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CIAL WORK WEEKLY
你不是唯一 跌撞中成长!

专家说|如何提升搬迁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为做好易地扶贫搬迁的后续保障工作,各地全力推进产业培育、就业帮扶、社区融入等各项工作, 大力提升搬迁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确保搬得出、稳得住、能脱贫。社会工作应当怎样助力易地扶贫搬迁后续保障工作的顺利开展,让搬迁群众切实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心?本刊就此问题专访了相关专家。

记者:
对于贫困群众来说,通过易地扶贫搬迁能够解决生存问题,但掌握本领和技能才是实现脱贫致富的主要途径。社会工作者应当怎样帮助搬迁群众重建生计,确保搬得出、稳得住?
庄勇:
“稳得住”的关键在于搬迁群众到了新社区,有事可做、有谋生之道、有固定收入来源,接受和认同“不一样的生存方式”,但他们往往缺乏“门路”, 需要予以引导,社会工作者可以配合当地政府的工作, 做好辅助的角色。新社区里的居民大部分是“农转非” 的低保家庭或是贫困家庭,对社区公共服务不甚了解, 再加上入驻的各职能部门的工作都还在适应期与磨合期,使得居民在遇到问题与困难时不知道找谁或被“踢皮球”。针对这些问题,社会工作者应主动与各职能部门对接,了解各职能部门的相关工作内容与所涉及的政策法规,在居民与社区各服务主体间搭建一个沟通的桥梁,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在实践过程中应以“优势视角”取代“问题视角”,重点关注居民个人及其所在环境中的优势和资源,转变其“等、靠、要” 的消极观念,激发居民自己解决生存问题的潜力。
向荣:
搬迁群众重建生计是头等大事,需要短中长期的策略设计。从宏观就业规划来说,社会工作者可以助力当地党政部门、扶贫和民政部门进行分类支持、指导和管理。第一,对原来土地还可以进行种植、养殖的,应当大力提供生产性的支持和互助。第二,社会工作者可协助当地党政部门尽量安排社区管理和服务的岗位,由搬迁群众做主角。第三, 在地方政府成功引进了扶贫车间的社区,社会工作者可协助地方政府提供职业培训和职场适应,提高搬迁群众对从农业生产到工厂工作的准备和适应。第四,对于地方政府安排的或群众自发的劳务输出, 社会工作者可以链接资源进行务工前培训,让居民了解外出务工法规政策,提高风险管理能力和自我保护意识。第五,社会工作者应该准备好应对新一轮小城镇的留守现象,为留守儿童、妇女和老人提供服务,修补和强化外出务工者与留守家庭的情感联系,缓解外出务工的后顾之忧,修补移民社区的碎裂。
记者:
易地扶贫搬迁意味着农村人变成了城市人, 也意味着生活方式的转变。从土木平房到单元楼房,从茅厕到卫生间,从农耕生活到现代生活……社会工作者应当如何协助搬迁群众适应新的生活方式?
庄勇:
确实,搬迁之后,人们的生活方式将发生转变,也必然会有一个适应过程。社会工作者可以协助搬迁群众进行“身份适应”,运用接纳、尊重、同理等技巧和方法开展个案辅导、心理调适等,帮助其解决在“村民”转变为“居民”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逐渐形成并树立“居民”意识以及“社区”意识。传统的乡土社会有安土重迁的传统心态,会存在部分居民领了钥匙不愿意入住,部分居民领取临时生活补贴后还是会回到老家耕种。这其实是转变生活方式后的适应性问题,因此社会工作者可以帮助搬迁居民建立互助团体和支持网络,推动形成理性平和、宽容接纳、诚信友爱、平等尊重的居民关系,增强居民的社区归属感。另外,搬迁群众对身份转变而带来的角色变化,承受着一定的心理压力,社会工作者可以以长者、妇女、儿童等弱势群体为切入点,围绕衣、食、住、行等主题合理设计生活适应小组活动与社区系列活动,使其在活动开展中逐渐了解社区并适应社区生活。
向荣:
如果简单且严格地以城市生活要求搬迁群众配合城市的生活方式,容易激化矛盾,影响社会稳定。因此,社会工作者需要协助地方政府、移民社区管理部门和社区居委会等去了解农村贫困群众原来的生活方式。而且由于大部分小区设计都以现代城市为蓝本,缺乏对农村贫困群众生产生活的考虑,所以社会工作者应协调搬迁移民社区管理部门和社区居委会与搬迁移民一起进行社区公共用地和空间的规划, 比如留出用于绿化与蔬果种植、农作物日晒的专属地。在此基础上,可逐步探索出搬迁群众可以接受的新型农村- 小城镇的生活方式和适应办法。
记者:
迁移、搬迁是导致文化断裂的主要原因之一。很多搬出地都是少数民族聚居地,有着独特的文化背景,搬到一个全新的环境后,社会工作者应当如何助力搬出地文化的有效传承和发展?
庄勇:
这就是要搬出“文化”,留住“乡愁”。很多地方就是以此为搬迁的基本规则,我在贵州黔西南州贞丰县调研时发现一处安置点,农民原来在哪个村小组就安置在新社区哪个单元小组,而且单元的名字就是他们原来的村名,“螺蛳湾”“月亮田”“营盘山”等迁出地村组、景观的名称出现在移民社区里,让搬迁群众“离土不离乡”。文化不仅不能断裂, 而且还必须在新的环境中与其他文化形成互动。在对搬出地情况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社会工作者可以通过深度访谈、参与式观察、口述史、民族志等方法挖掘搬出地的文化。在这个过程中,社会工作者与居民共同寻找承载社区文化的实物或形式,采取相应措施带动搬迁居民进行社区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如编写社区口述史、制作文化手工品、组建社区文艺组织等。另外,组织亲邻活动,加强邻里之间的交流,使居民的行为匹配社区规范,生活习惯符合当地风俗,生活方式贴近现实,让搬迁居民在新的环境中逐渐接受迁入地文化,实现外在与内在的有机融合。
向荣:
就文化而言,少数民族的搬迁群众在搬迁移民社区的文化传承问题应该更为突出。由于少数民族的文化信仰与原来所在地的山水自然密不可分, 传统文化与生活息息相关,所以社会工作者应协助搬迁移民社区把民族文化、自然学习、社会支持办法等整合到社区服务体系当中,甚至需要在跨社区和跨城乡的互动合作中修复文化的断裂。
记者:
政府解决了搬迁群众的住房、交通、水电等问题后,还有很长一段时间需要重建搬迁群众的社会关系。社会工作者应该发挥怎样的作用把搬迁移民社区里的各种关系建立起来,打造一个自治、善治的和谐社区?
庄勇:
社会关系、社会交往和心理调适等都是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搬迁群众从一个“熟人社会”进入到一个“半熟人社会”甚至“陌生人社会”, 需要一个漫长的社会交往适应过程。其间,社会工作者可以帮助搬迁居民构建完善的社会支持网络,通过提供家庭治疗、邻里互助小组等专业服务,促进家庭、亲友、邻里等非正式支持网络的建立;通过链接资源, 使居民获得民政部门、司法部门、工会、共青团以及妇联等政府部门的支持,构建正式支持网络,从而形成正式支持与非正式支持相互补充的、完善的社会支持网络。将移民社区内外的各种关系编织成一张“网”, 使居民嵌入在这张“网”之中,并在此“网”中获得帮助与支持。另外,社会工作者可以在移民社区积极推动“三社联动”机制,通过已有的社区自组织带动孵化潜在可能形成的自组织,鼓励现有的娱乐型自组织发展为功能型自组织,并协助其向上级部门进行备案登记,使社区自组织合法化;还可以积极挖掘和培养社区领袖,通过发挥社区领袖的作用,带动搬迁居民共同参与社区事务。
向荣:
我所了解到的搬迁安置一般是整体迁移, 较少考虑家族、村落和民族的意见,这就导致了搬迁移民社区缺乏社会支持,而且容易引起民族、家族和村寨间生活方式的差异,再加上生产方式的大转变进一步造成了家庭、家族和民族的分隔。因此, 社会工作者应以发展型社会工作模式为主,采取优势视角、资产为本、社会资本建设等策略,协助地方政府和社区居委会等根据“易地搬迁+ 小城镇社区治理创新”的框架,从社区规划、社区治理、社会服务提供、社区社会组织、社区议事、社区经济等方面开展工作。
来源:中国社会工作杂志
编辑:陈怡然 socialworkweekly.cn
赞(0) 打赏
转载请注明出处:社工周刊 » 专家说|如何提升搬迁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

非常感谢你的打赏,我们将继续给力更多优质内容,让我们一起创建更加美好的网络世界!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