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CIAL WORK WEEKLY
你不是唯一 跌撞中成长!

让公益为上海卓越全球城市建设增添活力与动力——访上海市民政局副局长蒋蕊

上海,一座国际化的大都市,一座因公益而温暖人心的城市。近年来, 上海市民政局根据上海市建设卓越全球城市的目标要求,积极营造“人人公益、处处可为”的社会氛围,吸引和动员社会各界广泛参与公益慈善, 让上海这座国际化大都市展示出新形象、新魅力。

作为上海的公益盛事,“公益伙伴日”经过8 年的历练和沉淀,社会影响力不断扩大,品牌美誉度不断提升。近日记者就上海正在推进的“公益之城”建设专访了上海市民政局副局长蒋蕊。

记者:

党的十九大对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作出了新表述,强调“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您对此如何理解?公益慈善在解决“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矛盾方面能发挥什么作用?

蒋蕊:

党的十九大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作出新表述,也对民生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即民生工作不能仅仅满足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需要,而要朝着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个性化需求的目标去努力。

从民政的角度来看,“不平衡”, 表现在社会政策和公共服务在地区之间发展的不平衡和覆盖人群的不平衡;“不充分”体现在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群众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越来越多,原来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已经不能满足群众的多元化需求。

在解决“不平衡、不充分发展” 矛盾上,公益慈善作为第三部门力量和社会的第三次分配将大有可为。例如,党中央做出打赢脱贫攻坚的伟大战略部署后,民政部号召动员全国的社会组织积极参与脱贫攻坚。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上海市的社会组织投入脱贫攻坚的物资已达10 亿元以上。为落实好民政部推行建立的困境儿童基本生活费制度,上海市在2018 年就按照每人每月1800 元的标准落实执行。但在调研中发现,困境儿童在娱乐、学习、心理健康等方面还有很多需求。上海市在今年成立了一个专门关爱困境儿童的专项基金,目前有公司捐赠玩具,满足困境儿童的娱乐益智需求;也有社工机构和困境儿童结对,关注孩子们的心理健康、提供成长陪伴等服务。这些事例都说明, 通过公益平台动员社会力量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需求,具有机制灵活、准确、细致的优势。

记者:

上海市民政局是在什么背景下提出“公益之城”建设计划的?建设“公益之城”的具体措施有哪些?

蒋蕊:

《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 年)》提出,上海要成为卓越的全球城市,令人向往的创新之城、人文之城、生态之城。市委第11 次党代会也在报告中清晰地写着“城市始终是有温度的”。上海市的发展目标告诉我们,这座城市不仅要追求经济繁荣、科技发达、交通便利、社会安定,而且还要有人文情怀。2016 年“公益伙伴日”期间,上海市民政局作为公益慈善和志愿服务的政府职能部门,倡议社会各界共创“公益之城”,这是民政部门主动服务城市经济社会发展,主动服务上海市五个中心建设的重要举措之一。随着这些年的推进,“公益之城”建设思路和措施日渐清晰和完善。具体讲:

第一,要孕育一批以公益为己任的社会组织。社会组织具有天然的公益性、社会性、非营利性和群众性, 是“公益之城”建设的主力军。民政部门是社会组织的登记管理部门,在做好社会组织登记管理工作的同时, 也将工作拓展到社会组织的扶持培育和支持发展上,让社会组织真正成为“公益之城”建设的主力军。

第二,搭建一个开放的、可信赖的公益平台。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 社会的爱心和公益资源日益丰富多样, 谁能把这些公益爱心资源整合起来? 社会组织能够承担起这个职责,但需要平台支撑。上海市连续九年的“公益伙伴日”近三年已发展成“公益伙伴月”, 2016 年又开发建设了“公益上海”,目的就是搭建公益服务平台, 推动公益进校区、进商区、进园区、进社区,打造传播公益的平台及公众参与公益和践行公益的平台。

第三,要精准宣传、营造公益氛围。近年来,上海市在全国首创推出系列民生顾问,目前有养老顾问、救助顾问以及公益顾问,让政府的公共政策精准地送到百姓手中的同时,也满足人民群众个性化的需求,包括做公益献爱心的需求。上海市民只要想做公益、愿意做公益,公益顾问可以为他们提供政策咨询、推荐公益项目、丰富完善项目、协助连接资源、提示公益风险、防止公益诈骗等服务。公益顾问就是很好的公益宣传大使,而且是对公益的精准宣传。

第四,要大力推进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从国际经验来看,社会组织在成长初期或者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都需要政府的支持,这也是政府职能转变的需要。上海市在2014 年、2015 年大力推动政府购买社会服务, 近年来不断完善相关政策制度,搭建信息对接平台,让参与政府购买服务的购买方、承接方、受益方和监管方等各方信息公开透明,实现阳光购买、有效购买。

记者: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人民群众志愿服务的需求日益增长,但又经常困惑不知道去哪儿做、做什么。上海市的“公益基地”计划解决了哪些公益难题?“公益基地”对促进志愿服务发展发挥了哪些作用?

蒋蕊:

面对群众日益高涨的公益热情与公益服务的提供方式、服务内容相对滞后之间的矛盾,以及公益服务管理多头、平台众多和记录分散等问题,作为志愿服务的行政管理部门,民政部门必须行动起来, “公益基地”计划就是在这个背景下应运而生的。

“公益基地” 是经过创建,长期提供志愿服务等公益项目或岗位,弘扬公益精神、开展公益文化宣传,为志愿者记录志愿服务信息、出具志愿服务证明、提供志愿服务记录查询等日常管理服务的组织或者机构,根据《上海市公益基地创建与管理办法》规定,凡有意愿开展志愿服务等公益活动的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都可以提出申请,区级民政部门负责审核把关,市级民政部门统一进行命名和挂牌。每一个公益基地都要有效对接公益资源,设计优秀的公益服务项目,开展公益文化展示及公益服务活动,发布公益岗位、组织管理志愿者。

“公益基地”促进了公益全民化, 通过基地对接公益服务与公益需求, 为全社会参与志愿服务提供平台和便利。目前已建成5000 多家,涵盖了教育、社区服务、医疗卫生、公共交通等多个领域。下一步,将继续加强对“公益基地”的规范管理,整合多部门的公益平台和资源,更有效对接公益需求与公益服务,打造线上、线下结合的志愿服务记录制度。

记者:

上海市在推进“公益之城”建设中,政府的主导作用非常明显,不仅把握了大方向而且牵住了“牛鼻子”,请问政府是如何发挥好主导作用的?这种作用的发挥给全市的公益事业发展带来了哪些变化?

蒋蕊:

根据《慈善法》和《志愿服务条例》规定,民政部门必须发挥好主导作用,把握好方向。上海市在“公益之城”建设中,政府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完善公益服务体系和明晰方向和目标上。我们提出,到2020 年底前,公益基地建设要实现“十个一”目标,即:建立一套公益体系、搭建一个公益平台、创建一批公益基地、形成一批公益项目、宣传一个公益LOGO、运作一本公益护照、研发一张公益地图、组建一个新媒体中心、凝聚一批公益人才和形成一百万公益群众。此外,我们还适时对公益基地建成总量、构成、类型以及各领域进展状况进行阶段性的评估和分析研究。同时,政府也非常重视调动社会各方力量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为公益事业是全社会广泛参与的事业,社会力量是公益舞台上的主角。

记者:

《上海市志愿服务条例》已经修改并于明年1 月1 日施行, 此次修订吸纳或体现了哪些精神? 您对上海市志愿服务的未来有着怎样的思考和愿景?

蒋蕊:

今年我市对《上海市志愿服务条例》进行了修改,主要是贯彻上位法的精神,这是现行立法的一个重要要求。首先,明确市、区民政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志愿服务行政管理工作,拟订促进志愿服务事业发展政策措施,开展志愿者队伍建设、志愿服务组织登记和志愿服务活动规范,查处相关违法行为。其次,要建立和完善全市统一的志愿服务信息平台,市民政部门要定期向社会发布本市志愿者和志愿服务组织的发展状况、志愿服务活动的开展情况等信息,加强志愿服务的规范化、法治化建设;再次, 鼓励社会各界对优秀的志愿服务行为和志愿者提供便利,体现对志愿服务的激励。

可以相信,未来,上海市的志愿服务一定是在法治建设的框架下,更加规范、有序、健康地发展;志愿服务的氛围会越来越浓,公益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社会组织蓬勃发展, 成为经济社会发展中一支不可或缺的力量;一批拥有良好社会工作理念、懂得专业运作社会组织的人才出现, 社会组织和志愿服务事业的发展将进入相互促进的良性发展轨道。

在结束采访时,蒋蕊说,未来人们喜欢上海又多了一个理由,那就是这座城市无处不在的公益。展望未来, 上海要为社会各界爱心善意的表达提供更好的平台和制度,要始终当好新时代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创新发展的先行者,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谱写更美好的上海篇章。

来源:中国社会工作杂志

编辑:谢霄

设计:谢霄

编辑:刘星宇socialworkweekly.cn

赞(1) 打赏
转载请注明出处:社工周刊 » 让公益为上海卓越全球城市建设增添活力与动力——访上海市民政局副局长蒋蕊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

非常感谢你的打赏,我们将继续给力更多优质内容,让我们一起创建更加美好的网络世界!

支付宝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