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CIAL WORK WEEKLY
你不是唯一 跌撞中成长!

穿越精神健康社工百年:我们路在何方?

作者:李川 徐韦云
上海市虹口区精神卫生中心
上海市虹口区疾病预防控制精神卫生分中心

什么是精神健康社会工作?对于精神卫生界的业内人士而言,精神健康社工并不是一个陌生的名称和概念,尤其是近年来,随着国家陆续出台的若干精神卫生工作五年规划,以及“全国精神卫生综合管理试点”、“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的相关文件中,明确要大力发展精神健康社工,提高精神健康社工在精神疾病和精神卫生领域的管理、康复服务作用。


为什么要大力发展精神健康社会工作?我们有理由相信,任何一项文件政策的出台都是官方切实调研和审慎决定的结果,至于为什么要发展精神健康社会工作,这其中的逻辑无非两种:其一,有用。其二,借鉴国外经验。首先,何为有用?我认为这个问题得从两个方面予以探讨,分别是管理者的角度和受用者的角度。管理者即政府,在我国,预防和控制精神疾病患者肇事肇祸被纳入政府的各个级别和各个部门考核体系,“一票否决”的考核指挥棒下,使得管理部门“唯首是瞻”,总而言之其目的是维护社会的和谐和稳定。我国精神疾病防治体系发展相对滞后,管理人员从上世纪中叶的医护人员,逐渐丰富至以医护为主的多学科多部门团队式管理,其中精神健康社工真正被吸纳进管理团队不过十几二十年的历史,但其逐渐彰显的专业特色和优势,被管理人员予以认可,对患者的康复和稳定起到了重要作用,这正是管理者认为“有用”的内在逻辑。从受用者的角度,即患者和家属的角度,精神健康社工的出现,柔化、丰富甚至改变了既往的管理和服务的方式,如精神健康社工更加强调人道主义和优势视角,使得患者及家属在一定程度上享受了“尊严”和“能力”,再如,精神健康社工从个案和小组(尤为突出)及社区的工作方法,丰富了院舍和社区患者的康复生活,使得他们相信社工的“能力”。其二,借鉴国外经验。精神健康社工作为一门应用型的专业和职业,无论从学科发展和临床实践方面,其发展历史均较为短暂,以英国的心理健康服务为例,1913年颁发的“精神残疾条例”(Mental Deficiency Act)中较早提及社会工作的独特贡献,至今也不过百余年历史。但随后精神健康社会工作在欧美国家以及澳洲如雨后春笋般的发展势头彰显了其独特的专业魅力和能力,至今经久不衰。其中,其独特的服务模式和较为突出的服务效果定是我国相关专业人士大力推动精神健康社会工作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我们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有多远?首先,这不是一道数学题,如果用量化的结果来吸引大众的眼球,有哗众取宠之嫌。其次,这是一道无解之题,评判我国精神健康社会工作与欧美国家的差距这一果是由多因所致的,如社工队伍规模、医院设置社工部门数量、开展项目数量、服务患者人次数等,且其主观性太强。但问题的本身——我们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有多远,我认为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话题,因为知彼方能知己,才能实现追赶和发展。换言之,与其讨论差距有多远,不如讨论“最大的差距在哪里”?这又是一个百人百态的问题,但我坚持认为当前阶段,我们和发达国家最大的差距是:意识和理念。


按照Dixon和Goldman的划分方法,将美国近百年的精神健康实务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19世纪末,与“疯人院”(mental Asylum)的设立和禁锢治疗有关;该阶段重心在于禁锢、控制精神病人士。


第二阶段:20世纪初,为早期精神卫生和精神病院设立及确定;该阶段重心在于希望封闭的群体生活和有限的药物治疗帮助患者康复。


第三阶段:20世纪50年代,非院舍化和社区精神康复运动;该阶段对院舍化持完全否定的态度,希望病人在社区中慢慢康复。


第四阶段:始于20世纪90年代至今,主要由社区支持系统、证据主导实务和复原导向所主导。该阶段重心放回病人的主体,以他们的复原潜能为依归。


叶锦成教授认为,在不同的阶段中,社会工作扮演的角色和定位有所不同。在第一、二阶段,社会工作者成为控制、治疗团体中的一分子。第三阶段,似乎社会工作者的重要性有所增加,成为精神疾病人士有关权利和良好服务的领导者。到了现代,社会工作的角色更为重要,成为多元学科团队中不可代替的专业工作者。


视线拉回我国,穿越美国精神健康社会工作的百年历史,不得不思考:我们路在何方?照搬照抄,固不可行,既有国情的区别也有时代变迁的因素。结合美国“曲折”经历和我国当前实际,改变服务的意识和理念成为精神健康社工的“必修课”:


第一,院舍服务中,不能沦为控制、治疗团体中的一分子,更不能沦为医疗体系的附属品。在美国的院舍服务中,由于社工对医药训练不足,很长一段时期成为团体中比较次要的角色去辅助患者,这有悖于社会工作的“初心”和“理念”。


第二,为患者谋尊严,应是精神健康社工和所有精神卫生从业人员的终生课程。社会工作尤是一门讲求价值和伦理的专业,应在院舍、社区和社会为患者谋取尊重的权利。


第三,为患者重现“人”的价值,帮助患者重组生命意义。诚如香港一位社工前辈所言,“我们会读很多的书才知道什么精神疾病,但要读更多的书,才能知道什么是“人”。精神疾病患者由于疾病和现实的种种遭遇,受到社会的歧视和他人的污名,丧失了作为“人”的价值和尊严,这正是精神健康社工大有可为之地。


总而言之,精神健康社工是一个为精神疾病患者群体服务的职业和专业,它始终强调专业的伦理和价值——以人文本,助人自助,倡导服务对象的利益最大化,而不应落为任何管理的工具和抓手。现阶段,我国社会正在经历急剧变迁,各类社会问题突出,精神疾病患者的权益时刻在摇摆中充满变数,作为精神健康社工唯有从发达国家百年的历史变荡中,笃信专业理念和价值,结合国情和工作实际,方能发展出具有我国特色的精神健康社工之路。

参考书籍:

叶锦成 《精神医疗社会工作:信念、理论和实践》,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18年

编辑:周露娟socialworkweekly.cn

赞(0) 打赏
转载请注明出处:社工周刊 » 穿越精神健康社工百年:我们路在何方?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

非常感谢你的打赏,我们将继续给力更多优质内容,让我们一起创建更加美好的网络世界!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