还出台了文件要求加强受疫情影响群众的心理援助工作。在疫情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如此强调心理援助,您怎么看?范斌:

我觉得这是一个有担当有远见的国家为人民提供的社会福祉,彰显出了党和国家在社会治理层面的智慧和能力。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具有不确定和突发性,它带来的不仅是表面上我们所看到的物质层面、经济层面的破坏,还会在深层次通过人们的“社会记忆”不断呈现, 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以往的救助我们经常会忽略心理问题,这与我们的经济社会发展及文化因素有关, 比如中国人是内敛的,鼓励人们通过时间来消化自我的痛苦,甚至会在语言上将其表述为这是对人的“考验与成长”,但是我们却没有评估过受影响者的实际情况,对他们能否经得住这种“应激性创伤”考虑欠妥。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其实已经有很多政府官员、专家学者注意到了疫情所带来的“次生灾害”,比如有家属离世的人们非常痛苦,但又无从表达。党和政府在这个时候出台文件来回应这些问题,是非常重要的,是从深层发展考虑来修复社会平衡的治理策略。但是,在这里我也想提醒关注一点,党和政府的政策导向是积极正向的,如何将这些政策细化落实到可操作层面,比如如何科学评估援助对象的心理需求、援助的组织保障怎么体现、如何保证援助成效等需要厘清。

秦琴:

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的心理援助服务是对个体心理的应激反应进行管理、疏导,可以预防心理创伤、缓解痛苦、调节情绪、鼓舞人心;可以引导和构建社会认知,指导正确的人生态度,矫正社会行为;可以改善社会关系,整合人际系统。向公众提供心理援助服务,对群众的心理修复和促进社会稳定具有重要的意义。

心理援助是整个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一个重要部分,不仅是个体辅导,而且是社会层面的系统行为。一个有针对性的社会援助性机制,可以使受到事件影响的群众获得安全感,是使之重新燃起生活希望的保障。

主持人:

本次疫情的传播速度之快、范围扩散之广、影响之深远、全社会所面临的挑战之大,堪称前所未有。不仅感染者、被隔离者和一线医务工作者等需要心理支持,普通群众也有缓解焦虑和恐惧的需求。请结合新冠肺炎疫情谈谈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如何开展心理援助?重点应该放在哪里?有哪些注意事项?范斌:

就如何开展心理援助而言,一是合理组织规划,因地制宜考虑援助。全国各个地区都要主动参与其中,因地制宜地建立地区性的援助机制,在组织层面保证心理援助的有序,避免因无序造成更大危害。二是挑选精兵强将,及时适度参与援助。建议由有经验的心理咨询师、社会工作师来参与此次援助。另外,对每位专业人士能够服务的量要科学估算,以保证服务效果。三是筛选援助对象,分层评估选择干预。对于救助对象一定要进行精准筛选,先评估再干预,不要盲目地去服务。四是坚持循序渐进,保证援助有效持续。心理援助工作是场持久战,在处理与援助对象的关系上也要坚持循序渐进。同样地,各级政府也要循序渐进,主次分明,分级分批地安排服务。

援助关系匹配上也同样重要。心理咨询师有人本主义流派、精神分析流派,社会工作师里面也有擅长服务老人、服务儿童的。合理配置援助者,充分利用他们的专长来服务受援对象是保证服务成效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与之相呼应,有两点需要注意:一是从政府的角度, 要合理评估能力来建立援助机制,保证政策可落地、可操作。二是从援助者的角度,要认真耐心负责。受疫情影响群众的心理需求是多元的,要充分利用专业知识“助人自助”,尽快尽量帮助受影响群众恢复正常的生活。同时,在服务中要注意服务边界,不对服务对象作超过专业和能力范围内的过多承诺。

秦琴:

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心理援助是一个多层次、多维度的问题,需要多方协作实施。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过程中,湖北抗疫力量探索了一条“心理、医务和社工”协同作战的心理援助模式,也称“三三联动社区防控行动”。它指的是以社区为平台,通过“三群联动”“三力联动” 和“三社联动”来实施社区防控及心理援助。三群联动指的是, 以社区为单位,从大到小建立三个分梯次的援助群:居民群(支援群)、疑似患者群(后援群)、高度疑似群(重点陪护群), 不同的群承担不同的心理援助功能。三力联动指的是,三个群里有三种专业力量:社会工作者、医生、心理咨询师,他们构成一个协同合作的专业团队。三社联动指的是,抗疫行动的志愿团队主要由社会工作者、社区工作者和社会志愿者构成。

主持人: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发挥社会工作的专业优势,支持广大社工、义工和志愿者开展心理疏导、情绪支持、保障支持等服务”。各地纷纷组建专业队伍,开通援助热线,为群众的心理健康保驾护航。请问社会工作者在心理援助中可以发挥哪些作用?与心理工作者、志愿者的服务重点有何不同? 如何实现有效联动?范斌:

总书记的这段话给我们释放了一个非常有力的信号,即要进一步大力发展社会工作;同时,社会工作要把自己的专业优势发挥出来,即具有专业优势的社会工作才是党和政府所期待的中国特色的社会工作。

在心理援助中,社会工作者最重要的作用是扮演好两个角色:一是陪伴者,有些轻度的受援对象需要的是压力释放与情绪支持,这时候倾听很重要,在服务中社会工作者要站在受援对象的角度去帮助他们进一步澄清问题,确保有质量的陪伴,以帮助受援对象心理康复。二是干预者,对于因疫情影响产生心理问题的援助对象,社会工作者需要采取一定的干预策略。

社会工作者与心理工作者、志愿者在定位上是有区别的。一名专业性很强的社会工作者是站在社会宏观视角下去解决服务对象的个人微观问题。社会工作者是从生理、心理、社会等综合全面视角来看待服务对象,能够比较全面和细致准确地看到服务对象的需求;同时,社会工作的优势还在于其能够挖掘服务对象的潜在能力,也能够将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能动性调动起来。而心理工作者其实更加偏向于微观,更加倾向于用一些科学方法对心理疾病患者进行治愈;志愿者的专业比较广泛,服务的领域也很广泛。社会工作者在服务中需要做好志愿者培训和支持工作,保证志愿服务的有效性。

秦琴:

在此次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过程中,社会工作者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主要表现在直接服务,也就是线上的个案工作、个案管理和线下的资源对接和链接,此外还有培育孵化。心理咨询师、医务工作者和社会工作者三方各自发挥专业优势, 通力合作。心理咨询师的服务重点是心理和情绪问题疏导,医务工作者的服务重心是利用专业知识帮助群众解决医学方面的困惑,社会工作者除了直接服务外,一方面对医务和心理志愿者进行管理,促进协作;另一方面弥补服务不足及空档,肩负起个案评估和个案管理的工作。同时,在信息整合与共享、线下资源对接等方面给予支持。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要实现有效联动,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是在心理援助团队内部做好职责分工、流程管理、质素管理等,使服务更有成效;二是有效地链接社会组织资源,并进行整体调度和分类服务;三是要在当地政府的指导和协助下实施相应的救助工作。

主持人:

在此次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国家对于社会心理援助的应急响应越来越快,参与的专业志愿服务队伍也较多,管理也较为有序。但同时需要反思的是,我国尚未建立起一套成熟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心理援助的体制机制,对此,您有何建议?范斌:

我建议,第一,建立心理援助常态响应机制。突发事件具有不确定性,但是一旦出现,其破坏性是不可预估的,对于心理援助机制而言,我们要建立的一定是一套能够保障其正常运作的机制,需要清晰界定哪些主体参与到机制中,以什么方式参与进来,平时虽然看不出,但是关键时刻立马就能用得上,这是机制活力所在。第二,按疫灾等级启动心理援助的响应等级。这类似于目前建立的突发事件应急响应机制,先评估等级然后匹配介入。第三,建立心理援助联席会议制度,政府相关部门、高校学者和社会组织等共同参与,为保证心理援助常态响应打下基础。

秦琴:

我认为,建立健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心理援助体制和机制应该从发生进程、实施力量和援助原则等方面入手,形成一整套完备预案和技术方案。如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中和发生后,对不同群体如何进行心理干预和援助要有明确的行动指南,应遵循以人为本、助人自助和分类干预的原则,实施个性化的心理疏导服务策略等。

来源:中国社会工作杂志

编辑:谢霄

设计:谢霄

编辑:赵庆琳socialworkweekly.cn

赞(0) 打赏
转载请注明出处:社工周刊 »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心理援助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

非常感谢你的打赏,我们将继续给力更多优质内容,让我们一起创建更加美好的网络世界!

支付宝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