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CIAL WORK WEEKLY
你不是唯一 跌撞中成长!

你距离专业社工有多远?

2008年,那时候在深圳从事残障领域的工作,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来自用人单位的提问:“小刘,对比我们居委会的干部,你们社工的专业性在哪里呢?”记得当时刚毕业的我诚惶诚恐:是啊,对比居委会的干部,我的专业性在哪里呢? 

我还能清晰地记得当时的忐忑和不安,就像一座大山一样压在肩上,让人觉得窒息和无比沉重。后来,逐渐在工作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答案。一颗不安的心才得以安放。我把这个过程称作是“确立专业,寻找专业自我”的过程。这是每个社工通向专业化的必经之路。

 

又过很多年,我经常看到这样的新手社工,尤其是非科班出身的社工,他们跑过来跟我说:“督导,我之前不是学这个专业的,我的专业性不行啊!”

 

真的吗?真的是这样吗?你不是学习这个专业的,你的专业性就不行吗?到底什么才是专业呢?

先给大家讲个故事。 

今年9月之前,我还是那种24小时都陪着孩子,完全没有自己的时间和空间的全职妈妈。这种没有任何支持的工作很累,给我带来了极大的压力。于是,就和孩子爸爸沟通,决定找个托儿所,这样既可以给我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同时也让教育孩子的主导权自始自终都掌握在我们父母自己手中(>>>家庭管教中的个案管理思维)。

 

经过一轮资料收集和走访,我们锁定了两个托儿所。一个在我们小区,它是一个正规的早教中心,我们只需要给孩子报读全天的早教课程就可以解决托管的问题。另外一个在我们隔壁小区,它是一间由3个要照顾孩子的幼儿园老师辞职自己创办家庭托儿所。

 

对比两者,它们在价钱、托管时间等方面基本一致。但两间选择对比如下图:

大家猜我最后的选择是哪间机构吗?

不错,不是那间早教中心。这个结果让孩子爸爸大吃一惊。他觉得怎么比,都不可能是那间家庭托儿所。 

但我有我的选择标准。这个选择与今天的主题有关:专业性。

 

虽然那间早教中心有更专业的呈现,比如它的服务讲解、硬件场地以及课程体系都比那间家庭托儿所表现更好,但行为层面呢?

 

和早教中心老师聊天时,她给我有个感觉,就是她更关注于她自己的表现。比如我们去到那里,我的孩子爬楼梯玩的时候,她会急急地去制止。后面还是我让她由着孩子玩才算数。过程中,我能够get她关注孩子安全,但她给我的感觉是为了告诉我她们非常重视孩子的安全,似乎没有去考虑孩子的能力是否足够去应对独立爬楼梯这件事。

 

在那间家庭托儿所,孩子撒丫子欢腾,在户外庭院爬来爬去。那个老师坐在椅子上,和我聊天,时不时地瞄瞄孩子的方向。整个过程基本没有管过孩子。等孩子玩够了,她笑眯眯地蹲下去抱孩子,一边抱一边问孩子:“小宝,你刚才玩了什么样?……开心不开心啊?……”那种感觉就像是带自己的孩子。

 

我问:为什么刚才你没有过去陪着孩子玩,不怕孩子摔么?

 

她说:“你的孩子已经1岁多了,我观察到他的行动能力很不错,而且你似乎也不紧张。所以,我觉得他应该可以自己应付……孩子需要独立玩耍,在这种玩耍中去慢慢建立他自己的能力。大人不能提供太多的帮助。所以,我只是会时不时留意下他的情况而已。”

 

不知道你们看完你们会选择谁。但我说完,孩子爸爸尊重我的意见,最后选择了那间家庭托儿所。

什么是专业?在选择托儿所这件事里,我觉得能否表达得好是一方面,但最终还是要看行为层面是否内化了教育的价值理念:以孩子为本。它的出发点是否会考虑孩子的特点和能力?它是否会关注孩子自己的能力?所以,无论你的讲解如何专业,你的宣传包装如何专业,如果你的行为做不出来,你就是很浅层、很表面的专业。

 

这个与我们社工是一脉相通的。专业不专业,不仅在乎你的表达和呈现,更在于能否落实贯彻到行为层面。前者背后的根本在于对底层原理的理解,后者其实是行为实践。

 

大Bai认为,底层原理和行为实践,构成社工专业性不可或缺的两个部分。

 

底层原理,就是我们所熟悉的社工理论知识,通常靠学习获得。它帮我们理解:为什么我们会成功?成功的关键是什么?为什么我们会失败?失败的原因是什么?只有搞明白了why,我们才有机会避免持续的失败,创造可预测的连续成功(>>>理论就像好冷美女,想说爱你不容易)。

 

而行为实践,很多时候用好的实务经验去衡量。它能够帮助我们积累对各类事务的深度理解,这些理解构成了我们的背景,从而加速我们的行动实践。比如最重要的就是对服务对象的理解和了解,如果你有经验,你会很快进入有效帮助阶段。

 

举个例子。如果你以前有经验去和某类群体的接触,你在和这类人说话的时候,你就会知道用什么语言他们更容易理解?怎么说会更适合?话要说到什么份上?整个关系建立的节奏和策略怎么控制会更好?需要留意哪些?这些就是经验告诉我们的。它可以帮我们更快速上手或处理某件事。

 

大Bai认为专业不专业,不是简单的是非问题,而是程度问题。

 

举个例子。还是说说社工小黄。大家经常会说他很社工(此处做形容词),他的实务操作很不错,在服务对象那边有超级高的人气和号召力。他需要义工帮忙,基本是一呼百应。社工的一些理念,如“尊重”,他是做得非常好的,他的为人处事非常nice。但是我们需要经常提醒他在“助人自助”层面的坚守,一不留神他就可能为老人做了太多,当了人家的儿子。他的那个文书表达,那也是惊天动地,吓死人的。那你说他是专业还是不专业呢?

 

简单地说一个社工专业或者不专业,这样一种说法太粗暴了。我更愿意说他的专业程度去了哪里?如果非常专业给10分,给他打几分?这个打分结合理论知识掌握和实践经验一起打,又会给多少分?包括大Bai,也许很多人会觉得我还是蛮社工,但是对比在某些领域精深的前线社工同事,我的专业性又略显不足。

 

那么怎么去评估自己的专业程度呢?大Bai觉得至少有以下考虑角度:

 

1.关于实操的理解把握程度:(1)是否非常清楚自己要开展服务行动的整体设计及实操关键,以及背后的原因;(2)是否有能力去分析各类服务行动结果出来后的原因及关键要素。

 

2.关于实操的行为把握程度:(1)实际操作顺畅程度及效果怎么样?(2)实操是否有效践行了社会工作核心的价值观及理念。

大家可以结合自己的情况,邀请自己的上级领导、督导和自己一起做一个专业性的评估。但是,要留意的是这个评估只是帮助社工理解自己、确立专业自我的方式,千万不要给自己及他人贴标签。

 

编辑:张倩socialworkweekly.cn

赞(0) 打赏
转载请注明出处:社工周刊 » 你距离专业社工有多远?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

非常感谢你的打赏,我们将继续给力更多优质内容,让我们一起创建更加美好的网络世界!

支付宝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