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CIAL WORK WEEKLY
你不是唯一 跌撞中成长!

广义的社会创业(公益创业)定义和社会创业(公益创业)教育模式

一、公益创业

1.创业概念

创业,创立基业”,即指“开拓、开创业绩和成就,包括个人、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各项事业”(《辞海》)。

     创业 狭义的创业是指创办新企业。广义的创业是指创新立业。创业的本质是创新,创新要通过创业来实现。

     这是创业教育经典教科书《New Venture Creation》(《新创业创造》)的定义,“创业是一种思考、推理和行为方式,它为机会所驱动,需要在方法上全盘考虑并拥有和谐的领导能力。”(Entrepreneurship is a way of thinking, reasoning, and acting that is opportunity obsessed, holistic in approach, and leadership balanced)。 

2.公益创业提出背景–为什么要提公益创业? 

    公益创业(Social Entrepreneurship), 也译为“社会创新”、“社会创业”,或 “公益创新”。

    (1)寻找真实的亚当·斯密!!!

     世人以亚当·斯密《国富论》而尊称其“现代经济学之父”。《国富论》强调市场作为“看不见的手”能够有效地调节配置资源。斯密认为市场并不必然促进社会公益增长,应强调道德价值标准。斯密深刻地指出,应高度警惕资本逐利的贪婪本性对社会公益的损害。

    既要强调利己主义和利他主义 !

在过去的三十年中,全球大部分国家以市场经济为基础,实现了经济的增长,但也造成贫富分化等社会问题。最近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再次告诉人们,不受监管的、不遵循道德的、听任资本贪婪本性损害社会公益的市场多么可怕!

   公益创业正是在此背景下提出,强调创业的公共利益导向性,要有效地弥补了市场不足和缺陷!

     (2)社会三大部门边界的模糊

 传统上,“非营利组织”(non-profit orgnization),或者说是“第三部门”(the third sector),政府部门、市场部门共同构成了社会三大支柱。这三个部门在传统社会体制下具有相对清晰的边界。

     传统上,“非营利组织”(non-profit orgnization),或者说是“第三部门”(the third sector),政府部门、市场部门共同构成了社会三大支柱。这三个部门在传统社会体制下具有相对清晰的边界。

     但是,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动态演进,三个部门的边界变得越来越模糊了!  非营利组织和公共部门开始逐步引入了商业化的运作模式,而以“营利”为宗旨的公司开始向公共产品市场开放。

近十多年来,公益创业(Social entrepreneurship,SE)应社会需要而产生并在国外许多国家得到不断发展,公益创业的概念也迅速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

    公益创业的兴起主要原因是市场失灵、政府失效、社会问题激增而产生的一种新的社会创新模式!

    Leadbeater和Bornstein把公益创业定义为:企业主要追求社会目的,盈利主要投资于企业本身或社会,而不是为了替股东或企业所有人谋取最大的利益。

  与此观点相类似,Schuyler认为, 公益创业盈利只是手段,而不是终极目的。

  在欧洲,公益创业系指任何可以产生公共利益的私人活动,具有企业精神策略,以达成特定经济或社会目标,而非以利润极大化为主要追求,且有助于解决社会排斥及失业问题的组织(OECD,1999)。

   Jon Van Til 指出,美国人偏向公益创业,而比较少使用“社会经济”这一概念 (Van Til,2000)。

    在美国,由于非营利组织呈现出楷模效仿的趋势,非营利组织的领导者被要求必须具备公益创业精神,以更有效地掌握市场规律与方法 ( Eikenberry &Kluver, 2004: 135; Shaw, 2004)。

公益创业研究所(2002年)提出,公益创业是指通过投资,可以同时获得经济及社会回报;加拿大公益创业研究中心(2001年)提出,公益创业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其营利部门的活动强调社会参与的重要性,并且奖励表现良好的成员;其次,公益创业家还鼓励企业参与非营利性的活动,以便提高组织效率,并且树立长期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Dennis R. Young认为,公益创业是指采取企业的方案及商业活动,它以促进社会进步或对公共财政有所贡献为目标,若再进一步从结构决策的角度分析,公益创业包含两种界定方式,其一为营利的商业组织对于公共财政的贡献,其二为非营利组织透过商业化手段赚取盈收。

    Fowler (2000)认为,公益创业是能够创造并保障社会利益的多元(社会)经济结构、关系、机构、组织及实践的产物;  Hibbert, Hogg等人认为公益创业是指为了社会利益而实践的企业行为,这种行为的最终目的不是经济利益。换句话说,企业获得的利润要用于保障特定弱势群体的利益。

    J. Gregory Dees 指出,公益创业一词并非单纯为财务目标而存在,而是一种多元混合的综合体(Hybrid),他提出了著名的“公益创业光谱”概念,即公益创业是在纯慈善(非营利组织)与纯营利(私人企业)之间的连续体,此种概念揭示出非营利组织商业化或市场化是其转变为社会企业的途径。

    斯坦福大学商学院创业研究中心(2002)认为,公益创业主要是采用创新方法解决社会焦点问题,采用传统的商业手段来创造社会价值(而不是个人价值),它既包括营利组织为充分利用资源解决社会问题而开展的创业活动,也包括非营利组织支持个体创立自己的小企业。

    Borzaga & Defourny( 2001)认为欧洲公益创业具有五项贡献,即福利系统的转换、创造就业机会、社会凝聚力与创造社会资本、地方发展及第三部门的动态性(Borzaga & Defourny, 2001); 而 Borzaga & Santuari(2003)则只论述福利系统的转换、创造就业机会及地区发展等三项贡献。

    Shaw(2004)认为公益创业对于整个社会的福利改进具有重大的意义。  Mort等(2003)承认创新性、行动超前性和承担风险这些创业关键特征依然是社会创业的构成要素,但这些特征与社会使命、机会识别等特征处于同一层次。 Weerawardena等(2006)认为这种构思并不科学,因此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更深入的探讨。他们运用扎根理论和多案例研究方法构建了一个社会创业多维度构念特征整合模型。

     特别推荐:牛津大学公益创业研究中心(2003)的定义 

        What is social entrepreneurship?

Social entrepreneurship is the product of individuals, organizations, and networks that challenge conventional structures by addressing failures – and identifying new opportunities – in the institutional arrangements that currently cause the inadequate provision or unequal distribution of social and environmental goods.

    公益创业,是个人、机构和网络,通过捕捉新机会,处理社会机构供应不足或者应对是社会环境产品分配不均,从而挑战传统结构失效的产物。 

Social entrepreneurship can be the product of for-profit or not-for-profit organizations, as well as of many hybrids in between these two poles. It is also found in the public sector.

公益创业可以指营利或非营利组织的创新立业,而大多介于两者之间的。在公共部门也存在公益创业。

    公益创业特点:(1)sociality(社会性、公益性)(2)innovation(创新性)(3)market orientation(市场导向性)

(1)sociality(社会性、公益性)

The notion of ‘sociality’ entails a context, process and/or set of outputs that might reasonably be considered to be in the public benefit.

   “社会性(公益性)”的内涵意味着这是维护公共利益的背景、过程和(或者)结果。

(2) innovation(创新性)

Innovation’ indicates the creation of new ideas and models that address social or environmental issues. Socially entrepreneurial innovation can be manifested in three ways: in new product and service development (institutional innovation); in the use of existing goods and services in new – more socially productive – ways (incremental innovation); in reframing normative terms of reference to redefine social problems and suggest new solutions (disruptive innovation).

    “创新性” 意味着这是新思想的产生和新模式的创建,从而解决社会或者社会环境问题。公益创业的创新性体现在三个方面:新产品和新服务(体制创新);现存产品和服务的更多社会效应的新用途(增量创新);构造社会问题的新标准新定义和提出新的解决方案(颠覆性创新)。

   (3) market orientation(市场导向性)

Finally, ‘market orientation’ here suggests that social entrepreneurship exhibits a performance driven, competitive, outlook that drives greater accountability and co-operation across sectors. Social enterprises specifically address conventional competitive markets, but elsewhere social entrepreneurship broadens the conception of‘market’ beyond the merely neo-liberal to suggest that markets establish exchange value and that this is inevitably socially embedded.

   “市场导向性”表明公益创业的绩效驱动、竞争性和前瞻性,这需要更大的责任担当和跨部门合作。

 公益创业既专门针对传统的竞争市场,但公益创业又另外拓宽 “市场”的概念,超越了新自由主义的私有市场交换价值,它嵌入了公益性和社会性。

  至于怎么理解和界定公益创业概念,我们觉得根据实际需要。 

   “六经注我,我注六经”(宋代理学家陆九渊的名言)。 我们要以开放的态度对待相关事物。许多概念是在变化的。我们自己也可以创新性和创造性。  《三国演义》诸葛亮的话“寻章摘句,世之腐儒也。何能兴邦立事?”

   湖南大学公益创业研究中心的定义:“公益创业”(Social Entrepreneurship),指个人、社会组织或者网络等在社会使命的激发下,追求创新、效率和社会效果,是面向社会需要、建立新的组织、向公众提供产品或服务的社会活动。

    公益创业强调创业时兼顾社会公共利益,初步分类主要有以下几类:(1)创办兼顾社会利益的非营利组织;(2)创办兼顾社会利益的营利企业;(3)志愿公益活动;      (4)产学研混合型。

    为帮助理解记忆,现举古今中外公益创业的典范。  

 第一,创办非盈利组织。1998年,加拿大 6岁男孩瑞恩立志帮助非洲的孩子们挖井解决干旱吃水问题,开始创办”瑞恩的井”基金会。 5年后,这个6岁孩子的梦想竟成为千百人参加进来的一项事业,其中包括当时加拿大最高领导人。2003年,”瑞恩的井”基金会筹款已达75万加元,为非洲8个国家建造了30口井。这个普通的6岁小男孩瑞恩,被评选为”北美洲十大少年英雄”,被人称为”加拿大的灵魂”,影响着越来越多的人去爱和帮助他人

   第二,创办兼顾公益的赢利性企业。1976年,孟加拉大学教师尤努斯以27美元分别贷款给42个农妇。当年,以此为目的的乡村银行成立了。1983年,当局允许其正式注册。这是全球第一家小额贷款组织。 30年来,依靠无抵押小额贷款这种“解放性的力量”,有639万人从尤努斯的银行获得贷款,有58%的借款人及其家庭成功脱离了贫穷,其中97%是女性。孟加拉乡村银行体现的是民间平等的商业合作关系,使贫民自立创业并生活得有尊严。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在推展“2005国际小额信贷年”时,称小额信贷是“激发穷人思想、能量和憧憬的途径”。这一成功模式被复制到世界各地,令无数人受益。2006年尤努斯获诺贝尔和平奖。中国茅于轼等人在从事类似公益创业活动。

 第三,志愿公益活动。20世纪40年代,中国人晏阳初,耶鲁大学博士,首创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促进平民教育。晏阳初为推行平民教育,他 “走出象牙塔,跨进泥巴墙”,“和农民同起同居”,成为一名乡村的“科学布道人”。他认为中国平民教育的关键在乡村。他先后深入长沙、定县、北碚等地推进平民教育。20世纪50年代之后,晏阳初将他的事业推广到国际上,在泰国、印度、哥伦比亚、危地马拉、加纳等国继续从事平民教育和乡村建设,被誉为“国际平民教育之父”。1943年5月,晏阳初与爱因斯坦等被膺选为“现代世界最具革命性贡献的十大伟人”。

   我们应树立“大创业”的观念,志愿公益活动的组织、举办学术报告、科研竞赛、创业竞赛、自主设计、社团或沙龙的组织管理等,都属于公益创业的范畴。

   第四,产学研混合型。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推崇“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 创造教育思想,提出了“教学做合一”的理论,是产学研一体化的雏形。

    1937年,斯坦福大学电子系的特曼教授 (后被誉为“硅谷之父”)鼓励其两位学生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商品,并借给他们 538美元去创业。于是惠普公司在硅谷的一个小车库中诞生了,这成为硅谷发展史上一个关键的“里程碑”。在硅谷的发展历史中,斯坦福大学起了特殊的作用,它被誉为硅谷的“心脏”。斯坦福师生创办了惠普、思科、SUN、Yahoo、Google等著名企业。根据斯坦福大学商学院的统计,1996年斯坦福创业企业的收入约占硅谷总收入的60%,达到1000亿美元。而伴随着硅谷在20世纪下半叶崛起的同时,斯坦福大学也成为美国乃至世界顶尖大学,赶超了美国许多“常青藤”大学。斯坦福大学将校园智力成果产业化,使得产学研的横向结合和集体学习模式得以实现。 

   非常有意思的是国外大学很多公益创业中心是设在商学院。

二、公益创业教育

   1.创业教育

“创业教育” (Enterprise Education),有广义、狭义之分。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出:“创业教育,从广义上来说是指培养具有开创性的个人。

    它对于拿薪水的人同样重要,因为用人机构或个人除了要求受雇者在事业上有所成就外,正在越来越重视受雇者的首创、冒险精神,创业和独立工作能力以及技术、社交、管理技能。”

    狭义的创业教育,则指进行创办企业所需要的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创业知识、创业能力及其相应实践活动的教育。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出,在“学位=工作”这个公式不再成立的时代,人们希望高等教育的毕业生不仅是求职者,而且也是岗位的创造者。

     创业教育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即求职”和“创造新的就业岗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未来的人都应掌握三本“教育护照”

     一本是学术性的(指能从事学术研究)

     一本是职业性的(指能胜任具体职业岗位)

     第三本是创业的(指具备创业能力)

    公益创业教育,则指进行公益创业所需要的意识、精神、知识、能力及其相应公益创业实践活动的教育。  一个完整的公益创业教育体系应当包括教学、研究和实践体系。

   公益创业教育是创业教育的继承和发展。

   创业教育作为美国大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已经趋于成熟,其发展轨迹是从单门课程到一个项目,进而成为一个专业,进而提出建立创业型大学。

 美国典型创业教育高校有百森商学院——培养创业意识为主、哈佛大学——培养实际管理经验为主、斯坦福大学——培养系统的创业知识为主等。

     加拿大  加拿大大西洋地区于1998年开发了从幼儿园到高中阶段的系列创业教育课程,将创业教育整合到各阶段的课程之中。幼儿园到三年级的《我们会做一切!通过创业学习》。 4 年级到6年级的《创业之路》 , 7年级到9年级的《联系:跨学科创业学习》,    10年级到12年级的《文化产业中的创业教育》等。

    目前,我国高校创业已形成几种典型的模式:中国人民大学为代表创业教育模式、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为代表的创业教育+创业资金模式、以上海交通大学为代表的创业教育+创业资金+创新基地模式。 创办创业园,是目前我国高校最典型的创业教育和创业实践,可采用下列三种模式:(1)实体模式——大学科技园、(2)校内虚拟模式、(3)社会合作模式——校外实践基地。浙江大学管理学院开办了本科和硕士层次“创业管理精英班”。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设立创业管理培训学院。

    教育是一项面向全体社会公众共同利益的事业,具有全局性、全体性、平等性、公共性的特征。教育具有公益性。《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明确规定:“设立高等学校,应当符合国家高等教育发展规划,符合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不得以营利为目的。”高校承担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三大职能,教育具有公益性。高校创业教育与知识的创造传承、学术科技创新、服务社会促进经济发展相结合,具有公益性。从本质意义上讲,高校创业教育就是公益创业教育。

     事实上,公益创业教育在欧美的发展已近20年。在国外的大学里,以前也没有“公益创业”。课程设置,学生们多半是通过学生社团学会公益创业管理。

     国内外公益创业教育发展并不一帆风顺!

杜克大学商学院的教授格里克 · 迪斯15年前曾向学校建议开设“公益创业”(social entrepreneurship)课程,遭到拒绝。而现在,无论是在哈佛、斯坦福,还是芝加哥大学,都已开设“公益创业”课程。    在美国、加拿大和英国至少有30个大学教授“公益创业”的课程(Dahle,2004)。世界著名的大学,如斯坦福大学、哈佛大学以及牛津大学等都开设了相关的研究中心。

          公益教育进入著名大学课堂

    2006年,全球商学院MBA排名前100位的范德堡大学的欧文管理学院推出了——金字塔全球扶贫计划。该计划的灵感来自小额信贷创始人尤努斯.  哈佛大学从2004年9月开始招收第一批公益创业博士生。

    在国内,目前仅有北京光华慈善基金会致力于公益创业的培训,通过推广德鲁克开发的民间组织战略管理培训来提高民间组织的管理绩效,并鼓励青少年、大学生开展创业活动。

    我们湖南大学构建基于集群的“公益助学+就业+创业”的产学研一体化的公益创业教育模式。 

编辑:张倩socialworkweekly.cn

赞(1) 打赏
转载请注明出处:社工周刊 » 广义的社会创业(公益创业)定义和社会创业(公益创业)教育模式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

非常感谢你的打赏,我们将继续给力更多优质内容,让我们一起创建更加美好的网络世界!

支付宝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