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 年底,我在广州为社会工作者们讲授成长型思维在社会工作实务中的运用课程。成长型思维与固定型思维是斯坦福大学心理系学者卡罗尔·德韦克(Carol Dweck)提出的两种心态模式,近年来受到越来越多关注。根据该理论,拥有成长型思维的人相信自我能力能靠努力来精进,愿意尝试错误, 并从挑战困难中成长和获得成功。固定型思维者在面对错误或挫折时,则通常更快地做出放弃,不相信能够通过改善来进步( 或根本不愿意改善)。
在确保大家都理解了这两个概念的区别之后,我向现场所有人提出一个问题:在目前工作中最常见的挑战是什么?通过热烈的讨论,我们共同梳理出了以下14 个挑战:
1.社会工作者跟机构领导沟通有障碍(领导太强势);
2.社会工作者害怕承担风险;
3.购买服务方不愿意承担风险;
4.关注面不同,导致购买服务方需求无法完全被满足;
5.购买服务方有许多要求,社会工作服务时间不够用;
6.购买服务方认为社会工作无作为;
7.一线社会工作者不够主动,过度依赖机构管理者;
8.购买服务方与社会工作者在一些合作中分工不清楚;
9.社区资源不够;
10.购买服务内容偏向行政化;
11.社会工作者被服务对象误认为做服务是有利可图的;
12.社会工作者计划提供服务的个案不被社区居委会认可,拒绝给予协助;
13.购买服务方不信任承接机构,把相关资源投向其他单位;
14.社会工作者掌握翔实服务信息有困难。
针对以上挑战,我接着提问:如果用成长型思维来看这些挑战,可以做出哪些努力呢?又是一番热烈的讨论后,大家给出了针对性的答案:
1.学习更多的沟通方式,面对强势型的领导事先做更充足的准备;
2.作为机构中层管理者,要着力去增强社会工作者的服务能力、了解他们内心真正惧怕的是什么, 逐步帮他们建立自信,而不是一边忙着自己的事, 一边期待他们自己就能上手;
3.加强沟通讨论,了解服务购买方的顾虑,让他们感觉到社会工作者是分忧解劳者,并展示自身能力,从而逐步融入服务购买方的战略安排;
4.社会工作者要反思如何真正地去理解对方, 并用入心入理的语言与其沟通,改变一味期待对方理解自己的思维方式;
5.跟服务购买方讨论需求时事先做好优先排序,并在精准掌握社会工作者的工作量后与服务购买方务实沟通;
6.学习如何把社会工作服务取得的效果系统并具体地进行说明,让对方听懂;
7.机构中层管理者要学习风险管控技术,要适时放手让一线社会工作者们去实践,同时也要能真正扛起跟他们一起成长的责任;
8.尝试跟服务购买方讨论分工问题,学习说清楚社会工作者的角色与功能的方法;
9.社区资源是可以开发的,社会工作者须审视自己的视角是否限制了机会;
10.社会工作者被行政化在目前很难完全避免,应学习如何说明行政化的弊端,并争取多一点空间做服务;
11.学习更清晰地说明社会工作者的身份,即便被误会,也要坚信“路遥知马力”,锤炼能够坚持的心理素质;
12.学习把服务策略的优势弊端都盘点清晰, 让居委会知道社会工作者并非盲目乐观,而是有充分的预估和准备;
13.不断学习如何在日常工作中跟购买方建立信任关系,将建立信任视作一个项目去规划;
14.学习如何开拓更多获取信息的渠道。
具备成长型思维的人常常会自问:我还可以怎样努力?我还要学习什么才能持续突破、进步?面对新一年度的工作,您想怎么做呢?突破什么?让我们一起拥抱成长型思维!
郑杰榆
清华大学N G O 管理研究所博士,台湾非营利组织领导力发展协会会长,广东省社工师联合会、广州市社工协会督导培训讲师
编辑:谢霄
设计:谢霄
编辑:刘星宇socialworkweekly.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