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CIAL WORK WEEKLY
你不是唯一 跌撞中成长!

李素丽:社工界里有平等无弱者

“尊重、平等、接纳、非评判”这些都是社会工作中最通用的词语,是社工界的几种符号,是面对一个问题的几种态度,就是说当我们对他人做到了尊重,才会有平等而言,当我们真正地接纳了他人,就会对他人采取非评判的态度。

 

用社工视角去欣赏一部电影成为了我身为一名社工最自然的事情。最近我看了一部叫《寄生虫》的电影,单单是片名就足够耐人寻味,它既直白又隐喻,把穷人与富人的关系比喻成“寄生虫”与“宿主”的关系,显然从一开始就在穷人的身上贴上了标签,把他们看成是有偏差的人。在人们的日常经验中不难发现,当我们对某一个人进行评价或谈及看法时,常常采用标签化的方式,将他人机械地归入某一类人。

将一个个体与一种标签捆绑起来,容易造成对人的误解和伤害。根据库利的“镜中我”理论,人们对“我是谁”“我能做什么”等问题的回答,只能依据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当一个人被贴上标签,他就会容易顺着这样的标签发展,最终逐渐成为了这样的人。尤其是当这样的标签指向不被社会主流文化接受甚至是被否定的角色时,他的自我否定将更严重,更无法正确认识自己。正如电影《寄生虫》里的基宇妈说的一句话“我们只不过是一群寄生虫,当灯光打开的时候,还是会立刻现出原形,四窜逃命。”恰恰印证了这个理论。电影里还有一句经典的台词,朴社长说“家里的帮佣身上有一股奇怪的味道,这股味道只有在搭地铁的人身上才有。”这句话隐喻了这是“穷人”的味道,是有钱人眼里的穷人味道,这句话直接戳中了金家人的五腑六脏,习惯被贴标签的他们极度敏感、自卑,最后引发不可控制的愤怒。可见,标签化是造成社会不安定的隐形杀手,我们每一个人都是社会上的个体,每一个人都有可能成为自己手中的“受害者”。

在社工界是忌讳贴标签的,在助人的过程中,社工要坚持尊重、平等、接纳的原则。这一原则意味着面对一个人,不管他是谁,他做了什么,他的正面和负面感受,他的建设性和非建设性的态度与行为,我们都会尊重他与生俱来的尊严和个人价值。在今年年初,我在路上遇到一位因低血糖而昏倒在路上的中年叔叔,他衣衫褴褛,面容憔悴,是路人甲口中的“流浪汉”,是旁观者观念里的“弱者”,他拒绝医生的治疗,拒绝警察的帮助,对所有人闭口不谈他的遭遇。然而我观察周围的人们,有的向那位叔叔投去面包和现金,有的把一碗粥端放在他的脚前,这些举动诚然是善意,但忽视了他有维护尊严的需要。没有一个人愿意俯下身段问他需要哪些帮助,蹲下来听听他的心声,这明显是一个强者与弱者不平衡的高度。我试着蹲下来与他交流,当他得知我是社工之后便打开了话匣子,他说他是四川人,在汶川大地震的时候第一次听说社工这份职业,而且他在汶川灾区救过几个人,我点了点头并及时给予积极的回应“您是一个善良的人”,原来他一直在佛山务工,但在此之前几天被骗来了东莞,他的身份证、银行卡、现金全都被偷了,因此让他对所有人都产生了不信任感,他还谈到自己之所以不想接受别人的帮助是因为不想被自己年迈的父母和读书的孩子知道自己的不幸遭遇,尤其是准备高考的女儿,他想凭自己的努力回到四川的家。对于家人来说,他就是一个强者。所以,在这个世界上,从来没有真正的强者,也没有永恒的弱者。

 

在社工界里,有平等无弱者,有非评判无标签化。在日常生活中,自觉培养文化理解力,对多元的文化摈弃偏见,以开阔的眼光去理解文化。

 

编辑:陈怡然 socialworkweekly.cn

赞(0) 打赏
转载请注明出处:社工周刊 » 李素丽:社工界里有平等无弱者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

非常感谢你的打赏,我们将继续给力更多优质内容,让我们一起创建更加美好的网络世界!

支付宝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