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CIAL WORK WEEKLY
你不是唯一 跌撞中成长!

专家谈学校伤人事件:教育,给孩子温暖、让孩子强大

宣师附小的事情我一直在关注。这几年发生类似的事件已经不少了。其实,教育问题和解决都是平日一点一滴积累的,而非等着亡羊补牢。我说说我的心得,权做抛砖引玉,有不周全的地方敬请海涵。谢谢各位。

我平时工作中介入了大量学校的教育心理问题实践,几乎每天都会接到家长焦虑不安的询问,不仅是安全问题,还有日常的课业考试、升学补习、兴趣爱好、人际关系、情感情绪等等方面,也许聊起来更让家长困扰。孩子的事儿在每个家庭都是大事,没有理由轻描淡写。宣师附小的事情是个突发事件,但蕴含其内的社会问题却时时刻刻影响着每个家庭、每个孩子。我的建议是重视打造每一天的教育小环境,而不是出事儿以后在表面问题上忿忿不平、争论不休。

1,冷静对待,正视探讨。

在突发的状况面前,视频中维持秩序的老师和家长,有一些不冷静,都可以理解。无论发生在谁身上,都得着急。发生在首都北京的学校,更会认真对待处理。塌下心来想想,道歉、惩处、指责、对抗,其实都不是最终目的,我们考虑一下如何缓解应激状态、冷静地探究事件真相,继而探讨方案,开诚布公、引以为戒,使每个家庭、每所学校都能更安全、更符合教育理念,同时重要的是也把这种积极心理传递给孩子,我们的孩子才会更踏实地成长。

2,排遣郁结,降低成本。

再多的保安和铁栅栏也挡不住类似的悲剧,这根本不是社会心理问题的解决途径,反而加剧紧张情绪。所有的心理郁结应该提供合适的疏解途径,无论是孩子还是成年弱势人群。这个事件中,如果这个49岁的校工被突然断绝收入依靠之后,能得到适当的的生活帮助和心理抚慰,也许就不会发生这样的恶性事件。这,成本太高了。

每年,我们都可以听说未成年人因为心理问题得不到排解而自伤自残的悲剧,实际上早就给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问题敲响了警钟。这,成本太高了。国家层面应该有力度更大的措施或立法保障人的权益,以最小的综合代价提供各类人群相应的仇恨排遣渠道。比如,加强社会、社区、社团的心理支持;加强公权力的导向和救济等。每个家庭也必须防患于未然,才是着眼根本。

3,心理介入,积极引导。

什么事件都可以是很好的教育契机。这样的事件是无法掩耳盗铃的,别把自己的孩子当傻子,他们可以比我们更灵活地在网络上飞奔。所有的教育困惑,堵塞永远不如疏导。我不赞同假装啥都没发生,而是以孩子可以接受的方式,耐心细致地进行心理疏导、转移关注、创伤应激修复。孩子的年龄不同、压力不同、涉事深度不同、理解程度不同、脾气秉性不同,应该采取不同的疏导方案。自助加上他助,教给孩子全面地看待问题、勇敢自信地生活。与生理问题一样,心理困惑也需要一些专业技术,不该一刀切。

一个大的原则是:心理疏导应该特别重视、及早介入、持续帮助,一步步重建积极心理模型。这种疏导不仅面对孩子,尤其应该面对日常就焦虑不安的家长。在学校里,承担孩子心理老师的角色应该是每一个老师;在家里,每一个家长都责无旁贷。

4,隔绝戾气,温暖家庭。

无须讳言,社会上永远会充斥各种问题和丑恶,学校只不过是社会的一个缩影,无法独善其身。不仅是宣师附小这种弱势人群的泛化报复行为,还有诸如腐败、霸凌、歧视、不公正等等,孩子都躲不开。家庭是最温暖的港湾,不是一句空话。未成年的孩子,不到父母这里寻求温暖,你让他去哪儿?天够冷的了,家里还不给笼火?

我的建议是,父母与孩子朋友式地交流,给孩子希望,给他们树立积极的三观。不为别的,而是为了孩子在将来的社会里能活得更有人的温度。咱们自己就以身作则,绝不指戳着孩子说话,可以用寓言、书籍、玩具、视频、电视、小社团、隔壁老王的故事等等一切孩子喜闻乐见形式传递理念,大一些的孩子就可以像成年人一样地平等交流,孩子就不会恐惧和逆反。

一个原则是,家长绝不能把家庭以外的戾气带回来,以爱的名义撒气到孩子身上。家,就是好好过日子用的,如果成天举着鞭子鸡飞狗跳,即使培养出郎朗、上了清华北大,孩子也觉得活着没劲。

5,传递技术,不讲道理。

孩子面对生活和学习中的大量困惑、不解、危险,也会有想法、也会犯错误,我们小时候都一样。所有年龄段的孩子还都有一个特点:不爱听大道理。那咱们就别光讲道理。家长应该承担一个技术师傅的角色,手把手教给孩子生活的小技巧、人际交往的独门经验、克服困难的有效途径、规避风险的动作等等。比如要教孩子怎么跟不同的老师和同学打交道,我曾试着让家长说一句、孩子学一句,模拟场景练习,这样来锻炼表达和应对,效果肯定比骂一顿强得多啊。对待侵害危险,网上有一些视频,教给孩子在面对歹徒时规避和逃跑的动作,就挺好。

我一直觉得,家长真不该一起做奥数题,应该教孩子的是生活中最有用的东西,这才是趋利避害之道。

6,开拓视野,身心储备。

说说解决之道。我们不知道将来的社会怎么样,我们也没法保证孩子们一生无菌、不呼吸雾霾,我们现在需要的是培育他们的强健身体和心理,以后可以去适应,结结实实地活下来,并且朝着他的幸福走。如果只让孩子关注补习和考试,那可是把咱们的亲骨肉耽误了。

小孩子白纸一张,怎么能知道自己有什么思想、缺什么技术、擅长什么、将来想要什么?其实简单,让孩子做孩子该干的事儿,抬头思考,读书啊、行路啊。我把一个叫“读书行路”的公益课题做了9年,就是这目的。百家讲堂、游学实践、博物观览、读书交流,2018一年就做了45期活动和讲座,把节假日全搁进去了,大部分都对家长和孩子免费。这不是钱的事儿。我研究教育,了解其中更多问题,但我不一味抱怨,闷头干就是了。给孩子们埋种子,时候长了,他们当然获益。

站在家长的角度,也不用成天埋怨咱们的教育大环境有多压抑,只要扪心自问,咱们在自己家里是不是给了孩子“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空间?要是每个家长都做致力于让孩子开阔身心视野,起码自家孩子这辈子就能更强健、活得更丰满。这就是个智慧。

7,从我做起,塑造环境。

社会的进步有赖于每个人的积极参与。家长和学校能做的,远不止带孩子读书行路。

比学习成绩更重要的,一定要重视心理健康养育,对日常和事件中受到伤害的孩子和家庭,实施全面的心理扶助。出钱出力,帮他们一点一点地疗伤。生活还是要继续,也必须站起来,才有明天。

接下来,我们可以发挥单位、学校、社区、家委会、社团的力量,发现潜在危险,提供心理疏解渠道,给孩子开设一些安全课或安全辅导,教孩子逃生、防范的具体技术,不时训练,让他们碰到危险时可以条件反射地反应。额外提一句,体育课不可或缺,身体在什么时候都是面对挑战的本钱。

我留意到日本有个儿童110制度,全国各地有意愿帮助儿童的商店、民宅,都可以向政府申请成为儿童110之家,孩子们如果遇到危险,就可以就近跑到这些有110标识的地方求救。还有110出租车,只要孩子觉察到危险就可以随时给孩子提供帮助。咱们可以学啊。

我们可以用更开放的心态去面对这些问题。每个家长专业技能不同,有的能讲课,有的能提供实习,有的能组织活动,有的可以出钱,有的有艺术眼光……,无论哪种资源,都可以给孩子们莫大助力。非常愿意各位一起来做这个事儿,年岁越大,越觉得这事儿有意义。

每个孩子都是我们的孩子,没有一个孩子可以独善其身。别的孩子需要帮助时去伸把手,实际上帮助的是自己的孩子。助人亦助己,“我为人人”的结果正是“人人为我”。我常想,只有让每个孩子都从内心强大起来,才是让孩子们将来的社会更安全、更温暖的解决之道。从我开始,这么做,没坏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我们每一言、每一行,无不塑造孩子们的未来、带给他们温暖和希望。

祝福咱们的孩子~

作者信息:李庚 教育心理专家

 

编辑:张倩socialworkweekly.cn

赞(0) 打赏
转载请注明出处:社工周刊 » 专家谈学校伤人事件:教育,给孩子温暖、让孩子强大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

非常感谢你的打赏,我们将继续给力更多优质内容,让我们一起创建更加美好的网络世界!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