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所在的社区是典型的新型城镇化社区,回迁以后,如何让社区居民更快地适应现代社区生活,提升社区内居民综合素质,实现村民向居民的过渡,从而营造出干净、和谐的居住环境成为社会工作者的主要任务。且回迁以后社区内的青壮年为了让家庭条件更加富裕普遍在外务工,留守在社区内的大部分为老人和孩子,而且老年人的适应能力相对较弱,日常生活状态也仅仅是停留在遛弯、聊天的状态,安于现状不愿意改变。社工入驻以后,老年事务的社工也时常因为老人们的顽固和小脾气感到手足无措。
一、老年人“顽固”的表现
1、老年人长期处在一种状态,如果稍有改变就表现出不满情绪
党群服务中心开放以后,为了满足社区内老年人的需求就专门设置了老年活动室,平时会在室内播放戏曲、影片,定期组织老年人下棋、参与义诊、养生知识讲座等活动,而有一部分老年人除了观看戏曲其它一切活动均不参与,比如:暑假期间场馆组织青少年参与志愿服务项目,其中一项任务就是每天在固定时间为老年室的老人们表演节目或者组织老人们做游戏,旨在在丰富他们精神文化需求的同时,也促进老人们的社会参与度,让孩子们的活泼心态为他们带去积极的影响。但是当孩子们鼓足勇气信心满满的站在老人们面前表达出接下里的安排时,老人们却“不领情”,纷纷表示不想被打扰只想安安静静的观看戏曲,甚至有些老人直接起身离开,并明确告知社工师不想改变自己已经习惯的这种状态,希望不要再为他们安排互动。
2、经常参与活动的老年人参与活动时不愿意改变自己的固有思维,导致与其他人关系紧张
社工师在日常老年工作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个别老年人在参与活动时,如果有其他人包括社工师在内当面表达希望或者需要他/她怎么做时,这部分老年人就会容易情绪激动、表现出强烈的抵触情绪,甚至甩门而出,其实这就是他们的顽固思维在作祟,固执的以为自己的想法和做法是最正确、最权威的,不容任何人“侵犯”。
二、老年人“顽固”的成因及应对措施
1、生理原因
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的生理方面逐步老化、丧失功能,比如记忆力、视觉、听觉、触觉等方面的功能都在逐步衰退,一方面导致他们在交流的过程中显得反应比正常人慢半拍甚至更多,且在遇到事情跟他们解释的时候老年人容易陷入自己的思维模式当中,再加上听觉、反应能力等方面的因素很多老年人给人带来的感觉就是比较顽固,不容易沟通;另一方面老年人考虑到由于自身听力或者视觉的衰退会给别人带去沟通方面的困扰,所以干脆就沉浸在自己的“小世界”里,想着不与他人发生更进一步的联系也就不会出现太多的麻烦事,总体表现出来也是显得他们比较顽固。
针对以上情况社工师在与老人沟通的过程中应当细心,并首先向老年人表明自己的态度,让老年人知道自己是抱着诚恳的心态在与他们沟通的,让他们明白即使他们的听觉、视觉等能力欠缺也没关系,因为自己有足够的耐心听他们表达出内心的真实感受;同时,社工师在试图通过组织老年人参与互动或者活动去改变老年人的常有状态时,也应当提前向老人们阐明活动的主要目的,获得他们的初步认可后方可进入下一步计划,这样效果才会事半功倍。
2、社会化缺失的原因
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也随即丧失了劳动能力,且在家里的地位被架空,失去了一家之主的“权力”,社会参与度也在逐渐降低,从而导致老年人产生心理上的不平衡感,不满情绪无处发泄,在参与集体活动时就会不自觉地向身边的人使小脾气展示自己的“权威性”,以证明自己的存在感。
针对以上情况社工师应当增加组织老年人参与集体活动的次数,也就是增加他们的社会参与度,并在活动的过程中适时地给予他们一定的肯定和鼓励,让他们体会到参与集体活动的快乐和光荣感,从而提升老年人的自信心和满足感,只有他们的心态变得平和了,才能为他们与人为善做好铺垫,才能逐步改变他们的“顽固”思维,使他们在以后的生活中更加乐观和积极向上。
3、个人性格原因
有些老年人由于生长环境和家庭环境等原因,从小性格相对孤僻、固执,不懂得变通,导致与他人沟通的过程中显得比较“顽固”。
性格原因导致的“顽固”,社工师可以采取劝导加上影响的方法去逐渐扭转他们的思维方式,一方面在遇到事情时及时劝导老人,疏导其不良情绪,同时从他们身边的人入手,引导他们身边的人去影响这部分老年人,逐渐让他们明白有些事情没有他们固有思维中想象的那么糟糕,其实换个角度看问题将会是另一种效果。
社工是一份用真心和耐心“铸造”的职业,对于老年人更是如此,只有努力去读懂老人,深入的思考老年人真正的需求,才能真正地为增加老人的社会参与度,提升老年人的晚年幸福感和满足感加油助力!
编辑:吴贤亮socialworkweekly.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