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CIAL WORK WEEKLY
你不是唯一 跌撞中成长!

理论 | 社工介入脑瘫儿童康复训练的反思

社工介入脑瘫儿童康复训练的反思

 

据调查显示,在某福利院残障患儿中,脑瘫患儿占50%以上,这类患儿主要是由于出生前、后或婴儿期内,因窒息、早产、父母吸烟、妊娠期内病毒感染、长期服药、遗传、疾病、药物等因素造成。由于控制身体运动的部分脑组织受到损伤,或生产时出现异常现象都可能造成脑瘫患儿,个体肌肉控制失调引起的身体运动和体位的困难,病因机制较为复杂。此类患儿主要有视觉障碍、行为异常、运动功能障碍、癫痫、肌张力异常等症状,不利于患儿的身心健康发展和社会融入。院内康复主要目标在解决身体的障碍,一般对患儿进行功能训练、智能训练、异常行为矫正训练,而在社会功能恢复方面较少涉及,社工则侧重心理、社会等因素,通过运动康复训练,有效促进儿童社会性机能的发展,笔者将实践的反思与总结作以下分享。

运动康复的理论依据
人类的学习始于动作的学习;符号性的专业学习建立在各种成功的感觉运动经验之上;健康的身体是智力发展的物质基础;运动康复训练作为脑瘫儿的主导活动,可以补偿脑瘫儿早期的一些感觉运动经验的缺失,能增加感知信息量,促进多种感觉的联合,促进“自我”的认识,调解情绪,得到积极的情绪体验,提高他们的社会情感、交往技能以及生存能力,并能促进智障儿童的社会性发展。

康复中的社工服务内容、方法和技巧

特殊儿童的康复训练过程成效是缓慢的,需要“一步、两步、三步…地前行,一点、一滴…的进步”。社工在这过程中尊重患儿的独特性,通过优势视觉、赋权增能视觉和生态系统理论指导下开展工作。并根据患儿身体状况特点,结合护理员和医护人员的意见和建议,设计适合患儿康复的体能训练。分别从四大部分进行:沿直线行走,维持身体平衡;训练跳跃,锻炼肢肌舒张;过平衡木训练,提高平衡能力;滑平衡车,加强锻炼等方面训练患儿的平衡能力。

优势视觉的运用。由于患儿有语言功能较弱,能听懂部分指令,在训练中,社工都会先示范动作,然后让患儿模仿自己的动作。社工利用优势视觉相信患儿可以通过努力改变现状,发现患儿的闪光点,赞美患儿的训练模仿能力较好,表扬患儿勇于挑战,训练中也很积极主动,不退缩,学习锻炼技能方面接受能力较强,听指令意识较强,对人友善、热情,自己能做的事能自己完成等。

赋权增能视觉的支撑。身体障碍使患儿在训练中容易出错,对新挑战会害怕、退缩和失误,导致患儿沮丧,没了信心。社工用赋权增能视觉支持和鼓励患儿,运用语言、动作给予信心。同时社工以同理心,理解患儿对体能训练的困难,循序渐进地提升体能训练。患儿的训练中需要不断地鼓励、给予支持和希望,不断地尝试和挑战自己,不断地重复训练。在不断加强自我训练中,锻炼其勇气,增强其体质。当患儿完成训练,或是挑战成功,达到目标时的无比雀跃,社工及时表扬患儿的进步和给予奖励,通过完成训练获得奖励的方式增强患儿的自我认同感和自信心。

生态系统理论的改变。结合生活环境,与照顾患儿的护理员沟通和建议,给予患儿体能训练的鼓励和支持,向护理员传授相关的训练技巧,让患儿在生活区内借助道具持续练习,培养锻炼的习惯,同时增加患儿与护理员之间的互动交流,促进情感培养。

社会工作服务的成效
一是和谐的信任关系是服务有效果的关键点。在训练过程前期,社工先与患儿熟悉了解,建立信任友好关系。训练过程中,引导患儿参与训练,社工先示范动作,让患儿模仿社工的动作,并保障患儿在训练过程中的安全措施。运用优势视觉,发现和赞赏患儿身上的进步和优点,例如表扬患儿很聪明,学的动作很到位,学习很认真等。鼓励患儿完成社工布置的简单训练,同时设定完成奖励,提高患儿在训练过程中自我认同感和效能感。

二是适能体育训练,提高患儿的生命质量。脑瘫患儿目前尚处于脑损伤的初级阶段,异常姿势和运动还未固定化,有较大的可逆性,训练治疗后运动障碍较易恢复。根据患儿的医疗信息、身体状况、生活习惯等方面,设计适合患儿体能发展的训练,有效提高训练能力。社工在了解和分析脑瘫患儿的主要身体问题后,结合自身可以提供的服务,同时向福利中心申请辅助设备,整合患儿服务资源的方法,合理的进行脑瘫患儿服务需求评估,对相关训练课程进行分析和总结,提高脑瘫患儿的身心健康恢复和引导,提高患儿的适应能力,提高患儿康复活动的训练效果。

三是尊重脑瘫患儿的特殊性,肯定患儿的改变。脑瘫患儿的效果并不是一日可见,而是需要经常长期经常训练改善。经过多个月的体能训练,患儿的身体状况有了明显变化。患儿在训练中克服困难,锻炼意志,自我挑战,在人格塑造和学习生活中得到良好的培养。在训练过程中,患儿耐心和毅力的锻炼,四肢和胸肌得到有效的舒展,勇敢和信心的建立,自我效能感和认同感的增强,平衡力度的有效锻炼,都是患儿获得身心和功能的协调发展,提升患儿的肢体功能,缩短患儿的康复时间,提高患儿的生存质量有效证明。

社工视角下的运动康复训练心得
一是评估患儿的进步,而非“正常化”模式,重视患儿优势视觉,培养患儿的逆抗力,帮助患儿建立自信心。训练模式宜低起点、小坡度、快反馈、勤矫正、重鼓励。社工要充分关注、鼓励脑瘫患儿,了解他们的问题,并给予积极的建议。同时,还应该激发患儿表现自己的勇气,坚持不懈的精神,培养患儿的兴趣,使患儿健康开心地参与训练,感到成功感。对于这些患有一定生理缺陷的患儿要树立信心和锻炼技巧,不是一时半刻就可以实现的,而是一项系统性的活动,可能需要特别长的时间,是通过不断的训练累积出来的。培养和发现患儿的优势,鼓励和支持使他们更相信自己,增强患儿能力锻炼和自我认知程度,树立良好的自信心,积极的生活态度,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是康复训练内容设计循序渐进,开展适合特需儿童发展的训练。脑瘫儿童的训练目标要遵循“由高到低、由易到难”的原则;训练速度要把握“由小到大、由慢到快”的节奏;训练方式宜采取重复式、间歇式、变换式、循环式等训练方式;训练安排要根据年龄、性别、身体素质、训练水平的实际情况区别对待,在训练的次数、密度与强度方面,以个别训练与群体训练有机结合。

三是不局限个体训练,延伸至与环境的互动。利用支持网络,向医疗人员和生活区内工作人员反馈患儿的改变,让更多人看到患儿的努力,鼓励和肯定患儿的改变。同时建议生活中工作人员可以适当让患儿练习,持续有效地在日常生活中锻炼,促进生活区内与他人的友好相处,增强互动交流的能力。同时与教育部门早教班和体育课集体班沟通,争取获得加入接受教育或是参加集体训练的机会,更有利于患儿适应生活,得到教育机会,融入集体活动,提升自身效能,最终实现自我价值

 

编辑:陈怡然socialworkweekly.cn

赞(0) 打赏
转载请注明出处:社工周刊 » 理论 | 社工介入脑瘫儿童康复训练的反思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

非常感谢你的打赏,我们将继续给力更多优质内容,让我们一起创建更加美好的网络世界!

支付宝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